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21:5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3 01:49
写的是司马迁。而“信史”指的就是《史记》或叫《太史公书》。
司马迁出生在一个史官世家,其父司马谈重为太史,而且有强烈的著史愿望,这一切对司马迁影响甚大。一方面,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其从小即受到良好的文化熏染,有了深厚的素养和坚定的著史志向;进入官场以后又有机会向孔安国、董仲舒等今古文经学大师请教;做了太史令后又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得以浏览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大量文献资料。另一方面,“司马氏世典周史”的家族荣誉,使他甚感自豪。由这种自豪感所激发出的强烈的著史愿望,成为司马迁实现其人生价值的有力支柱之一。
司马迁写成《史记》的直接动因是: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司马谈病逝,三年后他继父职为太史令,并阅读、整理国家图书馆的史料,开始了写《史记》的前期准备工作。天汉三年(前98年),李陵兵败投降匈奴,司马迁替李陵辩护,汉武帝大怒,囚禁司马迁并处以腐刑,出狱后,又让他担任只有宦官才可以担任的中书令职务。这种不幸遭遇使他怨愤已极,痛苦不堪,但这也更加激发了他“发愤著书”的决心,他忍受羞辱与痛苦,完成《史记》成了他活下去的惟一精神支柱。
总之,从司马迁的出身、经历和心态来看,基于家族荣誉感而激发出来的强烈的著史愿望,是他著述《史记》 的内因,是最根本的动力;“李陵之祸”所激发的“发愤著书”情绪,是他完成《史记》著述的外因,这场遭遇使他对历史的本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刚直不阿,留将正直冲霄汉”说的是李陵出塞攻打匈奴战败被俘,司马迁替李陵说了几句解释的话,触怒了汉武帝,把他投下监狱。“忧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说的是司马迁被处以宫刑后,他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忍辱负重,苟且偷生,希图出现一线转机。以下是相关史实。
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马迁三十八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览汉朝宫廷所藏的一切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的机会,他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等到太初元年(前104年),我国第一部历书《太初历》完成,他就动手编写《史记》。
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出塞攻打匈奴战败被俘,司马迁替李陵说了几句解释的话,触怒了汉武帝,把他投下监狱,第二年汉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处司马迁以宫刑。宫刑是个大辱,污及先人,见笑亲友。司马迁在狱中,又备受*,“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司马迁《报任安书》)几乎断送了性命。但他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忍辱负重,苟且偷生,希图出现一线转机。
太始元年(前96年)汉武帝改元大赦天下。这时司马迁五十岁,出狱后当了中书令,在别人看来,也许是“尊宠任职”,但是,他还是专心致志写他的书。直到征和二年(前91年)全书完成,共得130篇,52万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