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8:26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4:47
以下为冬至吃饺子的传说以及由来
冬至吃饺子,这一说法从小就知道,虽然不知道到底有什么原因,但确实是代代相传的一个习俗。其实抛开传说,冬至吃饺子也是有利于健康养生的。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主要是因为“气始于冬至”。因为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衰转盛,由静转动。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冬至时节饮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中国北方多数地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
吃饺子成为多数中国人冬至的风俗。当然也有例外如在山东省滕州市流行冬至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
冬至吃饺子是什么说法:祛病驱寒,在严冬里不冻耳朵,这个传说跟张仲景有关。冬天天气寒冷,疾病多发,还容易出现冻伤寒疾等情况。也有说法是吃水饺主要是希望往后的日子财源滚滚。“饺子形状像元宝,有发财寓意,这是我个人认为最合理的解释,所以说,这吃水饺取得就是个希望发财的意思。”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4:48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回答01 冬至吃饺子的由来的故事是医圣张仲景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看到受冻的百姓,十分心疼,为了帮老百姓驱走冬天的寒意,便用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以及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做成一种叫“驱寒娇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形成了习俗。
冬至(Winter Solstice)又名‘一阳生’,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1],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23日之间。2016年的冬至是12月21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天地阳气开始兴做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
饺子是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传统特色食品,又称水饺,是中国北方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节食品。有一句民谣叫“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佳肴,在许多汉族地区民俗中的,除夕守岁吃“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无法替代的重头大宴。
饺子由馄饨演变而来,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名称。三国时期称作月牙馄饨,南北朝时期称馄饨,唐代称饺子为偃月形馄饨,宋代称为角子,元代、明代称为扁食,清代则称为饺子。
冬至吃饺子的由来: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
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4:48
张仲景辞官回乡,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乡亲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