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12 00:00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2 01:30
国家要求的室内甲醛浓度标准是0.08mg/m3,0.2已经超标了,一定要及时的进行治理,否则很容易损害身体,严重了还会增加患癌的风险。下面推荐几种科学有效的除醛方法给大家。
一、睿 石
它是近几年市面上很受欢迎的一种净化产品,主要原因其具备吸收和分解的双重功能,能主动吸收空气中游离的甲醛,而且不用担心温度、湿度、光照等外界因素的对它影响。所吸附的甲醛也会被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无需晾晒也不会出现二次污染的情况。在选择时需注意它是灰色的矿石,呈不规则形状,不是圆形颗粒。
二、风 扇
通风是室内除甲醛必不可少的除醛方法,但是室外的风力不够强劲时,就需要加强通风。这时候可以买功率大一些的工业大风扇,来辅助排除屋内的有害气体,这样可以加速屋内外空气的流通,对清除室内的装修污染有很大的帮助\
三、活 性 炭
活性炭是净化空气里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它对甲醛等有害物质具有很强的吸附作用,而且颗粒越小吸附效果就越好。要注意的是大部分的活性炭都有一定的吸附*,一旦饱和就不再吸收,反而出现脱附的现象,释放出已吸收的有害物质。
四、甲 醛 清 除 剂
甲醛捕捉剂对甲醛游离分子产生主动吸附、捕捉并发生反应,一旦反应生成无毒高分子化合物,从而达到迅速有效消除甲醛的目的,但是它本身就是一种高浓度的化学物质,虽然对人体无害,但是也建议大家使用时候要注意安全,尽量少用。
五、新 风 系 统
新风系统和通风去除甲醛方法类似,但是在使用时不用开窗,其输送至室内的空气是经过过滤的,pm2.5超标时也是使用,缺点就是价格相对较高,安装需在装修前进行。
甲醛是无色气体,但有刺激性气味,对人的眼睛,鼻子等器官都有刺激性作用,长期接触甲醛更有患癌风险,因此新房子中清除甲醛刻不容缓。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2 02:48
甲醛是一种无色有害气体,长期接/触可能引起鼻腔、口腔、咽喉、皮肤和消化道癌症。而住宅内的甲醛主要来源于各类木板、家具以及油漆等装饰材料。
根据国/家强/制性标准:
0.2是有一定伤害的。国家标准是0.1。
其中有老人、孩子、孕妇的家庭,要求含量低于0.08。
不过如果是成年人居住的话,0.15是可接受的阀值。
新装修的房屋和新购买的家具,或当感觉室内空气质量不好时,进行检测;装修后不宜立即入住,应开窗、通风让室内污染空气散发;若室内环境中甲醛已超标应及时进行治理。
目前甲醛治理产品主要有:空气净化器,对室内甲醛等污染物质有一定吸附作用;除味剂和甲醛捕捉剂,在装修工程使用,可有效降低人造板中的游离甲醛;有害气体吸附器、家具吸附宝,可对室内甲醛等有害气体进行催化分解;甲醛封闭剂,涂刷于未经油漆处理的家具内壁板和人造板,可减少甲醛释放量;利用植物进行净化,吊兰、芦荟、龙舌兰等可降低室内甲醛的浓度。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2 04:22
室内空气中甲醛含量≤0.08 mg/m3是正常的标准范围,如果你的室内甲醛敞亮超过此数值,是不建议你入住新房的。要想解决室内甲醛超标问题,推荐你下面这几种成本低且效果不错的方法。
1.开窗通风可以快速的将游离态的甲醛排出到室外,只要当地的空气质量达标,就不会再引入其它污染物,并且使用方便,成本低廉,但是需要长期坚持,因为甲醛的释放年限较长,在通风不畅时容易出现反复的情况。
2.绿植、芦荟、仙人掌、绿萝等植物对甲醛有着一定的吸收能力,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将周围的甲醛慢慢地消耗掉。因为是植物,所以非常安全,不会产生其他的有害作用。但是要注意,植物吸收甲醛是有限的,只能作为除甲醛的综合治理方法之一。
3.活性炭内部拥有大量不规则的孔隙,其中与甲醛分子相仿的孔隙会将甲醛吸附,可以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但是其内部孔隙的数量是有限的,当吸附饱和后有可能造成二次污染,使用时一定要定期的将其更换。
4.新风系统是通过新风机净化室外空气,再将清新空气倒入室内,但因其安装繁琐,要在装修前完成,且价格偏高,所以一般情况下,新风系统只适用于大型工业企业或大面积办公区域,以及预算较高的家庭。
5.甲醛会在高温的作用下产生更快的热运动,使甲醛从基材中释放出来,但是想要通过高温彻底的清除室内甲醛是很难做到的,因为甲醛的释放年限很长,持续加温不太现实,而且在使用加热设备的过程中也要注意用电安全。
甲醛对人体的危害很大,在处理时推荐将多种方法组合使用,这样才能更快的将甲醛浓度稳定在安全的范围内!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2 06:14
中国居室空气中甲醛的最高容许浓度为:一类建筑0.08毫克/立方米 ,二类建筑0.1毫克/立方米。甲醛超标0.2属于中度污染,会对人体造成以下威胁,建议同时使用活性炭,光绿素等除甲醛效果比较明显的材料去除:
1.诱发皮疹、头晕、免疫力下降、呼吸道受损、哮喘等过敏反应;
2.油漆中的溶剂长期蓄积于中枢神经系统,会导致大脑细胞受损,引发慢性溶剂中毒综合症,神经性精神功能紊乱等等,使儿童智力降低。
3.可致生育畸形,孕妇流产;
4.苯系物会损害造血机能,引发血液病,甚至诱发白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