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5:36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9 05:22
我国古代用来自鉴的镜子是铜镜,自殷商以来至唐宋元明清,使用不辍,考古资料多有证明,不复赘述。中国的玻璃镜子起于何时?是舶来货,还是起源于我国?这就需要作一番考证了。
玻璃镜子的主要原料是石英、长石和石灰石,加热后经冷处理后便成为钠钙玻璃:起折光作用的涂抹剂,其主要成分是汞,也就是炼丹家所称的朱砂。这些原料我国先民早有发现。战国墓出土的串珠、晋墓出土的料杯,已是玻璃的制成品。汞在炼丹术和医学上早有所用。我国古代的玻璃制品经过化学分析,多为铅玻璃,这种玻璃多属于半透明的混浊体,很难使之做到全透明:朱砂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在无机化学不发达的中国,也很难提炼成纯洁的水银。这就是为什么在清初,在广大内地,还广泛使用铜镜的道理。但是在明末清初,已有钠钙玻璃出现在我国,这便是西方传教士携带的玻璃镜子。说它是舶来品,还真有依据可寻。
中国最早的玻璃镜子出现在明清之际,它是由来华的传教士从欧洲带来的。这种欧式玻璃镜由于要经历数万里海路,一路颠簸,考虑到易碎的缘故,镜面一般比较窄小,便于携带;其镜多用于刮脸剃须,镜面仅够影照局部胡须即可。17、18世纪的欧式镜,其镜框还保留着路易十四时代洛可可文化痕迹。镜面一般在 10×12厘米左右,如手掌大小。从欧洲到亚洲东端,走海路常达数月之久,为了使镜面牢固在船舱墙面上,镜面镶嵌在较大的可折叠的背板上,然后钉在船舱墙面,可做临时的梳妆台。镜面只有9×6厘米大小,背板仿照德国哥特式建筑模样,很有时代特点。随着中外文化交流日益扩大,妇人用的修饰镜和穿衣镜也出现了。早期的妇人修饰镜是法国制造的立挂式镜子,镜面长28厘米,宽20厘米,镜边包铜,鎏银,镜框两端各有一对枢轴,连接支架,上翻,可挂在墙上,下翻,可立在梳妆台上。早期的穿衣镜是由衣架和镜面两部分组成,中间由枢轴连接。因为要反映全身影像,故比较高大。框架由坚硬的橡木、柚木制作,通高2米,宽 60厘米。取哥特式柱础作为支架的立柱,既牢固,又耐看。镜上有镂空卷叶纹雕饰。清初,由于玻璃镜造价低廉,清晰度高,立挂式镜子很快传播到民间;穿衣镜则通过达官贵人传播到宫廷,成为乾隆后期王妃贵人的日常用品。透明的玻璃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方便。
透明的玻璃,早在公元前3500年前,古埃及人就已经能够将其制成器皿。到了中世纪,意大利威尼斯人已经发明了玻璃镜,至1234年,意大利人已经发明了眼镜,此时法国已经制造玻璃瓶和彩色玻璃。到了17世纪前半叶,欧洲已经出现望远镜,1620年出现酒精式温度计,13年出现水银式温度计。在17世纪20年代,伽利略已经利用自己制造的望远镜发现了木星上的两颗卫星。由此证明,欧洲人在制造玻璃工艺上,远远走在国人的前面。我们发现和研究这些清初的舶来镜,目的是要厘清这一历史史实。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9 05:23
专家考证:徐州汉墓玻璃杯为中国最早玻璃容器
新华网南京9月8日电(肖昌琦)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经过18年的潜心研究,日前向外界披露:出土于徐州北洞山汉墓的玻璃杯是迄今已知年代最早、发现数量最多的中国自制玻璃容器,制造于公元前2世纪。江苏徐州北洞山汉墓是中国目前发现的规模巨大、墓室最多、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汉墓之一,于1986年由徐州博物馆和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共同发掘。在墓中发现的这批玻璃产品包括16只玻璃杯,一件玻璃兽和3块蓝色小玻璃。它们大约在公元前175年至128年间被埋入地下。专家们认为,北洞山汉墓主人是楚王刘道。西汉时期被过滤广告
,人们视死如生,墓葬要按照主人的生活方式布置,譬如房间、水井、粮仓等等,这些玻璃制品可能是主人生前所用。
据了解,在徐州这批玻璃杯出土前,已知的最早国产玻璃容器为河北满城的西汉刘胜墓出土的玻璃杯,其制造年代为公元前113年,专家认定,徐州北洞山汉墓出土的玻璃杯,其制造年代当不晚于公元前175年至128年,比刘胜墓玻璃杯时间更早,因此应是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国产玻璃杯。在目前中国出土的古代玻璃中,有许多制品是不透明的,北洞山汉墓出土的玻璃制品也一样,这些玻璃之所以不透明,并不是因为当时不会焙制透明玻璃,而是为了通过焙制玻璃得到仿玉制品。
参考资料:http://news.sina.com.cn/c/2004-09-08/10003616057s.s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9 05:23
公元前3500年前,由古埃及人首先发明了玻璃,他们用它来制作首饰,并揉捏成特别小的玻璃瓶。
颜神镇,位于山东省中部的博山县内,地处群山环抱之中,从元至清一直为我国玻璃的重要产地,该处发现了元末明初的玻璃作坊遗址,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玻璃作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9 05:24
约公元前1000 年前,中国制造出无色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