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核心观点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7:56

我来回答

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3:56

王阳明心学有三个部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心即理:王阳明年少时候还是程朱理学的天下,那时主张格物穷理,认为理是通过格物求来的。但是王阳明曾经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也没有格出什么道理,反而大病了一场。后来王阳明在龙场,置身石棺之中,才终于悟到,万事万物都在自己心里,所有的道理不必外求,世界的意义也是由你的内心赋予的,向自己内心求索就可以。

知行合一:“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知道的理一定要与现实发生联系才有意义。知行不能分家,只知道不行动,其实还是不知道。

致良知:求得内心之理,然后去行动,去体悟,也就算是致良知了。

王阳明生平简介

王阳明一般指王守仁,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书王华的儿子。弘治十二年(1499年),中进士,起家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朱宸濠之乱,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凭借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嘉靖八年十一月(1529年1月9日),逝世,时年五十七。明穆宗继位,追赠新建侯,谥号“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 。王守仁的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3:56

王守仁(即王阳明)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
《王阳明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3:57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
王守仁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的意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3:57

一、心外无物。
1、王阳明的哲学主体是“心本体论”,也就是说,你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你脑子里的全部,就构成了你的全部世界。除此以外,对你来说,不存在另外一个什么世界。或者是说,另外一个所谓的客观世界对你来说不存在任何意义。
王阳明有一个著名的关于花的段子。有一次,王守仁和友人一起游南镇。此时正是百花盛开的春天,一路上,只见一丛丛艳丽的花树在山间时隐时现,飘来阵阵的芳香。朋友不禁指着岩中花树问:“你说天下没有心外之物,可是这些花树在深山中总是自开自落,和我的心又有什么关系呢?”王守仁回答:“当你没有着到此般花树时,花树与你的心一样处于沉寂之中,无所谓花,也无所谓心;现在你来看此花,此花的颜色才在你心中一时明白起来,可见,这花并不在你的心外。”
他的意思是,你没看见花之前,花的存在与否,你既不能肯定,对你来说也不存在任何意义。你现在看到花了,花在鲜艳在你心中留下了印象,让你感到很开心,这时花对你来说,才是存在的,才是有意义的。
2、你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构成了你世界的全部,那么,是不是你见到的越多,你的世界就越大?也未必如此。
什么是你真实的世界?你能够把握的世界,才是你真实的世界。必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多越好,而是你把握的确定性越高越好,越高越真实。
二、良知。
如果用我们平常定义各种概念的方法来定义“良知”,还真难说得清楚。王阳明的方法是,随时随地捡现在的例子给弟子们讲解,让他们从例子中去了解什么是“良知”。
王阳明的“良知”类似孟子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或“隐恻之心”,说得现代一点,就是心对善恶的基本判断,或“大脑的基本机能”。
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良知,都能做出自己的正确的判断,所以,不要轻易相信别人,尤其不要轻易迷信权威。任何时候,别人的话,尤其是权威的话,都要经过自己思考,要过自己“良知”这一关。
每人都有“良知”,但有些人受*、贪婪、虚荣心等的蒙蔽,没有发挥作用。
三、本然与明觉。
那为什么每个人成长以后各有所长,所取得成就不一样呢?王阳明用“本然”和“明觉”两个概念来区分。
所有的电脑,出产时都附带装上“WINDOW××××”的软件,这就是“本然”。
有些人,只是把电脑当打字机使用,基本上就使用“文本文件”,进步一点的使用“WORD”文档的基本编辑功能。他们的“明觉”就一直停留在只使用“本然”小部份功能的程度。
有些人,电脑买回来就注册激活了,随着“WINDOW××××”不断升级,同时不电业局摸索使用功能,可以把“EXCEL”当数据库使用,甚至把“EXCEL”改编成新的软件。
一样的“本然”,最后的功能不一样,就是说“明觉”是不一样的。
本然是人刚一出生的“良知”,“明觉”是经过不断的“致良知”、“事上磨练”后达到的境界。
四、致良知。
如何把软件升级,如何不停探索开发软件新的功能,发挥它的最大功用?这个过程就是“致良知”。“致良知”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向内求索,一个是向外求索。向内求索是“内省”,向外求索是“事上磨练”,用我们现代的话说是“实践”。
1、“内省”是做减法,减少*,减少各种梏桎对内心的束缚,拂除各种灰尘对内心的蒙蔽,回归“本真”。
“内省”有两种,一种是“冥思”、“打坐”,就是寻找自己的潜意识、寻找自己的内心,“聆听内心的声音”,弄清楚自己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真正生活的目的、生命的目的。有一个富翁和渔翁的故事:一位渔翁在海边悠闲地晒着太阳。一位老富翁看见了,奇怪地问他,你为什么不去工作挣钱?渔翁回答说,为什么要去赚钱呢?富翁说,赚到很多钱之后,你就可以悠闲地在海边晒太阳了。渔翁回答说,我现在不就在晒太阳吗?是呀,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如果只是悠闲地晒太阳,现在就可以晒了。很多人,奋斗了一辈子,最后才发现,自己奋斗来的结果,不是自己想要的。
所以,问问你的内心、“聆听你内心的声音”很重要。
别一种内省就是反思、反省、总结。善于总结的人才会进步。总结就是学习,也是“致良知”的一种途径。
2、“事上磨练”就是践行自己的“良知”,使自己的行事和自己的认识协调和谐。知而不行,不是真知;行而恰当,才是真知。一个只是在理论上学习掌握了知识的人,与一个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知识的人,不可同日而语。一个从书本上学到游泳的知识,这只是书本上的知识。一个人学习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又到水里了呛了水,掌握了游泳的实际技能,这种技能就是“良知”,他学习游泳的过程就是“致良知”。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