在大宋达到鼎盛的海上丝绸之路,都有哪些成就?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7:14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2:12

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近年官方民间和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发展于魏晋,繁荣于隋唐,鼎盛于宋元,衰落于明清,深刻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经济文化的历史走向。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唐朝王维的诗,反映了大唐盛世,万国来朝的辉煌;“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宋人李邴的诗,则折射出宋朝海上丝绸之路的鼎盛。一条海上丝绸之路,跨越近两千年时光,为何偏偏在宋朝达到鼎盛?这绝不是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

涨海声中万国商: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简史:从秦汉到明清

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长期并存,只是两者在不同阶段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隋唐时期是一个转折点,大致从秦汉到隋唐,陆上丝绸之路为主,海上丝绸之路为辅,海不如陆;从隋唐到宋元,海上丝绸之路后来居上,成为主流,陆上丝绸之路退而为次,陆不如海。

1、秦汉: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

秦汉时期是我国第一个大一统阶段,*集权和郡县制的实行加强了对南方广大地区的控制,特别是秦朝、汉朝先后征服百越,将岭南的广东、广西等沿海地区纳入统治,促进了这一地区经济发展,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一阶段的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番禺、徐闻、广西合浦等港口出发,途径东南亚各国,到达印度半岛,在印度与西方的希腊、罗马商人对接。

2、魏晋: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海上丝绸之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继续发展,开辟出新的沿海航线,可以不必在印度对接,直接途径印度洋,最远处抵达红海、波斯湾一带。但由于这段时期战乱不断,政权更迭频繁,始终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大一统王朝,故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比较缓慢,没有规模性的突破。

3、隋唐: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伴随隋朝统一全国,我国进入第二个大一统时期。隋唐时期的长久统一,直接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特别是唐朝中期以后,受国内外因素影响,陆上丝绸之路衰落,而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使得海上丝绸之路取而代之,成为对外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

隋唐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以广州、泉州为主要出海港,经南海到东南亚各国,穿越马六甲海峡到达印度半岛,再经印度洋到达红海、波斯湾各国,以及东北非地区,形成了一条十分稳定的远洋航线,为当时世界上最长,史料称之为“广州通海夷道”。这一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是出口物资的“四大宗”,将中国商品、中国文化、中国符号带往世界各地。

隋唐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

4、宋元:海上丝绸之路的鼎盛

相比秦汉、隋唐、明清,宋朝一向不被认为是大一统王朝,北宋只统一了大半个中国,南宋更只占据了江南的半壁江山,但海上丝绸之路却在宋朝进入一个全新阶段,达到鼎盛状态,超越了此前的秦汉隋唐,更将后来的明清甩在身后,至于元朝不过延续了宋朝海上丝绸之路的鼎盛。

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有多鼎盛?出海港之多、贸易量之大、覆盖范围之广,均为空前绝后。

宋朝的广州、泉州、杭州、明州(宁波)、密州(今属山东)为当时海上贸易的五大港口,泉州更是当时世界第一大港,仅泉州一年的市舶税额就高达100万缗,占全国税收总数的10%。海上丝绸之路极大增加了*财政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城市繁荣,因而被视为“黄金生命线”。

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分南海航线(又称南海丝绸之路)、东海航线(又称东海丝绸之路),南海航线主要通往东南亚、南亚、欧洲和非洲地区,东海航线主要通往朝鲜、日本等国。这两条不同的航线虽早已之,但从来没有像宋朝这样繁盛。海上丝绸之路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促进了我国和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神秘的东方文明向全球放射出独特的魅力。

5、明清:海上丝绸之路的衰落

明朝全面实行海禁,“片板不许下海”,扼杀了海外贸易,只有官方的郑和七下西洋,开启了中国的大航海时代,骨子里却是“万国来朝”的朝贡模式,*意义大于经济意义,海上丝绸之路全面衰落。怠至清朝,统治者进一步闭关锁国,沉醉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海上丝绸之路走向末路,直至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紧闭的大门。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衰落,更让宋朝成为最美好的回忆。

宋朝时的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的鼎盛:历史的必然

一条海上丝绸之路,从秦汉到宋元,跨越了近两千年时光。宋朝既不是疆域最广阔的朝代,也不是国力最强盛的政权,海上丝绸之路为何偏偏在宋朝达到鼎盛?应该说,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海外贸易,更是*、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的全面交流,因此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鼎盛绝不是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是由*、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等众多因素决定的。

1、统治重心的全面转移,是海上丝绸之路鼎盛的决定性因素。

在我国漫长的古代历史上,全国统治的重心有一个逐渐转移的过程。

秦汉时期的统治重心是关中的长安;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分野清晰,北方的统治中心是中原的洛阳、山西的太原,南方的统治中心是江南的南京;隋唐时期,统治重心又回到关中的长安、中原的洛阳;五代宋朝则先后是中原的开封、南方的杭州;元明清时期又回到北方的北京。

虽然全国性的*中心长期位于北方,但经济中心却始终保持南移的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衣冠南渡,南方经济文化大开发,南方经济已经开始赶超北方;隋唐时期,南方经济全面超越北方,隋炀帝开大运河,唐朝时“天下赋税仰仗江淮”,充分显示全国经济重心完全转向南方。

宋朝定都开封,*、军事中心仍在北方,但此时南方人口户数占全国人口总户数的比例已达到63%,经济总量更远超北方,赵匡胤定都开封一个极其重要的考虑便是开封漕运发达,方便转运南方的粮食物资供应京师,开封之所以成为国际化大都市靠的也是南方经济的支撑,故而宋朝诗人陆游说“朝廷在故都(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