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20:56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3 16:27
人在旅途,既需要别人的帮助,又需要帮助别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帮人就是积善。也许没有比帮助这一善举更能体现一个人宽广的胸怀和慷慨的气度的了。
《水浒》中的宋江,没武艺、没家庭背景、没有财富,但他却坐上梁山第一把交椅。原因何在?就因为他是“及时雨”,他懂得在人最需要的时候帮助人。
周恩来在人际交往中就很有人情味。长征途中,当时任*部*兼政委的杨立三,坚持亲自给重病的周恩来抬担架,他和同志们在饥寒交加中,抬着周恩来走出沼泽泥潭的草地后就累病了。19年后,杨立三去世,身为政务院总理的周恩来,坚持要亲自给他抬棺送葬。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就是周恩来的人格魅力。难怪在举行周恩来的遗体告别仪式时,围绕安卧在鲜花丛中的周恩来遗体的群众泪水把地毯洒湿了一米多宽的一圈。难怪会出现十里长街送总理,长夜无言,天地同悲的动人一幕。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要想人爱己,己须先爱人。有“心计”的人会时刻存有乐善好施、*之美的心思,为自己多储存些人情的债权。这就如同一个人为防不测,须养成“储蓄”的习惯,这甚至会让子孙后代得到好处,正所谓“前世修来的福分”。
究竟怎样去结得人情,并无一定之规。对于一个身陷困境的穷人,一枚铜板的帮助可能会使他握着这枚铜板忍一下极度的饥饿和困苦,或许还能干番事业,闯出自己富有的天下。对于一个执迷不悟的浪子,一次促膝交心的帮助可能会使他建立做人的尊严和自信,或许在悬崖前勒马之后奔驰于希望的原野,成为一名勇士。就是在平和的日子里,对一个正直的举动送去一缕可信的眼神,这一眼神无形中可能就是正义强大的动力。对一种新颖的见解报以一阵赞同的掌声,这一掌声无意中可能就是对革新思想的巨大支持。就是对一个陌生人很随意的一次帮助,可能也会使那个陌生人突然悟到善良的难得和真情的可贵。说不定他看到有人遭到难处时,他会很快从自己曾经被人帮助的回忆中汲取勇气和仁慈。
生活中有许多人抱着“有事有人,无事无人”的态度,把朋友当作受伤后的拐杖,复原后就扔掉。此类*多会被抛弃,没人愿意再给他帮忙;他去施恩,大概也没人愿意领受他的情。不肯帮助人,总是太看重自己丝丝缕缕的得失,这样的人目光中不免闪烁着麻木的神色,心中也会不时地泛起一些阴暗的沉渣。别人的困难,他却当作自己得意的资本,别人的失败,他却化作安慰自己的笑料;别人伸出求援的手,他会冷冷地推开;别人痛苦地*,他却无动于衷。至于路遇不平,更是不会拔刀相助,就是见死不救,也许他还会有十足的理由。自私,使这种人吝啬到了连微弱的同情和丝毫的给予都拿不出来。也许这样的人没有给人帮助倒是其次,可怕的是他不仅可能堕落成一个无情的人,而且还会沦落为一个可悲的人。因为他的心只能容下一个可怜的自己,整个世界都不关注和关心,其实,他也在一步步堵死自己所有可能的路,同时也在拒绝所有可能的帮助。
一个没有“心计”、没有人情味的人,是永远不懂“施恩”这看似简单实则微妙的人情关系术的。比如说,给人帮助不能过于“挑明”,以免伤人自尊;施恩于人不可一次过多,否则会成为对方的负担,双方再难维持关系。这种人只会用“互相利用,互相抛弃,彼此心照不宣”来推挡,而不去深思人情世故的奥秘之处,所以无法达到人情操纵自如的境界。
帮助别人时,要掌握以下基本要领:
1.施恩时不要说得过于直露,挑得太明,以免令对方感到丢了面子,脸上无光;给别人已经帮过的忙,更不要四处张扬。
2.施恩不可一次过多,以免给对方造成还债负担,甚至因为受之有耻,与你断交。
3.给人好处还要注意选择对象。像狼一样喂不饱的人,你帮他的忙,说不定还会被反咬一口。
不要小看对一个失意的人说一句暖心的话,对一个将倒的人轻轻扶一把,对一个无望的人赋予一个真挚的信任。也许自己什么都没失去,而对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来说,也许就是醒悟,就是支持,就是宽慰。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3 17:45
爱默生说过:人生最美丽的补偿之一,就是真诚帮助别人之后,同时也能帮助自己。作家杨大侠认为,帮助也是一种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