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岗岩类的分类有哪些?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8:26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9:01

花岗岩的分类方案较多,包括矿物成分、化学成分、成因、构造分类以及综合性分类等。其中IUGS推荐的QAP矿物分类是基础,也是本手册采用的分类原则。QAP三角图是QAPF双三角图解(图3-1)的上半部分,该类岩石在图中位于20线和60线之间的位置(Q′=20~60),又根据斜长石比率P′划分为P′<10的碱长花岗岩、P′=10~35的正长花岗岩、P′=35~65的二长花岗岩、P′=65~90的花岗闪长岩和P′>90的英云闪长岩,它们分别位于QAP图中的2、3、4、5区,其中的正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统称为花岗岩(图中3区)。

除上面介绍的最基础也是花岗岩类正确命名所必须的分类外,这里将简要介绍其他几种常用的成因分类,以便读者在深入研究花岗岩时作为参考。

1.I、S、M、A分类

这是20世纪70~80年代先后提出的几种分类。I型、S型花岗岩由澳大利亚学者Chappell和R.White提出,主要考虑的是花岗岩的源岩;M型、A型花岗岩分别由Pitcher和Collins等提出,考虑源岩和构造环境。这四种类型的花岗岩主要特征和最初含义是:

I型花岗岩 指源岩为基性程度高的火成岩、变质火成岩,即下地壳硅镁层(火成岩)物质经重熔和简单成岩过程而形成的岩石。它们属钙碱性花岗岩,Na较高,A/CNK<1.1(A—Al2O3,CNK—CaO+Na2O+K2O,以下同),87Sr/86Sr<0.705。20世纪90年代Castro等(1991)通过对西班牙Iberia地区花岗岩的研究,提出了Ⅰ型花岗岩是由幔源(M型)和壳源(S型)两端元岩浆混合而成的观点,称之为H型(hybrid type)花岗岩——混合(混染)花岗岩(周珣若,1994)。并根据该类花岗岩形成时混合岩浆两端元成分比例的不同,将其进一步划分为Hm、Hss、Hs型。其中Hs型花岗岩是S型(长英质)端元岩浆为主的混合花岗岩,其特点与S型花岗岩相近,属过铝质岩石,镁铁质包体较少,可见变质残留,岩石组合主要为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Hm型花岗岩为镁铁质岩浆的作用超过长英质岩浆而形成的混合花岗岩,其特点是含有长英质岩浆派生的捕虏晶(石英、长石),镁铁质包体少见,几乎不见变质残余,铝饱和指数<1,K2O/Na2O<1,岩石组合为英云闪长岩;Hss型花岗岩是S型和M型岩浆近相等时所形成的混合花岗岩,特点是常含有镁铁质为主的暗色微粒包体,斜长石熔蚀现象明显,铝饱和指数近于1,K2O/Na2O近于1,岩石组合为花岗闪长岩和英云闪长岩。

S型花岗岩 源岩主要为沉积岩或变质沉积岩,即上地壳硅铝层(沉积岩)经重熔和简单成岩过程形成的岩石。它们属过铝的二云母花岗岩,岩石中可见铝硅酸盐矿物石榴子石、矽线石、堇青石等,岩体中可见变泥质岩残留体(包体)。A/CNK>1.1,87Sr/86Sr>0.707。

M型花岗岩 形成于大洋岛弧环境。母岩可能直接来源于地幔或俯冲到大洋岛弧之下的洋壳。岩体中可见基性岩捕虏体和捕虏晶。A/CNK<1.0,87Sr/86Sr<0.705,岩石中基性岩浆的元素(Cr、Ni、Co、V等)含量较高。

A型花岗岩 指富钾长石偏碱性的、非造山带的花岗岩,同时也包括一些非碱过饱和而铝较高的岩石。

除上述I(H)、S、M、A花岗岩分类外,在I、S分类方案提出前后,我国学者徐克勤在研究花岗岩与成矿关系时,于1982年根据花岗岩的物质来源提出了三种分类:同熔型(syntex type)、陆壳改造型(continental crust transfonnation type)和幔源型(mantle-derived type)。在同熔型花岗岩中较I型花岗岩更明确提出了幔源岩浆与壳源岩浆的混合作用和混染作用;在陆壳改造型花岗岩中则认为这种花岗岩岩浆的形成除包括陆壳部分熔融作用外,还包括未熔阶段的花岗岩化作用。

I(H)、S、M、A分类较好的概括了地球化学和源岩的关系,M、A型又考虑到与大地构造的关系,我国学者徐克勤的分类强调了花岗岩形成与其物质来源的内在关系,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些分类在研究花岗岩成因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花岗岩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以上几种分类过于简单,已不能完全适应发展的要求。因此又出现了花岗岩与大地构造环境的分类以及综合性分类,有代表性的且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是20世纪90年代Barbarin提出的综合分类。

2.综合性分类

巴尔巴林(Barbarin 1996)根据矿物组合、岩石类型、野外关系以及地球化学、同位素等特征,并同时考虑到花岗岩的源区及其所处地球动力学环境,对花岗岩进行了综合性分类。具体划分为七种类型,如表3-2所示。其中MPG和CPG为过铝花岗岩类,属壳源,二者主要区别是前者含有大片原生白云母,而后者含有堇青石、矽线石,少量红柱石、小片原生白云母。KCG和ACG为钙碱性花岗岩类,属壳-幔混合源,二者区别是前者相对富钾,岩石中仅含少量角闪石,不含辉石,常见钾长石大斑晶是其特点,后者一般含有较多的角闪石少量辉石、榍石、磁铁矿。ATG、RTG和PAG均属幔源,其中ATG较少见,PAG特征的是岩石中含有碱性暗色矿物。

花岗岩类类型来源地球动力学环境含白云母过铝质花岗岩类MPG含堇青石过铝质花岗岩类CPG富钾钙碱性花岗岩类(高钾低钙)KCG含角闪石钙碱性花岗岩类(低钾高钙)ACG岛弧拉斑玄武质花岗岩类ATG洋中脊拉斑玄武质花岗岩类RTG过碱性及碱性花岗岩类PAG壳源过铝质花岗岩类混合源(地壳+地幔)偏铝质和钙碱性花岗岩类幔源拉斑玄武质钙碱性和过碱性花岗岩类*碰撞构造*转换俯冲作用大洋扩张或*的隆起作用和裂谷作用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