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上古三坟?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0:26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1:04

上古三坟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伏羲八卦》并列为“上古三坟”。
  1. 《黄帝内经》站得高看得远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它注重整体观念,既强调人体本身是一整体,又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生理、病理现象,指导诊断与治疗;把阴阳的对立统一看成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产生、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人体在正常情况下阴阳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破坏,就会生病,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对人体及疾病的影响及疾病的预防,反对迷信鬼神。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国医学发展到理论总结阶段。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阴阳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破坏,就会生病,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对人体及疾病的影响及疾病的预防,反对迷信鬼神。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国医学发展到理论总结阶段。黄帝内经第一卷开篇“上古天真论”起头就通过一段对话讲了养生的重要性。这就是中医的起点。我们的老祖宗在起点上就有着不同寻常之处。这种高屋建瓴的理论在春秋时期就有了如此大气的视野,我真不知我们的古人的智慧究竟来自何处,它远远不是现在的文明程度所能理解的。关于“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读过的人都还记得里面的对话吧?这就是我国中医的经典写照。我们的中医是预防为主、治疗为辅。这远远高于现代西医理论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见病治病的被动做法。
  天人合一的理论现在依旧是最先进最科学的。天地是个大宇宙,人体是个小宇宙。天地阴阳平衡才能风调雨顺,人体阴阳平衡才能体健延年。天地人阴阳平衡这是古人追求的境界。这里的阴阳不是一个具体的特指,凡指各种矛盾,平衡就是矛盾对立统一。
  现在的生物化学领域的发展为我们理解古人的智慧准备了必要的知识和比较客观的工具。简单地举例来说,人体的PH值接近中性,PH值大于7是碱性,PH值小于7是酸性。我们的老祖宗给我们挑选的粮食作物五谷杂粮在人体里消化以后是比较中性的。至于其他的食物不是不可以吃 ,而是不能多吃,吃多了容易破坏酸碱平衡,人体的平衡打破会导致生病。我的以上解释只是比较浅显易懂的一个例子,其实食物在人体里消化后涉及到的不仅是PH值这么简单的一项,要复杂的多。
  古人不仅看到了人体内的平衡、人与环境的平衡,还看到了人与社会的平衡。这里有很多的内容要靠大家来发挥。
  2. 《神农本草经》善待身体,科学利用身边资源
  《神农本草经》里详细的记载了许多植物的特性和对人体生化平衡的影响。神农本草经》是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对于药物及药事(采摘、炮制及使用方法等)的论述,到了今天,仍是医药工作者的主要理论依据和操作规范。《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该书在记载药物的时候,将药物按照效用分为下、中、下“三品”:上品120种,主要是一些无毒药,以滋补营养为主,既能祛病又可长服强身延年;中品120种,一般无毒或有小毒,多数具补养和祛疾的双重功效,但不须久服;下品125种,是以祛除病邪为主的药物,多数有毒或药性峻猛,容易克伐人体正气,使用时一般中病即止,不可过量使用。全书共记载了365种药物,而这种分类方法也是最原始的药物分类法,便于选择和使用可以轻身延年及养生保健的药品,同时提供了治疗疾病的安全有效的药物范围。我们的古人不仅为我们提供了高屋建瓴的理论,还为我们留下了他们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的总结。
  《本经》对药物性味也有了详尽的描述,指出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是药物的基本性情,可针对疾病的寒、热、湿、燥性质的不同选择用药。寒病选热药;热病选寒药;湿病选温燥之品;燥病须凉润之流,相互配伍,并参考五行生克的关系,对药物的归经、走势、升降、浮沉都很了解,才能选药组方,配伍用药。药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药学一大关键,《本经》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药物之间,有的共同使用就能相互辅佐,发挥更大的功效,有的甚至比各自单独使用的效果强上数倍;有的两药相遇则一方会减小另一方的药性,便其难以发挥作用;有的药可以减去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常在炮制毒性药时或者在方中制约一种药的毒性时使用;有的两种药品本身均无毒,但两药相遇则会产生很大的毒性,损害身体等等。这些都是业医者或从事药物学研究的人员必备的基本专业知识,十分重要,甚至操纵着生死之关隘,不可轻忽一分半毫。书中对于药物性质的定位和对其功能主治的描述十分准确,其中规定的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规则,到今天,也仍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理论支柱。对于现代的中医临床,《神农本草经》的论述仍具有十分稳固的权威性。
  这种理论和实践我们现代中医继承了多少?扪心自问,我们愧对祖先啊。虽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能留下一抹短暂的彩虹,但现在看不到我们的中医做了些什么。
  中医有太多的事要去做了。现在可不是西医取代中医的时候。
  3.《伏羲八卦》学无止境开发大脑
  八卦自伏羲氏创画以来,一直不断演变发展。夏世有《连山》,由垦卦开始,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断。商世有《归藏》,由坤卦开始,象征“万物美玉归藏其中”。都是古代占之书,估计都和八卦有联系,最后流传下来的是周文王推演的八卦。为了区别,把伏羲氏的八卦叫先天卦,周文王的八卦叫后天八卦,二者的区别就在于先天八卦只讲自然界变化,不涉及人事,后天八卦专讲社会变化,用时髦一点的话讲,先天八卦是自然科学,后天八卦是社会科学。
  八卦是由阳爻—和阴爻--组合。爻者交也。卦才挂也,先民在劳动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一些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比如日月运行,四季变化,草木荣衰等等。或者,他们认识到世界的组成,首先是天和地,白天和黑夜,男人和女人等等都是一一相对应的存在,便有了阴阳概念。而后又用最基础的单、双来表示阴阳观念,这就是—和--。如果把两个爻相替迭加,便会出现四个卦:如果再加一爻便会出现八个卦象,不多不少。分别为。为什么要三个爻叠加呢?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解释“王”字是说,王,三横划从下至上依次为地、人、天。王者,天、地、人一以贯之,全部精通,就可称王了。三爻中,下面一爻代表地,上面一爻代表天,中间一爻代表人。于此三爻的含义,可见古人对人的重要性的充分认识。
  八卦的第一卦为乾卦。为乾。三阳爻组成,代表纯阳,至刚至大。代表天、圆、君、父、玉、寒、冰、大赤、良马,为龙。第二卦为坤卦。为坤,三阴爻组成,代表纯阴。至阴至柔。代表地、方、田、布、玺、文、众、黑。第三卦为震。为一阳初生,由一阳爻和二阴爻构成。代表雷、龙、玄、黄、长子、健。第四卦为巽卦。为巽,一阴初生,由一阴爻和二阳爻组成。代表风、木、长女、白。第五个卦为坎卦,为坎,阳气渐长,由一阳爻和二阴爻构成。代表水、隐伏、月、次子。第六卦为离卦。为离。阴气渐升。由一阴爻和二阳爻组成。代表火、日、电、中女、甲胃。第七卦为艮卦。为艮,阳气升至极限。由一阳爻和二阴爻构成。代表山、狗、少男、小石。第八卦为兑卦。为兑,阴气升至极限。由一阴爻和二阳爻组成。代表泽、少女、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1:04

上古三坟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伏羲八卦》!其中《神农本草经》为最早的药学巨著,《黄帝内经》为最早的一部医书,《伏羲八卦》是由伏羲创画而成的先天八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1:05

应该是指黄帝陵,炎帝陵,蚩尤陵。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1:04

上古三坟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伏羲八卦》并列为“上古三坟”。
  1. 《黄帝内经》站得高看得远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它注重整体观念,既强调人体本身是一整体,又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生理、病理现象,指导诊断与治疗;把阴阳的对立统一看成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产生、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人体在正常情况下阴阳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破坏,就会生病,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对人体及疾病的影响及疾病的预防,反对迷信鬼神。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国医学发展到理论总结阶段。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阴阳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破坏,就会生病,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对人体及疾病的影响及疾病的预防,反对迷信鬼神。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国医学发展到理论总结阶段。黄帝内经第一卷开篇“上古天真论”起头就通过一段对话讲了养生的重要性。这就是中医的起点。我们的老祖宗在起点上就有着不同寻常之处。这种高屋建瓴的理论在春秋时期就有了如此大气的视野,我真不知我们的古人的智慧究竟来自何处,它远远不是现在的文明程度所能理解的。关于“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读过的人都还记得里面的对话吧?这就是我国中医的经典写照。我们的中医是预防为主、治疗为辅。这远远高于现代西医理论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见病治病的被动做法。
  天人合一的理论现在依旧是最先进最科学的。天地是个大宇宙,人体是个小宇宙。天地阴阳平衡才能风调雨顺,人体阴阳平衡才能体健延年。天地人阴阳平衡这是古人追求的境界。这里的阴阳不是一个具体的特指,凡指各种矛盾,平衡就是矛盾对立统一。
  现在的生物化学领域的发展为我们理解古人的智慧准备了必要的知识和比较客观的工具。简单地举例来说,人体的PH值接近中性,PH值大于7是碱性,PH值小于7是酸性。我们的老祖宗给我们挑选的粮食作物五谷杂粮在人体里消化以后是比较中性的。至于其他的食物不是不可以吃 ,而是不能多吃,吃多了容易破坏酸碱平衡,人体的平衡打破会导致生病。我的以上解释只是比较浅显易懂的一个例子,其实食物在人体里消化后涉及到的不仅是PH值这么简单的一项,要复杂的多。
  古人不仅看到了人体内的平衡、人与环境的平衡,还看到了人与社会的平衡。这里有很多的内容要靠大家来发挥。
  2. 《神农本草经》善待身体,科学利用身边资源
  《神农本草经》里详细的记载了许多植物的特性和对人体生化平衡的影响。神农本草经》是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对于药物及药事(采摘、炮制及使用方法等)的论述,到了今天,仍是医药工作者的主要理论依据和操作规范。《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该书在记载药物的时候,将药物按照效用分为下、中、下“三品”:上品120种,主要是一些无毒药,以滋补营养为主,既能祛病又可长服强身延年;中品120种,一般无毒或有小毒,多数具补养和祛疾的双重功效,但不须久服;下品125种,是以祛除病邪为主的药物,多数有毒或药性峻猛,容易克伐人体正气,使用时一般中病即止,不可过量使用。全书共记载了365种药物,而这种分类方法也是最原始的药物分类法,便于选择和使用可以轻身延年及养生保健的药品,同时提供了治疗疾病的安全有效的药物范围。我们的古人不仅为我们提供了高屋建瓴的理论,还为我们留下了他们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的总结。
  《本经》对药物性味也有了详尽的描述,指出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是药物的基本性情,可针对疾病的寒、热、湿、燥性质的不同选择用药。寒病选热药;热病选寒药;湿病选温燥之品;燥病须凉润之流,相互配伍,并参考五行生克的关系,对药物的归经、走势、升降、浮沉都很了解,才能选药组方,配伍用药。药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药学一大关键,《本经》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药物之间,有的共同使用就能相互辅佐,发挥更大的功效,有的甚至比各自单独使用的效果强上数倍;有的两药相遇则一方会减小另一方的药性,便其难以发挥作用;有的药可以减去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常在炮制毒性药时或者在方中制约一种药的毒性时使用;有的两种药品本身均无毒,但两药相遇则会产生很大的毒性,损害身体等等。这些都是业医者或从事药物学研究的人员必备的基本专业知识,十分重要,甚至操纵着生死之关隘,不可轻忽一分半毫。书中对于药物性质的定位和对其功能主治的描述十分准确,其中规定的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规则,到今天,也仍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理论支柱。对于现代的中医临床,《神农本草经》的论述仍具有十分稳固的权威性。
  这种理论和实践我们现代中医继承了多少?扪心自问,我们愧对祖先啊。虽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能留下一抹短暂的彩虹,但现在看不到我们的中医做了些什么。
  中医有太多的事要去做了。现在可不是西医取代中医的时候。
  3.《伏羲八卦》学无止境开发大脑
  八卦自伏羲氏创画以来,一直不断演变发展。夏世有《连山》,由垦卦开始,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断。商世有《归藏》,由坤卦开始,象征“万物美玉归藏其中”。都是古代占之书,估计都和八卦有联系,最后流传下来的是周文王推演的八卦。为了区别,把伏羲氏的八卦叫先天卦,周文王的八卦叫后天八卦,二者的区别就在于先天八卦只讲自然界变化,不涉及人事,后天八卦专讲社会变化,用时髦一点的话讲,先天八卦是自然科学,后天八卦是社会科学。
  八卦是由阳爻—和阴爻--组合。爻者交也。卦才挂也,先民在劳动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一些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比如日月运行,四季变化,草木荣衰等等。或者,他们认识到世界的组成,首先是天和地,白天和黑夜,男人和女人等等都是一一相对应的存在,便有了阴阳概念。而后又用最基础的单、双来表示阴阳观念,这就是—和--。如果把两个爻相替迭加,便会出现四个卦:如果再加一爻便会出现八个卦象,不多不少。分别为。为什么要三个爻叠加呢?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解释“王”字是说,王,三横划从下至上依次为地、人、天。王者,天、地、人一以贯之,全部精通,就可称王了。三爻中,下面一爻代表地,上面一爻代表天,中间一爻代表人。于此三爻的含义,可见古人对人的重要性的充分认识。
  八卦的第一卦为乾卦。为乾。三阳爻组成,代表纯阳,至刚至大。代表天、圆、君、父、玉、寒、冰、大赤、良马,为龙。第二卦为坤卦。为坤,三阴爻组成,代表纯阴。至阴至柔。代表地、方、田、布、玺、文、众、黑。第三卦为震。为一阳初生,由一阳爻和二阴爻构成。代表雷、龙、玄、黄、长子、健。第四卦为巽卦。为巽,一阴初生,由一阴爻和二阳爻组成。代表风、木、长女、白。第五个卦为坎卦,为坎,阳气渐长,由一阳爻和二阴爻构成。代表水、隐伏、月、次子。第六卦为离卦。为离。阴气渐升。由一阴爻和二阳爻组成。代表火、日、电、中女、甲胃。第七卦为艮卦。为艮,阳气升至极限。由一阳爻和二阴爻构成。代表山、狗、少男、小石。第八卦为兑卦。为兑,阴气升至极限。由一阴爻和二阳爻组成。代表泽、少女、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1:04

上古三坟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伏羲八卦》!其中《神农本草经》为最早的药学巨著,《黄帝内经》为最早的一部医书,《伏羲八卦》是由伏羲创画而成的先天八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1:05

应该是指黄帝陵,炎帝陵,蚩尤陵。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