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历史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1:58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07:25

1、1985年国内第一张银行卡

世界上第一张信用卡出现的1915年,并不是银行发出的,由一个国外商行发行的,而世界上第一张银行卡出现在1952年,是美国的美州银行在加利福尼亚州发行了美州银行卡。

而我国的第一张银行卡出现在1985年3月,由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的“中银卡”,也称为“珠女卡”。

2、1986年国内第一张信用卡

1986年6月,中国银行发行的“长城卡”成为我国国内发行的第一张信用卡,这张信用卡被赠予了发行该卡的支持者–时任央行行长的陈慕华。信用卡的出现是受当时国外来*旅游的刺激下产生的。

3、1996年第一家网上银行

国内第一笔internet网上支付得以实现,买卖双方世纪互联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和*电视台的王柯平先生分别成为国内第一个网上虚拟商家和网上支付第一人。 

4.VISA进入中国与银联的成立

自1985年中行发行了我国第一张银行卡:中银卡以来,19年工行发行牡丹卡,1990年建行发行龙卡,1991年农行发行金穗卡,1992年深发展发行发展卡,1993年交行发行太平洋卡,从此,中国逐步进入了卡消费时代。

5、跨越千禧年,电子商务时代来临,网上支付井喷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全球电子商务热悄然升起,欧美地区良好的信用制度为电子商务的崛起打下良好基础,这个时期是我国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期。

同年,国内出现了第一家C2C网站,由邵亦波建立的易趣网。在同一年,马云带领十几个人在杭州投资50万元人民币,创建了阿里巴巴。 

6、2003年10月支付宝推出

2003年10月,支付宝走上历史舞台,开启了人们网上支付方式的新篇章。支付宝通过资金三方托管,解决了中国互联网购物的信任问题,因此支付宝快速发展,很快成为互联网上最大的第三方支付服务。2004年,支付宝从淘宝中脱离出来,成为的第三方支付平台。

7.移动支付大潮来袭

2013年8月9日微信5.0发布,新增了微信支付功能,向一家独大的支付宝发起挑战。和之前的支付不同,这次支付大战的重点是在抢夺移动端的支付入口和习惯。

2014年9月10日,在苹果发布会上,苹果CEO库克发布了苹果的移动支付解决方案Apple pay,也加入到移动支付大军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支付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07:25

中国经历几千年的历史变革,从交子出现开始我们已经知道支付方的不同将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便利。如今的中国,支付方式在在不经意间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天猫双十一571亿的交易额,最直接的基础依赖就是如今支付方式改变,新中国六十几年,跨越两个世纪,随着第一张银行卡的出现,支付方式都经历了什么变革?

1.1985年国内第一张银行卡

世界上第一张信用卡出现的1915年,并不是银行发出的,由一个国外商行发行的,而世界上第一张银行卡出现在1952年,是美国的美州银行在加利福尼亚州发行了美州银行卡。而我国的第一张银行卡出现在1985年3月,由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的“中银卡”,也称为“珠女卡”。

随后工行、建行、农行等相继发出自己的银行卡,开启了中国银行卡的使用的神奇之门。而作为我国第一张银行卡的“珠江卡”现在也具有了纪念、收藏价值。但是这个时期的银行卡主要作为储蓄卡使用,作为金钱存入银行的凭证,并未多涉及消费支付方面。有了银行卡之后,仅仅作为一个存钱的凭证。我国第一台ATM机叫银行卡的出现距第一张银行卡要迟到了2年,在1987年也是在珠海银行投入使用。

2.1986年国内第一张信用卡

1986年6月,中国银行发行的“长城卡”成为我国国内发行的第一张信用卡,这张信用卡被赠予了发行该卡的支持者–时任央行行长的陈慕华。信用卡的出现是受当时国外来*旅游的刺激下产生的,当时国外的信用制度已经相对完整,刷卡消费也已经普遍,来*旅游经常是拿一张信用卡,而国内人并没有接触过。

“长城卡”出现以后,中国各大银行也相继推出了自己的信用卡,当时中行办信用卡的条件较高,门槛定为5000元人民币,在当时的收入消费水平下,拥有5000元人民币的人数不多,而且拥有5000元人民币的门槛达到后还要层层审核,信用卡成了当时那个年代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曾经,我们听到大洋彼岸的人们花明天的钱,做今天的事。透支消费,另传统的喜欢存钱的人们当做笑话。如今信用卡在上班族中已经普遍存在,对于透支消费人们也不再谈虎色变。人们贷款买车、买房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而且据统计2013年,我国银行的发卡量已经达到42.14亿张,人均2.6张,卡消费已经悄然普及。

3.1996年第一家网上银行

伴随着我国持卡人数的增加,银行业务的加大,人们需要更加便利的银行的服务,于是在1996年,中国银行率先建立网上一行服务,然而却一直不为人们接受,第一笔网上银行业务是在1998年3月6日。

国内第一笔internet网上支付得以实现,买卖双方世纪互联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和*电视台的王柯平先生分别成为国内第一个网上虚拟商家和网上支付第一人。虽然各大媒体都给与长篇报道,但并未引起大众的响应。我国国内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网银是招商银行在1998年7月6日推出的“一网通—网上支付”业务。

4.VISA进入中国与银联的成立

还记得2010年VISA和中银联的分手大战吗?VISA是一个由21000名金融机构组成的联盟,VISA卡是信用卡的一种品牌,在全球都可以在支持的ATM、银行或者商店等进行存取钱或者消费。VISA是最早的国际金融机构联盟,在1993年就已经进入中国,但是没有真正打入中国市场,直到2002年,中国银联成立。

自1985年中行发行了我国第一张银行卡“中银卡”以来,19年工行发行“牡丹卡”,1990年建行发行“龙卡”,1991年农行发行“金穗卡”,1992年深发展发行“发展卡”,1993年交行发行“太平洋卡”,从此,中国逐步进入了卡消费时代。

银联成立前,由于各个银行各自为政,消费时就可以看到各大商家柜台摆了几部不同银行的POS机,人们刷卡消费只能在相应银行的POS机上刷卡。虽然逐渐各银行在城市内部建成了消费网络,但是城市之间还是不可以共享一台POS机,这种消费方式银行也愁,恰好VISA在中国也是彷徨犹豫,于是在2002年,中银联成立并且与VISA合作,迎来了“双标卡”消费时代。而借由VISA的技术人才支持,银联在国内也迅速壮大,由城市内部互通的刷卡支付方式,发展成为现在只要带有银联标志的银行卡就可以在国内任何有POS机的机构采取刷卡消费。

5.跨越千禧年,电子商务时代来临,网上支付井喷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全球电子商务热悄然升起,欧美地区良好的信用制度为电子商务的崛起打下良好基础,1996年,电子商务这个词第一次进入美国人的视野。这个时期正值我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蓬勃实施,也是我国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期,据统计1996年中国互联网用户为10万,1999年互联网用户为400万,增长了40倍,2000年达到2225万,增长了200多倍。

1999年“8848”策划了“72小时生存事件”活动,12个人关在屋子里72小时,通过网络购买需要的生活用品及食物,通过互联网人们买到了永和豆浆。

同年,国内出现了第一家C2C网站,由邵亦波建立的易趣网。也是在同一年,马云带领十几个人在杭州投资50万元人民币,创建了阿里巴巴。紧接着人们迎来了跨世纪的千禧年,电子商务也取得了可观发展,但前两年电子商务网站似乎没有盈利,2002年易趣被美国的Ebay收购,随着8848等一些电子商务网站由于资金不足轰然倒下,相较于易趣网的收费服务,免费的淘宝在2003年非典肆虐期间,迎来人生春天。非典肆虐,人们足不出户,通过淘宝购买自己所需用品。

6.2003年10月支付宝推出

2003年10月,支付宝走上历史舞台,开启了人们网上支付方式的新篇章。

支付宝通过资金三方托管,解决了中国互联网购物的信任问题,因此支付宝快速发展,很快成为互联网上最大的第三方支付服务。2004年,支付宝从淘宝中脱离出来,成为的第三方支付平台。

阿里巴巴招股书中显示。2014财年(截至3月31日),支付宝的总支付金额达到38720亿元,日均支付量已超过百亿。

在看到网络支付市场规模如此巨大的情况下,其他互联网机构纷纷推出自己的支付服务。紧随阿里脚步的就是腾讯在2005年推出了旗下的财付通业务,与其拍拍、QQ业务结合。京东也与去年收购了网银在线来弥补自己在支付领域的不再。现在网络支付已经成了人们司空见惯的一种支付方式。

7.移动支付大潮来袭

2013年8月9日微信5.0发布,新增了微信支付功能,向一家独大的支付宝发起挑战。

和之前的支付不同,这次支付大战的重点是在抢夺移动端的支付入口和习惯。2014年年初,阿里巴巴和腾讯分别补贴10多亿元人民币给自己投资的打车软件对消费者进行补贴,以培养用户移动支付习惯。

2014年9月10日,在苹果发布会上,苹果CEO库克发布了苹果的移动支付解决方案Apple pay,也加入到移动支付大军中。

就目前来看,包括银联和阿里巴巴在内的公司都正在积极的于苹果进行接触,以便在其中国的落地解决方案中获得合作伙伴的地位,从而巩固自己在移动支付中的地位。

———————

支付方式的发展,可以说是人民生活水平和科技水平的一种体现,人们的支付介质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的变化,也改变着人们的消费写。现在的你只要拿出手机点几个按钮,金钱就已经嗖嗖的在指尖流转,而你买的东西也已经在被分拣送到你家的路上了。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