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作者塑造林红玉这个角色用意何在呢?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9:56

我来回答

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1 09:46

红玉,也就是小红,她在红楼中的地位是很让人伤神的,诸位丫环之中,红玉的出身最好,虽然也是家生子,可是她的老子娘却是荣府的风云人物,赫赫有名的林之孝,林之孝家的。而且,据说这两人还是王熙凤的娘家人。按说,仗着这些体面,红玉大可以有个很好的差事,至少也要做个一等丫头什么的,不要亚于袭人鸳鸯诸人。而且,依例子来看,既然赖大家的儿子赖世荣可以讨了奴才的命,还托了主子的庇护,选了出来,得了个知县的缺,很是风光了一把,那么,我们林之孝家的闺女,按道理,即使差了一等,也不改落到去伺候人,更不改落到个二等丫头了。怡红院中,出色的人也多,不知道处于何种原因,这红玉偏偏的就被分到那里去了,倘若,真的如秋纹晴雯等人说的,这红玉是个喜欢攀高枝的人,那么,到了怡红院,她究竟想做什么?难不成是想入了宝玉的眼,挣得个侧室姨娘的名分,让自己的老子娘过个“国丈”“国母”的瘾?可偏偏的,这红玉连宝玉都接近不得,端茶递水的巧宗儿,铺床叠被得近乎事,都被另外一干人等揽了去,这还不说,还遭到了以晴雯为首的诸位大丫环的排斥和戒备。这就又奇怪了。宝玉凤姐遭了暗算,后来好了的时节,贾母史太君“*行赏”,这红玉也没入的一等,害的那个小丫头佳蕙很是给她不平了一番。不过,这红玉倒也不沮丧,说出的话倒也令人敬畏:“也不犯着气他们。 俗语说的好,`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谁守谁一辈子呢?不过三年五载, 各人干各人的去了。那时谁还管谁呢?”小小年纪,居然如此的见识,让人咋舌,真是得了惜春的神气了。 种种疑团,答案又怎样呢?我以为,进入怡红院,靠近宝玉,那可能是林之孝及其老婆的主意,谁认不想背靠大树好乘凉呢?虽然说,这两个一个天聋,一个地哑,一对绝配,可是不能否认他们心里没个算计,要不然,贾府之中明争暗斗,派系林立,他林之孝一个奴才,若然不会见风使舵,不会察言观色,嘿嘿,说不定哪天晚上就离了位,受了众人的欺压呢。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那红玉是个有心气的丫头,不甘于简简单单的去做个姨太太,不愿意让别人说长了老子娘的势力;这丫头也是个有见识、胆色的丫头,有自信,应付分内之事一丝不苟,不落人的话柄,你看她与晴雯诸人的对答,不卑不亢,有理有据,这几位只有一肚子的不满,却无从数落的起。红玉也是个很上进的丫头,佩服有能力有度量有气魄的主子,说这话,不言而喻,我以为她是瞧不起宝玉的,混在脂粉堆中,没有任何算计,自称多情却有难得去为这些情做些预备,整个一富贵的闲人,败家的种子。你叛逆,那也罢了,算是有气魄,可是你叛逆的资本呢?依附于富贵,却说着富贵的坏话,这就很让人怀疑他的人品。你可以说红玉这么想,或者说我这么想是入了禄蠹一流了,可是你不能不承认,倘若生存都是个困难,你还谈什么新思想?所以,红玉铁定了是不能喜欢亲近宝玉的,她是佩服凤姐一流的人物的,你看她听了凤姐的一番话后的言语:“只是跟着奶奶,我们也学些眉眼高低, 出入上下,大小的事也得见识见识。”那番欣喜,是说不出来的;那份快意,是可以想见的。这丫头,也就是生就了的奴才身份,倘若她与迎春或者探春换个地位,依我看来,那精明,算计恐怕会直追三姑娘,压倒王熙凤了。可惜,她的舞台太小了。 红玉是个那得起放得下的丫头,会凤姐的话,口齿爽利,言谈得当,真真是个拿的出手,上得了台面的能干角色。嗯,可惜啊可惜。 红玉是个不轻视自己的丫头,是个敢于爱的丫头,放肆的与后廊下的芸哥儿眉来眼去,呵呵,那份胆色,不亚于女中豪杰司棋。书中把芸哥儿写坏了,我不知道是曹公的本意还是高先生的续貂,不过,我倒是喜欢央视中的笔法。所谓士为知己者死,这丫头,只因被凤姐发现做了身边人,就对凤姐心怀感激,而且担当得了凤姐的大事,虽然,巧姑娘难逃狠舅的毒手,可是,这红玉的能担当还是让人称奇的,直不亚于金刚倪二,村姥姥刘氏这些人物。两府倾覆,凤姐魂归,阴森森羁侯所,孤单单女子红玉,泪涟涟悲声大放,影幢幢昔日富贵。难得流水西归,美韶华,大富贵,尽皆随风去,平安州里,白头侍女,闲说曾经人间天上景,漫语风流决断日,忆,有学者曾考证过红楼丫头的地位,认为小红应属又副册人物,她的重要性甚至比紫鹃还高。如果此证成立,以她的卑微地位,以她前八十回中占的那点笔墨,竟可跻身“又副册”之列,足以证明她在灵魂上精神上不但不输给晴雯等人,甚至还有超越之处,所以才得与地位比她高得多的,影响力也大得多的晴雯等人并列一册。 再看小红是凭什么跻身又副册之列呢?原来,贾府树倒猢狲散后,避而远之者有之,幸灾乐祸者有之,落井下石者有之,真是世态炎凉,人情淡漠!然而就是在无数像贾雨村那样身受贾府恩惠的有权有势的人们恩将仇报或唯恐延祸于己,避犹不及的时候,小红,这个并没有从贾府得到多少好处或地位的丫头,却勇敢地挺身而出,奔走营救身陷囹圄的宝玉--虽然,她在宝玉房中几年,宝玉都不知道有她这么个人,虽然宝玉把她交换出去的时候是那么样的无所谓。在炎凉的俗世中,锦上添花者众多,雪中送炭者少,何况救助对象是多数人避犹不及的罪犯亲族。当小红与刘姥姥出现在落迫穷途的凤姐儿面前时,这个昔日威风八面的女强人就是铁石心肠,恐怕也不能不感动得掉下眼泪。当小红迎接囹圄中的宝玉重获自由的时候,当日曾在晴雯被逐后写下诡画词的宝玉也不得不慨叹,“座上公卿今何在?惟见闺中林小红!”而小红之不同于林四娘的,是宝玉既非她的丈夫,也对她不曾有没什么大恩,并且她本已有“天下无不散的筵席”的领悟。在种情形下,却并没有因“事不关己”而置身事外,这就较之恒王面前得意人林四娘的“报恩”更为难得,不是单纯的报恩,而是近乎“侠义”的行为了!此外,当时跟随小红营救宝玉的还有茜雪,但“以小红和贾芸为首脑”,这似乎在小红替佳蕙收零钱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伏笔了。 在乱世之中,能出淤泥而不染的确难得,它让晴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然而,那些不但能够自保,还勇于跳下泥潭救人,并且最终成功的人,难道不是更难得吗?卓文君等司马相如的时候,相如已为*,那又如何?她并非贪图司马的地位!同为抗争,文君较之一死殉情的祝英台,文君在追求自由的灵魂方面,是否更胜一筹? 《红楼梦》是一部结构严谨的作品,作者在一开始就已经为所有人物设计好了结尾,由于前八十回涉及小红的笔墨不多,关于她的每一笔就更不可能是闲笔,在那么短的几笔中,写了她对贾芸从相识到坠入情网,写她从被宝玉注意到被王熙凤赏识,写了她的才气,勇气,也写了她的侠气,灵气。当然也写了世俗对她的压制--其一,只因为名字里带一个“玉”字,就得改名儿,对一个小姐的名字尚要避讳,可见其地位之卑下及所受压迫之深。其二,她在宝玉房中几年,宝玉不知道她的存在。因为大丫头们出去了,导致宝玉喝茶只能自己动手--如果宝玉因此烫了手,不知这些大丫头们要怎么吃不了兜着走。小红不过在这种情况下给宝玉倒了杯茶,就招来一番奚落。其三,她给王熙凤递话儿,以致“晴雯一见小红,便说道:“你只是疯罢!院子里花儿也不浇雀儿也不喂,茶炉子也不弄,就在外头逛!”在这种情形下小红才辩解道:“昨儿二爷说了,今儿不用浇花儿,过一日浇一回。我喂雀儿的时候儿,你还睡觉呢。”碧痕道:“茶炉子呢?”小红道:“今儿不该我的班儿,有茶没茶,别问我。”绮霞道:“你听听他的嘴!你们别说了,让他逛罢。”小红道:“你们再问问,我逛了没逛。二奶奶才使唤我说话取东西去。”说着,将荷包举给他们看,方没言语了,大家走开”。即使替凤姐儿传话,也是凤姐自己朝小红招手,不是小红自己蹭上去的。晴雯自知发脾气没道理,这才“冷笑道:“怪道呢!原来爬上高枝儿去了,就不服我们说了。不知说了一句话半句话,名儿姓儿知道了没有,就把他兴头的这个样儿。这一遭半遭儿的也算不得什么,过了后儿,还得听呵。有本事从今儿出了这园子,长长远远的在高枝儿上才算好的呢!” 在王夫人面前,王夫人是世俗的压迫者,晴雯是抗争者,但在这里,小红却是抗争者。曹雪芹在这里安排晴雯第一个向小红发难,不是偶然的。而并不知道这些事情的佳蕙为小红抱不平时,只也是指名道姓地立即说到晴雯,那显然也不是偶然的。那时小红却并没有随声附和,反而劝她不要气,并说出“千里搭长棚”一番话来。较之红楼梦里的多数人物,晴雯无疑是上上中人,脂批对晴雯是很赞赏的,独小红一节,对晴雯多有微词,一再指名道姓地指出小红是受晴雯有意排挤的,因为她是林之孝之女,晴雯才对她有戒心,甚至刻意找碴儿,而她“攀高枝儿”是“被*的”。 作者确是写小红攀宝玉,但《红楼梦》中反笔甚多,很多时候是故意用世俗之语明贬暗褒,明褒暗贬,其实小红和宝玉的这段对话已经可看出些意思来了,她“冷笑一声”,道:“爷不认得的也多呢,岂止我一个。从来我又不递茶水拿东西,眼面前儿的一件也做不着,那里认得呢?”宝玉道:“你为什么不做眼面前儿的呢?”小红没有解释,却说“这话我也难说。”作者说小红经此一事心灰意冷了,毋宁说小红已经把事情看得很清楚了,才有后面“千里答长蓬”一段说词。正因为她看得清楚,所以不但能够自保,而且还能救人。而后来她的义行,证明她绝非趋炎附势之辈。 就在这一章里,曹雪芹通过凤姐这样赞扬小红,“如今除了我随手使的这几个丫头老婆之外,我就怕和别人说话,他们必定把一句话拉长了,作两三截儿,咬文嚼字,拿着腔儿,哼哼唧唧的,急的我冒火,他们那里知道?我们平儿先也是这么着,我就问着他,难道必定装蚊子哼哼就算美人儿了?说了几遭儿才好些儿了。”凤姐儿是什么人,她有什么人什么事看不出明白的不透的?作者通过她所说的那些惺惺作态虚伪做作者的指责和对小红的赏识难道是偶然的?倘若小红也学那些人,以为如此方有得体,方合大体,凤姐儿看得上她么?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1 09:46

小红是红楼梦中一个小人物,四等丫环,原名林红玉,林之孝之女,因讳宝玉名而改名小红,着墨也不多,但她的出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性格特征非常鲜明,小红一层一层“爬上高枝”,从一个粗使丫鬟破格提拔到凤姐身边当贴身秘书,令众丫鬟惊羡不已,进而又议论纷纷,引发种种猜测。概括起来有“三说”,一是送礼说,此说认为小红给王熙凤送了银子;二是镀金说,此说认为小红父母是管家,又负责贾府管房地产管理,一定有背景,先安排小红当四等丫鬟,是在基层镀金;三是好运说,此说认为小红命好,碰上了好机遇才官运亨通。韧”是小红的突出性格,虽说小红是柔弱女子,但是性格坚韧,思想坚定,有理想有志气,有韧性有长劲,一门心思悦主向上,从不服输认命。别看大观园里姐妹丫鬟见面你好我好,有时嬉戏热闹,其实等级制度森严,礼教道德风靡,人分三六九,貌取好中差,个个分工明确,职责分明,按部就班,循规蹈矩,严酷的很,谁不遵守这些游戏规则,谁就会受到惩罚。天长日久丫鬟们习以为常,有了认同感。里头也有资质差的,要么被驯化成了木头似的,要么堕落成了罪犯。比如 “傻丫头”,是贾母身边的丫头,被调理的呆头呆脑,麻木的跟植物人强不了多少。再比如坠儿,是末等小丫鬟,童工不懂事,拿了平儿的镯子,成了偷盗犯,被拿铁钎子扎穿了手。小红天资坚韧,才没有被等级制度压迫住,没有被礼教道德束缚住,不仅没有被同化掉个性,而且敢于大胆挑战。有一次小红搞违规操作,趁没人给宝玉倒茶说话,干了一件体面事,心里美滋滋的,谁料想被顶头上司秋纹、碧痕发觉了。她俩心理大不自在,专门召开会议进行批评打击,骂小红是“没脸的下流东西”,“拿镜子照照,配递茶倒水不配!”。最难忍受的是碧痕要揭短儿,扬言说要是小红再超职越权,就公开曝光她和来大观园种树的包工头贾芸之间的绯闻艳事。气的小红几次想自杀,要是一时糊涂挺不住必死无疑了。“巧”是小红的另一特长。小红嘴巧有口才,心巧有机谋。小红在怡红院闲逛久了,众丫头群起责难她不干正事,小红口齿伶俐,一一应付,不卑不亢,软中带硬,最后晴雯以大压小小红才不言语了。一次凤姐交代小红办事,小红办完回来向凤姐汇报,满嘴是我们奶奶、这里奶奶,五奶奶、舅奶奶,一大堆,竟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加上记性又好,一口气说出四五档子的事。凤姐夸小红说得齐全,口声又简断,不象有的丫鬟扭扭捏捏的蚊子似的。凤姐满心高兴,想把小红调到身边,还要认作干女儿。凤姐试探小红愿意不愿意,小红早想跳槽了,现在机会来了,又不便直说,只得笑着说道:“愿意不愿意,我们也不敢说,只是跟着奶奶学些眉眼高低,出入上下,大小的事也见识见识。”,这回答老道成熟,无可挑剔,凤姐当场拍板。小红工于心计,善于谋划,其实那次给宝玉倒茶,就是小红精心谋划安排的,那天见袭人去宝钗那里打结子,晴雯在潇湘馆,麝月又在家中养病,小红便称自己丢了手帕要找,让秋纹、碧痕去打水给宝玉洗澡,让小丫头老婆子们去玩,给自己创造了一次干体面事的机会。更为巧妙是,小红利用小丫头和贾芸交换了手帕,私定了终身。
评价
刘心武先生认为小红是贾府中难得的清醒者,对贾府的败落早有感悟,因此先攀上了凤姐,后又与贾芸私定终生,脱离了贾府。最后在贾府败落之时与贾芸还救了宝玉、凤姐。 十四岁便派在怡红院中,虽说是伏侍宝玉的,但她和袭人、晴雯、麝月、碧痕、秋纹等不可同日而语。她只能算一个地位微卑的丫环,是一个受奚落而寂寞的丫头。她没有递茶倒水叠被铺床的份儿,也不过做些浇花扫地的打杂工作。但是在曹雪芹笔下她是一个有主意、有机智,好强、好胜、有志向、有野心,有作为的女孩子。 首先,她先是攀附贾宝玉,乘没有人的时候上来递茶倒水,遭到秋纹,碧痕等人的奚落。她俏丽恬静,口齿清楚,说话简短,又很齐全,不像其他丫头“扭扭捏捏蚊子似的”,很入了王凤姐的眼。凤姐使唤她,她回了一大篇奶奶爷爷的话,连李纨都弄不清楚这样四五门子的复杂关系,但小红却说得干净利落。以至于乐得凤姐要认她干女儿,后来又专门向宝玉要了她,她从此在丫环中升了格。 第二,她敢于大胆寻找自己的爱情,蜂腰桥设言传心事,痴女儿遗帕惹相思,大胆地向贾芸表白爱情。小红第一次见到贾芸,先是“抽身躲了回去”,直到听焙茗说是“廊上的二爷”,才知他是本家爷们,这一次就“下死眼”“钉了两眼”。贾芸走凤姐门路,想谋一点工程上的差使,与小红碰面,虽不敢直言,但却敢眉来眼去,传递心事。在蜂腰桥和芸哥儿碰面,那贾芸拿眼把红玉一溜,那红玉也把眼去一溜贾芸。最终在贾府被抄家之前,和贾芸结为夫妻。她大胆的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贾芸虽是远门,但他也是主子。而不是象大观园里其他丫环那样听天由命,“大了胡乱配一个小子”。 第三,她敢于和黛玉、宝玉相提并论。尽管说她的名子因犯了宝玉、黛玉的讳,后来改为小红,但是在大观园里,除她以外没有一个敢在名子里叫玉的。 第四,她太会说话了。一是凤姐要她当自己的丫环,问她愿意不愿意,她笑着说:“愿意不愿意我不敢说,只是跟着奶奶我们也学些眉眼高低,出入上下,大小的事也得见识见识,”这话就流露出了她的心志。二是在沁芳亭畔听李嬷嬷说宝玉要请芸二爷进来说话,想知道贾芸到底来不来,她却不直问,而是说“你老人家当真去叫了?”那李嬷嬷便告诉她是去叫了。叫是叫了到底来不来呢?这小红问的也很艺术,她说:“那一个要是知好歹就不进来才是。”那李嬷嬷说“他又不痴,为什么不进来呢?”你看看,多会说话,想要知道的情况,从侧面艺术地就都知道了。 第五,她能说出“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这样了不起的话来。在贾府,秦可卿托梦给凤姐说过一段让人惊心动魄的话,这里不再重复,大家都是清楚的。三小姐探春在抄检大观园时也说过一句话:“可知这样的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这句话也是警世醒人的。但是不管怎样,秦可卿,贾探春,她们都是主子辈的,都是有身份的人物,而小红算个什么呢,一个位卑的不起眼的小小丫环,竟能说出这样的话来,真可谓了不起了。 第六,她在最后贾府被抄,凤姐、宝玉获罪狱神庙时,还有一番作为。红学家凭脂批推断,小红将在狱神庙一回再度出场,且是十分重要的角色。当时到狱神庙去探望的,有茜雪、有小红,还有她的男朋友贾芸,后来还有刘姥姥。当然高颚所续的后四十回中,淹没了宝玉入狱,小红探监等事实,我们是看不到了。 历数小红所做所为,她的确是个了不起的丫环,那为什么呢?我想这绝不是偶然的。应该说,这和她的出身地位是有关系的。 林红玉是林之孝的女儿,林之孝是贾府里的大管家,应该说在奴才辈里,也是有地位的。细心的读者也许还能记得,曹雪芹在书中曾把林之孝写成过秦之孝,这不是笔误,这正是曹雪芹向读者透露真实的一个小小的缝隙。刘心武先生的揭密我就很有同感,他认为林之孝本来就应该是秦之孝,他是随同秦可卿从宫里带来的管家,为了隐密真实,而改为林之孝,这是很有道理的。所以,林红玉从小生在宫里,耳濡目染,见多识广,造就了她的聪明、机智和敢作敢为的素质,炼成了她在恶劣的环境里寻求突破的天性。 当然她和她的父母既然是避难而来,也就只能低调的生活。林之孝两口子,“一个天聋,一个地哑”,这都是装出来的。林红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也只好低调为人,通过自己的争取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1 09:47

在那样一个男尊女卑,女性地位极低的时代,林红玉这个角色,姿色不高,但是梦想凭借自己能力和坚持一步步往上爬,从而达到提升自己的目的,她希望接近更有能力的领导学本事,而不是靠勾引男主人上位,当遇到自己的爱情也勇于抓住机会,这是很了不起的,很有现代感的一位女性,在作者著书的那个时代,这样的女性稀若珍宝,作者写她还是花了心思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1 09:47

红楼梦中的林小红是不是曹雪芹一大败笔呢?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