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余光中逍遥游的观后感(读后感)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0:15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3-01-29 07:55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逍遥游》课后教学反思,希望对你有帮助!

《逍遥游》课后教学反思篇1

这篇文章,我觉得优点在于:庄子的思想深邃玄妙,具体体现在《逍遥游》一课中也是如此。虽然课文中用了大量的寓言和神话故事来体现作者思想,但仍然比较隐晦含蓄。对此,我采用了先入为主的方式,先讲了两个庄子的故事,以便让学生对庄子有大致了解,然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主旨句,由果溯因去把握文中寓言和神话,将难度变小了。

另外,课文篇幅较长,难度较大,文言色彩浓厚,正常情况下需要两个课时完成的,由于时间,我没有按部就班去疏通课文,然后分析课文,而是让学生在理解文意,把握材料的基础上疏通字词,也同样达到了教学目标。

最后,我引导学生思考庄子思想的作用,这一环节从思想上对学生作出了正确引导,对他们学习和生活都有一定指导作用。也达到了教学上的情感德育目标。

不足的地方在于:学生朗读课文和自主思考的时间不够,有时自己还包办代替,没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

另外,由于时间的,我没能给学生拓展庄子的思想和故事,从而学生对庄子的了解可能不够到位,关于课文中的文言现象也没时间总结,这些我都打算放在第二课时再带领学生进行巩固和落实。

《逍遥游》课后教学反思篇2

自我认识中,本课教学中的引导和课外延展做得比较好。对庄子思想的解读有一定的独到性。立足于文本又不局限于文本。亮点在于把庄子的故事与其思想完美地连接起来,让学生对庄子“逍遥游”思想有了直接生动的感受和理解。并且用新时代的眼光解读了庄子,探寻了他对现实世界的指导价值。课堂气氛轻松,学生接收得比较好。教学达到了预期目的。学生很好的理解了“逍遥游”的境界,并对庄子有了新的认识。既增加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但也存在一些小的问题,如应该保证一些课堂交流时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大家对庄子思想可以各抒己见,特别是对庄子中其他寓言故事的解读。这样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加显著。

这个问题我在课后也明确提了出来。所以在练习完成后,我又安排了一节辅导课,单独把这一点教学内容补上,让学生自由地对课文、对庄子思想进行讨论交流,当然我也参与其中。在这个过程中,我解答了学生对庄子思想的不少疑问。大家共同探讨,效果的确不错。

《逍遥游》课后教学反思篇3

最近执教了《逍遥游》这一课第一二节内容,现就本课教学中得失作如下反思:

一、教学思路设计反思:在背本课内容时,大体分为如下步骤:1、学习目标制定为(1)学生能流畅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句读;(2)疏通课文1—2节内容,分析课文1—2节内容。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基本围绕学习目标展开,也基本完成教学预设。2、教学步骤制定:(1)通过学案,了解《逍遥游》写作背景及《逍遥游》的内涵(每班找一位同学朗读指定内容);(2)指名(每班7位同学)分节朗读课文并注意及时纠正;(3)疏通课文1—2节内容,每班指名4位到黑板书写1—2节重点文言现象。师生作及时补充与订正。教学思路需进一步细化,参与课堂的学生面可以更广一些,教学容量也可再加大一些。

二、教学效果反思:本课教学中能立足于文本又不局限于文本。亮点课堂气氛轻松,学生接收得比较好。同时在于把庄子的写作背景与文章能有机的连接起来,让学生对庄子“逍遥游”思想有了直接生动的感受和理解。并且用新时代的眼光解读了庄子,探寻了他对现实世界的指导价值。教学达到了预期目的。学生很好的理解了“逍遥游”的境界,落实了课文一二节重点文言知识,并对庄子有了新的认识。既增加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应该保证更多一些课堂交流时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这样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加显著。对于这个问题我将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积极探寻,努力实践,避免再出现以上问题。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1-29 05:03

《逍遥游》是余光中的第三本文集,1965年由文星书店出版,收录了作者1963年到1965年间所写20篇文章,其中大部分发表在在文学期刊《文星》上。《逍遥游》中有十二篇评论性的文字,涉及散文写作、艺术评论、画评,其中《象牙塔到白玉楼》,写早逝的唐朝另类诗人李贺。李贺虽是中唐的诗人,他的创作却有现代性,在古典的时代,李贺的存在显得畸零而独特,如果他生在20世纪,很容易找到同道。无论是意向主义、超现实主义,还是象征主义,李贺都是当之无愧的“先知”。
  《九歌新版序》《迎七年之痒》《楚歌四面读文学》《剪掉散文的辫子》《论题目的现代化》《凤·鸦·鹑》,主要针对当时文坛存在的弊端提出批评,余光中批评散文写作中思想贫弱、空洞乏味的“*的散文”和“浣衣妇的散文”,*的散文,如今也充斥在报章上,小温情,小伤感,热衷歌颂真善美,用起形容词毫无节制,文章看上去华丽富繁,却没什么嚼头。浣衣妇的散文走向另一个极端,太素太淡,洁净过头了,导致文章失去应有的美感。
  余光中的批评文章幽默感十足,他学“洋学者”腔调,挖苦故作高深的食洋不化写法,读之忍俊不禁。“作为一个伟大的喋喋主义的作家,我们的诗人,现在刚庆祝过他六十七岁生日的莫名其米奥夫斯基,他,在出版了他那后来成为他那喋喋主义后期的重要文献的大著《一个穿花格子布裤的流浪汉》和给予后期的喋喋派年轻诗人群以更大的影响力的那本很有深度的《一个戴七百七十七度眼镜的近视患者》之后,忽然做了一个令人惊讶不已的新的努力和尝试,朝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期期主义和二十一世纪初期的艾艾主义大踏步地向前勇敢迈进了呢!”余光中给读者的建议是,遇到这类散文,不必忍气吞声非要读下去,读者不都是笨蛋,没必要看到陌生的“主义”便放弃怀疑与思考。这篇文章写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却像是时下的文学评论。不知道海峡那边文坛长进了多少,我们这里的散文,可以放到“洋学者的散文”“国学者的散文”“*的散文”和“浣衣妇的散文”中。
  文学野心,深藏于写作者内心,余光中在散文方面的追求是“在中国文字的风火炉中”,炼出一颗丹来。他更在意《逍遥游》《鬼雨》等抒情散文,他尝试“把中国的文字压缩、捶扁、拉长、磨利,把它拆开又拼拢,褶来且叠去,为了实验它的速度、密度和弹性。”他的理想是“要让中国的文字,在变化各殊的句法中,交响成一个大乐队,而作家的笔应该一挥百应,如交响乐的指挥杖。”写作《剪掉散文的辫子》时,余光中三十多岁,在艺术及写作方面,处在上升阶段,他的追求不止是写出几篇实验性的散文,而是要开拓新散文的写作路径。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