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二维码支付,对中国的支付环境会有什么影响?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3:52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3 08:38

“二维码支付”开始走向竞争市场,然而银行现在还只能看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脸色。


我们平常用的最多的支付手段是什么?我就看着手机不说话。不就是支付宝,微信嘛!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手机不离手,钱包开始离手了。现在只要出去买点东西,正规的店都可以使用“移动支付”(即支付宝,微信)就连一个卖地瓜的流动小摊,人家上面都有二维码供你扫,这就说明: “二维码支付时代”真的来临了!


“二维码支付”带来的便利

还记得自己上次摸现金的时侯是什么感受吗?反正我是不记得了,现在连工资都是打到卡里,出门公交都是卡片一滴,购物消费要么转账要么二维码,钱包存在的理由更像是一种装饰了。


“二维码”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不言而喻,优势上有以下几点:

1.减少现金使用,出门便利轻松。

2.二维码可用范围巨大,大到连锁店,小到流动摊贩。

3.二维码适用各行各业,线上线下,甚至于最新的产业都包括在内。(如单车行业)

4.商家及时收账,消费者及时付款,简单明了还有凭据。


“二维码支付”中的两大巨头

出门用二维码支付是真的非常方便和流行了,那么你用的最多的平台又是什么呢?这不废话,除了支付宝就只有微信了嘛。所以他们就是二维码支付的两大巨头。


支付宝和微信的二维码支付其实并不是“第一家”早在日韩二维码支付已经普及到了96%这和“全民扫一扫”没有什么差别了。而国内却是最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原因也很简单,只有移动用户(手机用户)增长上去了,移动支付再能紧跟其上,而“二维码支付”就是“移动支付”的核心。


国内支付的两大巨头,依靠疯狂上涨的“移动用户”和消费增长,不断占领“移动支付”的市场,以至于我们出门只要带手机,付款只许“扫一扫”。而如今银行也终于迟钝的反应过来,“二维码支付”是多么重要的时候,他们也想分一杯羹,这“羹”有这么容易分吗?


银行曾发起的攻势,和最后不得不向第三方支付的妥协

银行如今想要联合起来,和第三方账户(即支付宝,微信)一起促进“二维码支付时代”。说直白点就是走投无路的妥协了,银行也不是没有抗争过,他们也曾经想用一个更便利的支付方式来对抗“二维码支付”,那就是“闪付”。


说起“闪付”知道的人并不是很多,但是每个人的银行卡上都见过有一个Q的标志,这就是代表这张卡可以“闪付”。而闪付的确也十分方便,不需要插卡,输码,只要像公交卡一样滴一下就完成付款了。并且为了保证资金的安全,你可以自己设置闪付的限额。


然而如此方便的支付方式,只是在报道上“昙花一现”,我甚至在银行里面都没见过它的宣传。真不知道是银行太有自信,还是觉得“第三方账户”不成气候?


不论是何原因“闪付”的失败就是证明,“二维码支付”遍布大街小巷也是证明。银行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妥协了。


银行此前也提出和“第三方支付”合作,具体说不清,但是从各大银行纷纷自行推出二维码来看是谈不拢了。想想也是,各大银行占着自己的老资格,以前都是对什么扫一扫表示不屑,现在大势所趋也只能向人低头。


最先推出二维码的是工行,说真的工行的手机APP做的比一些银行都要用心,所以他们也最先“*”。那么效果呢?做出反应了,效果去哪里了?


银行“信誓旦旦”,效果却让人: 呵呵

工行是最先反应过来的,也是最先推出二维码支付的优惠的,但这个时候我还是想问一句,到底有几个人知道所谓“满就减”的活动的,大多数人连银行APP都还没有呢!


从前的银行就是忙的要死,ATM机总是人,现在可能也忙,但更多的他们会建议客户下载手机银行APP,这样可以免手续费等等好处。说起来是挺好的,但是年轻人习惯支付宝,而年纪大的跑银行的不是不会用APP,就是不需要APP。银行连所谓的“手机银行”的推行都是一大困难,又谈什么“二维码支付”呢?


我手机上也有几个银行APP但都不怎么用,就是偶尔看一下账户余额,其它的业务都是鸡肋,因为银行有的支付宝也有,并且做的更好,银行没有的,支付宝也有。那么,就根本没有理由去使用这个APP了。


银行如今唯一能吹的也就: 支付安全。这个优势,但是支付安全的另一面又是使用麻烦,登录账户只要离开一会儿就退出,下次打开也要重新登录。并且也没见支付宝这些平台出现资金不安全的新闻,倒是总有什么“银行诈骗”出现。


银行的“二维码支付”面临的困难

银行“二维码支付”的困难前面讲到一点就是: 银行APP的普及效果不明显,甚至于就是没有。

 

那么APP普及以后还有什么困难呢?

1.商户的难以合作。

2.“第三方支付”导致的市场饱和。

3.银行业务难以跟上,优惠措施几乎没有。


就算银行APP普及开来了,也只能是一个“僵尸APP”就像我一样,单纯为了查余额偶尔看一眼。并且想要银行“二维码”遍布大街小巷也需要和商户合作,当然最开始能谈的也只有大型连锁行业。谈是可以,但银行也要让利,不然白宣传吗?


并且支付宝,微信早就利用源源不断的平台用户抢占先机,一大波支付宝用户正在向你靠近,银行你准备好了吗?


【小尾巴】

做个小总结:

1.“二维码支付时代”不可逆。

2.“第三方支付”早已占领先机。

3.银行想要分市场难度太大。

4.银行紧跟业务,放下姿态才是实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3 08:39

                         

随着互联网发展,购物方式翻天覆地的改变,移动支付兴起,二维码支付已成趋势和潮流且势不可挡。以前出门钥匙、手机、钱包,没带钱不敢出门的呀。移动支付的兴起,购物,打车,吃饭,几乎都能手机扫一扫支付。我现在出门带钥匙和手机,有时只带手机,安全感也会满格。


二维码支付

商家把账号、商品价格等交易信息汇编成一个二维码,用户通过手机客户端扫拍二维码,便可实现与商家支付宝账户的支付结算。最后,商家根据支付交易信息中的用户收货、联系资料,就可以进行商品配送,完成交易。韩国与日本使用二维码支付比较早,二维码的应用普及度达到96%以上,而在国内才刚刚兴起。


二维码优势

1、技术成熟

二维码支付在国外发达地区已经拥有成熟的技术手段,这对于国内二维码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能迅速普及。

2、使用简单

使用者安装二维码识别软件后,在贴有二维码的地方简单刷一下就可以完成交易。

3、支付便捷

有了二维码支付手段,商家不必承受货到付款等高成本支付,而消费者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实时支付。

4、成本较低

由于技术的成熟,移动设备的普及,使得二维码支付成本变得很低。

 

二维码支付普及丨两大功臣


                  

近年来支付宝和微信的迅速崛起带动移动支付——二维码支付。

手机支付除了支付宝和微信,你大概想不起其他方式了。二维码支付思维日渐根深蒂固,常年优惠策略,用户体验的优化,用户群越来越壮大,普及迅猛。从出门带钱包发展出门只带手机只用了短短几年,支付宝还扬言说,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能支付宝支付,逐渐从地域扩张到全球。


二维码支付时代已来临!!


银行“*”二维码支付

2016下半年开始,各银行陆续对外宣布推出二维码支付产品。推行二维码支付面临的难题是成本太高。新开发的客户端的粘度不像微信支付宝二者普及,商户的选择率低,商户用了客户端,会引来多少客户,给商户培训还是挺费成本的,所以,银行单独铺的确有困难。正如银行卡闪付功能的不普及一样,很少人知道银行卡有闪付功能,就算知道,也不知道怎么用。各银行app的云闪付也是基于NFC设备,普及难度大。各银行联合的银联app首当其推,推行优惠*,转账免费等。但用户粘度不大,总的来说银行的”*“对中国的支付环境有促进的作用。


二维码支付时代盛行

二维码支付曾因为安全问题被叫停,但二维码支付已成趋势和潮流且势不可挡,无论在场景运用、客户接受度、监管制度强度,成为日常支付重要的补充手段,顺应移动互联时代居民消费零星化、碎片化、线上化的新趋势,将支付产品无缝嵌入消费者购物、用餐、娱乐等各种生活场景。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3 08:39

目前的二维码支付,微信和支付宝占据绝大数市场,二者也各自拥有自己的一套标准。

但对于用户真正资金账户银行这一方面,除了闪付昙花一现,其他的好像并没有什么快捷支付方式。最近央行下达了关于二维码支付方式通知,各大银行也开始建立起自己一套标准的二维码支付方式,不得不说我国银行体系在时效性体现较差。

【第三方收费vs银行免费】
对于长期以来和银行竞争的第三方支付机构相继对提现加收手续费,超额支付账户内的资金不再能免费回到银行账户,银行二维码支付在这一方面则相对凸显出优势,个人付款、收款均无手续费,并且提供银行直接提供安全保障将会更加令用户放心。

但是问题来了,银行那么多如何统一成一个简单支付的APP让各大银行放弃成见,并且能让手机用户能够接受此款APP也是一个难题。二维码支付缺乏统一的安全认证标准,不同银行间水平参差不齐,全面推行容易产生风险隐患。

所以呢除了一部分拥有手机银行的人会使用银行二维码,其他没有用户习惯的,并且也没有普及到各大商铺的话,支付环境短期内没什么影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3 08:40

支持支付宝,微信。现在的年轻人谁去搞银行APP,我办银行卡搞了个农行APP几本没有用,只有查看余额和转点帐,这些支付宝微信都有。现在的年轻一代那个不用微信,淘宝的。银行真的是个多余的绞屎棍。而且还有很多的霸王条款。为什么国家就不能为支付宝微信正名呢。偏要偏袒银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3 08:40

现在银行是被动后这,被*着改变,不改变就会破产,不改也不行了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