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晓的一封信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9:28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09:02

通过潘晓的信提出讨论的主要是三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对社会和人际关系的看法——“人都是自私的。”潘晓说。这是当时一部分青年的看法。潘晓曾经相信组织、求助友谊、寻找爱情,可生活向她展示了丑恶的面目。于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给了她“深刻的启示”:“在利害攸关的时候,谁都是按人的本能进行选择的。没有一个人真正虔诚地服从那平日挂在嘴头上的崇高的道德和信念。”因此,她的结论是:“任何人,不管是生存还是创造,都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就像太阳发光,首先是自己生存运动的必然现象。照耀万物,不过是它派生的一种客观意义而已。”
  其二,对“个人价值”的呼唤——十年浩劫,青年目睹了人的基本权利丧失殆尽,人的尊严被肆意践踏,人的存在连同人本身都无足轻重,毫无意义。于是,重新评价“自我”、“实现自我”就成了那个时代许多青年人重建人生信念的强烈要求。潘晓说:“我想写东西,只是为了自己,为了自我个性的需要,我不甘心社会把我看成一个无足轻重的人,我要用我的作品来证明我的存在。”
  其三,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这种失落感在当时青年中最为普遍。潘晓说:“我才刚刚走向生活,可人生的一切奥秘和吸引力对我已不复存在。”“过去,我对人生充满美好的憧憬和幻想。相信‘人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在日记里大段大段地写着光芒四射的语言。”可“*”中,她目睹了抄家、武斗、草菅人命,“*”后,又备尝了人际关系的虚伪和社会的冷漠,“为什么眼睛看到的事实总和头脑里接受的教育形成尖锐的矛盾?是相信书本还是相信眼睛?是相信师长还是相信自己?”这也是当时许多青年的提问。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09:03

由潘晓的信引发的关于人生观问题的讨论 1980年第
5期《中国青年》发表了一封题为“人生的路呵,怎么
越走越窄……”的来信,署名潘晓。述说了一个青年工人
的坎坷经历和苦闷心情,提出了“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
么?”的命题。这封信是我国十年*的苦果在青年思想
上的反映,是一种有代表性的思潮。为了使问题得到正确
回答,《中国青年》将该信加了“按语”发表出来。以潘晓的
信为发端,展开了对人生意义的大讨论,短短几个月里,
编辑部收到的信稿达六万多件。全国各地的工、农、商、
学、兵和党、政、工、青、妇各条战线、各个部门的青年人、
中年人以及老年人,还有港澳、美国等地的青年朋友都参
加了讨论。全国各大报刊都发表了评论,开辟了人生意义
讨论专栏。大家围绕着“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个主
题,讨论了下列几个问题:
一、自私是人的本性吗 有的青年认为,人都是自私
的,自私是人的本性。自私是人类最原始的本能和最正当
的权利,是由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所决定的,是永恒的,
只要人存在,就不能也不应当消灭私有观念。另一部分论
者认为,自私是一种广义的哲学概念,是动物的一种本
能。在动物那里表现为自保,在人身上则表现为自私。自
私是一种自我发现,是个人价值的发现,是一种进取的生
活态度。历史上任何大的社会变革,都是由于自我发现而
引起的。只有充分认识和提高自身的价值,社会才能进
步。历史就是在恶中发展的。与此相反,有不少人则认为,
自私不是人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性。自私观念是在生产
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关系中形成的,是社会经济关
系的历史性变动引起社会意识变化的产物。自私观念既
然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产生和发展的,它必然会随着社
会进化而逐渐消失。我国目前是社会主义制度,要消灭自
私观念还需要一个过程,到了“按需分配”的*主义社
会,产生私有制观念的物质基础不存在了,自私观念也必
定会消失。
二、“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有不少人赞同潘晓信
中的这个观点。他们认为利己与利他关系是一致的,有时
可能会产生矛盾,但只要排除损人的条件,任何利己的动
机都是积极的,进步的,利他的。靠自己的劳动创造财富
的利己,不仅不会损害他人,只会给他人带来好处。绝大
多数同志则认为,利己主义是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核心,
它代表剥削阶级的人生观。利己与利他,是相互对立的。
利己必然损人,在阶级社会里既要做利己主义者,又不损
人,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不可能的,就是有不损人的利
己,也不应该给予肯定。另一种观点认为,利己与利他都
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道德规范。资产阶级的利他
是为更好地利己而提出的。而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作为资
本主义私有制的对立面出现,这种公有制需要“为公”的
观念,而不是“利己”或“利他”的观念。
三、怎样看等公私关系 在讨论中争论十分激烈。是
“大公无私”、“公而忘私”,还是“先公后私”、“先私后公”?
也出现几种不同观点。有的同志认为,公是私的总和,私
是公的基础和出发点。先有个人利益,然后才能谈得上集
体和社会利益。要求社会一切活动都应当把个人利益看
成源头,放在首位。为公是手段,为私才是真正的目的。
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一类命题都是不科
学的。有的同志认为,“大公无私”是道德理想,在现实社
会这样的经济条件下没有这样的人,所以,不能把它作为
道德规范来要求。有的同志用丰富例子证明“公而忘私”
的人是有的,提出应当不断扩大“公”的阵地,尽可能的限
制“私”的发展。把“公私兼顾”、“先公后私”作为历史阶段
性的人生观来提倡。有不少同志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大
公无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发展要求的反映,是无产阶级
的阶级特征,在社会主义社会必须提倡“大公无私”,不能
用个人利益来否定“大公无私”,在道德领域提倡“大公无
私”是正确的。
此外,大家还对怎样看待理想和现实社会、关于幸福
的看法和获得幸福的手段、怎样看待生命的价值、什么是
真正的爱情、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等一系列问题展
开了全面的讨论。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