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个人现金卫生支出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22:40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6 02:40

  学财政学出身的应亚珍,“投身”卫生领域后发现,目前我国卫生配置领域,存在投入总量低、个人卫生负担重、结构不合理、难以有效评估投入绩效等问题。  应亚珍认为,新医改要充分使得*履行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筹资责任。同时,必须遵循财力与支出责任对等原则,即各级承担的卫生支出责任应给予相应的财力做保证。  这一改革思路,已经从8500亿的财政卫生支出的增幅中看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将有所提高,个人现金比重下降。  医改将带来卫生筹资结构的变化  应亚珍:新医改方案的重要内容是进一步明确*在我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责任,尤其是*在基本卫生服务均等化中的筹资责任。  新医改方案的出台,适逢我国扩大*投资、刺激内需的宏观背景。为此,三年内*卫生投入规模将为8500亿元的投入框架也基本成形。  卫生筹资的渠道主要有*、社会、个人。在卫生总筹资规模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投入规模的扩大,将带来卫生筹资结构的变化。换句话说,就是*预算卫生支出在卫生总费用中的比重将有所提高,以医保为主的社会卫生支出也将增长,居民个人现金卫生支出比重将延续近年的趋势,继续下降。  还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新医改对卫生支出重点有了一定调整,对公共卫生、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新农合等医疗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倾斜更加明显,将带来*卫生支出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应亚珍:2007年,为了更好地适应公共财政改革与预算管理的需要,我国*预算收支科目做了重大调整。卫生总费用筹资来源法的测算中,*预算支出的基础数据,是要通过相关预算收支科目的数据收集的。也就是说,核算口径应当与预算收支科目保持一致,才能获得基础数据。  所以,在核算2007年卫生总费用之前,我们研究所卫生总费用研究组首先研究调整了核算口径。调整后的核算口径体现了统一性、稳定性、规范性的特点。  按照新的核算口径,2007年112.48亿元的卫生总费用(筹资法)中,*预算卫生支出、社会卫生支出、居民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分别占20.35%、34.49%、45.16%。  *与省级财政将承担更多责任  应亚珍:2008年,卫生部规划财务司已经组织成立了全国卫生总费用核算协作组。部分省(市)成为了协作组成员。目前,也有不少省(市)已经在开展省级卫生费用的核算工作,其中有的省已经做了多年。从地方卫生费用统计数据的结果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我们观察到,各地区卫生总费用的增长速度均在12%~16%的区间,差异不太大。但经济发达地区卫生总费用的增长速度快于欠发达地区。  其次,各地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在3%~5%的区间,经济越发达的省(市),其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越低。其原因在于,尽管其人均卫生总费用相对较高,但其GDP规模更大。  还有一个结论是,不同省(市)卫生总费用占全国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与其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GDP比重)基本一致。  此外,另一个指标在区域间差异不明显,即*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大约都在4%~7%的区间内。因为该指标主要受地方本级财力、*转移支付以及地方卫生投入*的综合影响,所以,地区特征不明显。  最后,我们发现,经济发展水平与筹资结构有较大的相关性。如经济欠发达的一些省份,其*筹资比重相对较高,但社会卫生支出则相对较低。而上海、天津、浙江等发达地区的社会卫生支出都相对较高,而*卫生支出水平基本与全国水平持平。  由此看来,社会卫生支出的高低,基本上可以反映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卫生投入绩效考评难题  应亚珍:我更愿意用绩效的概念而不是效率的概念来评价*卫生支出的结果。绩效含义更广泛,既包括直接产出,也包括投入结果。(更多新闻来源医药新闻网)  从宏观上讲,我国*卫生投入绩效是显著的。建国以来,我国卫生资源迅速扩大,公众健康指标显著改善。如1950年,全国共有县及县以上医院2803家,到2007年医院数量已经达到19852家,比1950年增加了6.1倍。  医疗卫生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保障公民的健康权利。所以评价*卫生投入绩效的基本标准是上述相关健康指标的改善。但是,一方面,健康指标的改善需要通过相当长时间,才能显现;另一方面,健康指标的改善是个多因素的结果,如饮食、环境、习俗等因素。所以,对某项*卫生投入的效率评价往往需要借助于一些中介指标,如居民医疗卫生服务利用、免疫接种率等。  对一些项目支出,各地均早已开始探索并实践绩效考评办法,卫生部也在2008年出台了规范性文件,对公共卫生项目支出绩效的考评做了全面的、具有操作性的规范。据我所知,*安排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国债项目)也组织了大型的中期评估。此外,社区卫生服务的绩效考评、新农合支出绩效考评的相关研究正在进行。  卫生领域的绩效考评工作将在以下几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一是有利于创设一种公共资源再配置机制和直接的利益制约机制,通过绩效信息来引导公共财政资源流向和流量,保障*卫生经费使用的有效、公平和合理;第二,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情况的透明度,实现公众监督,保障卫生经费使用的合规性;第三,有利于缓解*资金的供求矛盾。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