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2:49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8 20:48
学好语文不愁
金秋九月,同学们开始了崭新的学习生活。生活离不开语文,高雅的心灵生活更是出自美好语文的熏染。
然而,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其实,语文是容易的:母语习得,自然天成;语文又是艰难的:微言大义,弦外有音。语文是有趣的:唐诗宋词,英雄美人:语文又是枯燥的:古文百篇,成语如山。语文是快乐的:风花雪月,刀*剑戟:语文又是痛苦的:咬文嚼字,浩如烟海。
苦海无边,何处是岸?勤奋是舟,规律做桨;老师导航,顺利抵港!
首兴趣:知而好,好而乐。
首先,我们要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个培养过程,古人分为三个阶段:知之、好之、乐之。先说“知之”:走进语文,不抵触,不反感,不因对以前的老师、教材和考试的印象而迁怒语文;能如此,方可初尝语文的甘霖。再说“好之”:日日操习,用心投入,不懈怠,不放弃,不因外界干扰、其他学科和考试分数而离开语文;能如此,方可欣赏语文的漫天红霞。后说“乐之”:处处留心,养成习惯,言谈举止,一笑一颦,莫非语文;能如此,方可进入语文的神仙洞天!
次自主:观千剑,操千曲。
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强调的就有自主学习的重要。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师的“教”不会直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而只能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求理解,才能逐渐达到“自会读书,自能作文”的境界。
企图靠老师讲得好、深、透,学生只管默默聆听、记忆就学好语文,这种想法已被无数事实证明:此路不通!因此,有意识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作好自主学习规划,加大自主练习的力度,自奋其志,自求其通,也是一条极重要的语文学习规律。
必多写:思欲丽,笔磨秃。
同学们学语文所为何事?我以为可以用十二字概括:丰富心灵、明白事理、完美生活。这就是要锻炼自己的感性和理智,我简化为“思欲丽”:情感思想要富赡犀利!现实中,我们许多同学只会作题,从来不注意自己感性和理智的锻炼,其情思通常表现出两个缺陷:一是“浅”:情感幼稚化,思维平面化,既无深情,也无遐思;一是“窄”:生活面窄,导致了关注的主题窄,既少阅历,又缺大气。要纠正这两个缺陷,使自己的情思“深”、“广”,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同时,必得加上一个字:“写”!“写”可以酝酿和升华情感,“写”可以廓清和锻造思想。“思欲丽”,必多写!
坚持写日记,这是许多伟大成功者的良好习惯;至少要坚持每周练习写作两次:生活札记一篇,记录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鲜活素材;读书笔记一篇,养成阅读习惯,整理读书收获。三年里,能写到三至五万字,是基本的量的要求。如此,方可谓:“笔磨秃”。
定多读:破三春,汇九流。
在你学习的这三年中,要下定决心广泛而深入的阅读,这就叫“勘破三春”。阅读时,要涵盖古今,包举文理,融会中外,首重哲学,这就叫“融汇九流”。
举凡人类心灵智慧的结晶,能开眼界、除迷狂、启思维、美德行、富心灵者,均可大读特读。尤请注意:不要只读文学作品,只读中国作家。
强积累:有诗书,有成竹。
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就是模仿,模仿的榜样(模板)应该是什么呢?当然是前贤今人的成功之作。茅盾背《红楼梦》、苏步青熟读《古文观止》的例证,当是大家熟知的。通过长期的艰苦的积累,在头脑中建立起丰富的“语言范式”,形成“兴奋灶”,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腹有诗书”。
运用这些“范式”,模仿着“说”,模仿着“写”,先求其“形似”,后求其“神似”,最后求其超越。这样,就很容易有学习个充实感、成就感、条理感,就不会再感到语文学习空泛、无力、不可捉摸。这种状态可以称为“胸有成竹”。
重感悟:思千载,想万物。
古诗云:“心有灵犀一点通”。怎样才能作到对语文学习“心有灵犀”呢?首先,要广见博闻(多读)、反复尝试、积累范式,因为灵感总是出现在辛苦劳动之后的彩虹;其次,要养成联想和想象的良好习惯,力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决不压抑、束缚自己灵感的飞翔;再次,要努力营造平和清明而又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沉浸其中,体验品味,不急于求成;最后,要敢于相信自己的直觉,相信自己通过积累、模仿而形成的灵感思维的有效性。
经过多次成功的灵感闪现,就要总结自己感悟的角度、方式、条件,把它变成自己进一步学好语文的利器。
细思考:学而思,思而得。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记》也强调:慎思、审问、明辨,就是要谨慎的思考,审慎的发问,,明确的分辨。在语文学习中,欲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先要多思:不论哪个学习环节、何种学习任务中,决不盲目接受任何未经自己思考的东西,这样方可保持自主性,提高学习的兴趣,使多读有味,多写有效,积累有益;次求深思:决不浅尝辄止,而要多方追问,务求水落石出,直至原形毕露;后求善思:不钻牛角尖,而是随时以元认知策略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克服情感干扰,理性分析和接受老师的点拨、同学的帮助,方可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建立起融通、灵慧、深刻、严密的思维个性。
求精熟:启而发,点而悟。
语文学习欲求“精熟”,贵在得名师“点拨”,因此学生必须懂得一点教师“点拨”的道理。
点拨之妙,首在得“人”: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态、不同的性格,教师会以相应的方法点拨他,或要言不繁,或铺路架桥,或举例引导,或反向激将,或重申基础,不一而足;点拨之妙,次在得“时”:学生要积极思考,主动暴露自己,以便老师点拨在关键之时,教师则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思维状态的外在表现,决不放过点拨良机;点拨之妙,还在得“度”:引而不发,导而不灌,开而不塞,拨而不代,只要学生有所感悟,明确了方向,就不再浪费其时间,不再代替你思考,让学生真正去自主学习。
有个性:思结果,成一家。
语文是发展学生心灵的学科,语文学习的最终指归是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修养、鲜明的个性。当然,这里的“个性”,从狭义讲,是指语文学习规律的系统化、个人化,也即形成有每个学生自身特色的语文学习理论,即所谓自成一家。
这就必须:首先建立元认知策略,形成监控自己思维、感悟流程的习惯。在长期的语文实践中,不断总结升华,强化有效的正确的习惯,纠正无效的错误的做法。其次是学会总结反思,通过计划总结的方式,课堂笔记的方式、作文后记的方式、试卷分析的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理性思维的层次。其次是学会交流共享,通过课堂发言、同学交流师生讨论的方式,吸收对自己学习经验的有益的指点;还可以通过网络论坛发表,接收同好者的反馈,不断完善自己经验的表述方式及实质内容。最后学会实践检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恭行。通过实践检验,我们可以收获成功的喜悦,我们更应该善待失败的苦涩,这是不可替代的人生经验,也是形成个性化语文学习经验的必然历程。
要跳出:课内法,课外路。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学习语文最重迁移。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的最终的成功,还在于学生在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语文求生存、谋发展。为了实现语文学习的良好的正向的迁移,我们在学习中必须:①跳出语文课程学语文。从*科学观察思考问题的哲学方法,从历史科学成功人物 的人生经验,从地理科学各国各洲的风土人情,从数学科学严密的推理逻辑,从理化科学细致的观察功夫,从美术音乐科学艺术鉴赏的规律和经验。②跳出语文课本学语文。从《读者》学人文关怀,从《南方周末》学*敏感,从《奥秘》学科学幻想。③跳出时空环境学语文。这就是所谓的远程学习、网络学习。举凡“科教频道”的《希望英语杂志》、《百家讲坛》等栏目,还有大量的语文学习网站,给我们开辟了丰富多采、真正互动的全新的学习形式。你可以到“中青网”成长论坛激扬文字,可以到k12韩军在线向全国最优秀的语文教师提问请教,还可以到“三槐居”“教育在线”语文沙龙学习高考复习指导文章,然后来一番在线测试!
同学诸君莫发愁,听我语文三字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8 20:49
�
要多看一些书,这是每个人都有的体会。通过看一些文学名著,或是报刊杂志,可以培养语感,还能学到不少文学常识,以及一些新鲜有趣的观点。现在的语文考试,阅读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不仅有文言文阅读,还有科技文、现代文阅读。要想在课堂上把所有这些能力统统培养起来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只能靠课外的努力。�
我比较喜欢看像《读者》、《散文》之类的杂志。看《读者》,可以了解到许多独到的观点,看到一些内涵丰厚的文章,使自己也变得爱思考起来。尤其在写作时,我更是常常受到它的启发。现在作文的一个很重要的评分标准就是是否有创新、有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样的见解,往往不是凭空就可以产生的。它取决于你的阅历、你的人生体会。对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生活就是简简单单的两点一线,很少有机会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因此读书看报就不失为一条捷径。而在时间金钱都有所*的情况下,看《读者》更不愧为捷径中的捷径。更何况,它也是我们放松自己的好伴侣。�
看《散文》,是通过语文老师的介绍。教我语文的陈武老师是一位文学功底很深的人。他的课真正花在课本上的时间并不多,他更愿意教我们一些从课本里引出来的知识。三年下来,我觉得自己的确学到了许多东西。尤其是文学修养方面提高不少。记得当初他向我们推荐《散文》时,没有说太多,只有几个字我印象特深:“腹中有书气自华。”于是我开始学着欣赏《散文》。刚开始时,也有点云里雾里的感觉,后来,当我静下心来,细细地体会那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微妙的感觉,我仿佛一下子就被文字的美攫住了。原来文章还可以这样写!一段很普通的经历到了作家笔下,却完全可以获得诗一般的美感。我喜欢反反复复地读那些自己特别有感触的文字,直到把它们背下,然后不经意地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文笔果然有了提高。同时,通过揣摩作者的感受,不知不觉我就养成了一种爱思考的习惯,这一点在做文字表述题的时候特别有用,下手更快,思考角度也更准确。�
此外,有空时多翻翻字典也是一种好办法。例如,做拼音题时,就翻翻《新华字典》,把自己以前读得不准确的字记在一个小本子上,考前再看一看,印象就比较深。另外,平时听新闻时也可多留一个心眼,注意听听播音员的发音,碰到哪个字他发得和你不一样,就记下来,查查字典,看是他发得对还是你发得对,这样做印象特别深。做词语用法的题目时,就翻《现代汉语词典》或《成语词典》。不要局限在要查的那个词上,最好能把前后的词都看一下,既能通过比较加深印象,又能同时学到不少新词。这个工作最好能每天都做,每天记几个,积少成多。记得高三那年,老师让语文科代表每天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抄些成语或容易出错的词语、容易读错的字等,下课后大家都会自觉地去看一看,一些细心的同学还会把它们都整理在一个本子上。到高三下学期做模拟试卷时,我们班同学在这种题上出错的已经很少了。�
在写作方面,除了多看书看报外,还可适当记点日记周记之类,锻炼文笔,久而久之,就会越写越顺。一些喜欢听歌的同学常常会记些喜欢的歌词,在写作时用一用,还真不愧为一种好办法,最起码在语言上就占了不少优势。当然,也可以背一些优美的句子,使它们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常记常用,写作水平自然会有所提高。总之,语文就像中药,越熬越有味。当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的“感觉”越来越准了时,你的努力就已经得到了回报。�
语文的功夫都在平时的积累上,除了个别“感觉”突然变得特别好的之外,平时是怎样的水平,高考就会考得怎样。与其抱着侥幸的心理等待着“奇迹”出现,还不如踏踏实实地把功夫练到家。考前语文基本上是没什么好复习的,但也不是完全放弃,你可以在复习的间隙看看文学常识,翻翻杂志什么的,或者做一两份模拟试卷,保持对题型的熟悉程度也就足够了。最重要的还是信心问题,千万不要因为平时语文成绩不稳定就对自己失去信心,放下一切的包袱,你一定会在高考考场上有一个新的突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8 20:50
写作是一个人语文能力的综合反映,历来是语文考试的重头戏,在语文高考中占了总分的40%。尽管如此,不少的同学还是不够重视,认为写作能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短期内难以见效,还有的认为作文评分随意性很大,全靠撞大运。这些看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还是缺乏对作文应考复习的正确认识。
首先作文能力虽然短期内不可能有一个大的飞跃,但是通过有效的训练完全可以有所提高。其次是作文评分误差的问题正在逐步加以解决,不少省市高考作文阅卷已经实行两人评阅,误差过大则需要经过第三人再次评阅,广西省今年将在去年英语短文写作的基础上开始实行作文的无纸化评阅。即使是按照传统的方法,多数情况下,作文好的还是得分高的,误差大的只是极个别现象,我们不应当以此来放松对自己作文训练的要求。
作文备考训练,首先是要勤于思考,对众多的题目要多做思考作文,要有自己的思想。高考作文不是用小学的标准来要求你,看你写的句子通不通,而是看你作为一个高级中学毕业的学生,思考得深不深宽不宽,条理不条理,严密不严密。在平时的训练中,一定要面对题目舍得花时间审题立意选材布局,最好是有了比较完整的腹稿才一气呵成下笔作文。最忌讳的是边写边想,边写边改,一看就知道文气不畅,文面也难以保证整洁。
其次,要在最后时段里力争纠正一些作文的常见病。如开头过于悬浮绕弯,论述中的叙述很容易展开而不知道简要概括,抒情又常常缺乏根基,议论往往喜欢无限上纲地扣大帽子、说过头的大话,记叙总爱编造惊天动地的假话、写惊人骇世的大事,使用的素材往往是几年十年如一日的老掉牙的论据……这些情况在高考阅卷场上都是只有得低分的。因此,尽其可能地注意纠正自己的作文毛病:收集自己三年来作文中的名言警句,收集自己作文中的典型细节,尽可能将这些用进作文,以展示自己的独到眼光和闪光思想。
再次,一定不能忽略作文的文面效果。高考作文阅卷时天气很热任务很重速度很快,如果文面不好,是很难能够得到阅卷老师的好感的。因此,一定要杜绝错别字,标点符号书写务必成型,字迹要清楚工整便于认读,字数要控制在800字左右。这些基本的硬件要求,自己通过训练要在一个小时内完全达到,这才符合考场作文的要求,也才容易给阅卷老师一个比较舒服的感觉。
作文不能靠短期突击,一定要坚持思考作文与成篇作文相结合,长流水不断线的训练方式,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等实用类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F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3)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2007年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综述及2008年备考建议
2007年宁夏、海南、山东、广东四省率先启用新课程考试大纲,高考试卷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是试卷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体现出新课标的自主性、选择性的精神;二是在选做题部分增加了实用类文本阅读。
关于“实用类文本”阅读,新课程考试大纲是这样阐述的:了解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科学小品等实用类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考点分为三个能力点、9个考点:1、分析综合,能力层级为C。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为D。①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②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③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3、探究,能力层级为F。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②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③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2007年是首次命制这一作品类型的试题,共有三套,宁夏、海南一套,山东一套,广东一套。三套试题,前一套是人物传记,后两套是新闻(人物通讯)。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选材:名人事迹,通俗晓畅,内蕴丰厚,可读性强,探究点多
三套卷所选人物,一是著名钢琴家傅聪,一是著名作家叶圣陶,一是著名短跑健将奥蒂。无论是传主还是新闻主体,这三位名人,他们的事迹具有典型性,人格具有感染力,成功的背后有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给人以较大的启发性。就所选文本而言,都具有通俗晓畅,内蕴丰厚,可读性强的特点,极适合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文本内蕴空间而言,都有较大的空间,有许多的未定点和空白点,对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极为有益。
广东卷《访钢琴家傅聪》,文章以访谈的形式,让新闻主体傅聪本人讲述自己成功路上的经历体验。访问者分别从傅聪的基本情况、傅聪对音乐的认识和追求、傅聪怎样成为一个艺术家等三个大的方面精心设计了7个小问题,散而不乱,极有层次。其中关于“做人,才做艺术家”是最具震撼力的表述,傅聪从①要有“大爱之心”,要有对精神境界的追求,甘愿一辈子不计成败地献身;②要善于学习,不断的自我提升;③特别需要具有勇气,永远表里如一;④要有“赤子之心”,真诚第一;⑤要有真正的个性和创造性等方面作了精彩的阐述,展示了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
宁夏、海南卷《叶圣陶在四川》这篇传记,作者从叶老如何教导儿女写文章、与朱自清的深厚情谊、精心培育年轻作者等方面详尽地叙写了叶老在四川的生活经历,展示了叶老作为父亲、作为文学家、教育家的人格风范,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叶老的崇敬之情。文章述评结合,佐以生动的事例和他人的言论,给人以深刻的启发与教益。
山东卷《梦碎雅典》写的是奥运名将奥蒂与金牌无缘、留下终生遗憾的故事。作者以饱蘸感情之笔详细地叙写了奥蒂在雅典的遭遇,突出了奥蒂不屈服于命运,不向厄运低头的坚毅与执着的性格特征,认为她完美地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这样的失败者未必不是英雄,她虽败犹荣。
二、设题:重视多层面、多角度设题,彰显新课程新理念
(一)题型多样,包括多项选择题、问答题;设题面广,涉及到9个考点中的大多数,重视分析综合与探究能力的考查。分值普遍较高,少量是4分题,大部分的分值是6分、8分,显示出题目的高占分权重。
(二)多角度设题,体现出考查的层次性。
大致而言,今年的实用类文本考查最主要的题型有:
1、探究文体特征及其作用。
如山东卷第19题:“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本文分析其作用。”第20题:“文章用较长篇幅介绍了奥蒂参加比赛的背景材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8 20:50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等实用类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F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3)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2007年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综述及2008年备考建议
2007年宁夏、海南、山东、广东四省率先启用新课程考试大纲,高考试卷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是试卷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体现出新课标的自主性、选择性的精神;二是在选做题部分增加了实用类文本阅读。
关于“实用类文本”阅读,新课程考试大纲是这样阐述的:了解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科学小品等实用类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考点分为三个能力点、9个考点:1、分析综合,能力层级为C。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为D。①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②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③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3、探究,能力层级为F。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②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③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2007年是首次命制这一作品类型的试题,共有三套,宁夏、海南一套,山东一套,广东一套。三套试题,前一套是人物传记,后两套是新闻(人物通讯)。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选材:名人事迹,通俗晓畅,内蕴丰厚,可读性强,探究点多
三套卷所选人物,一是著名钢琴家傅聪,一是著名作家叶圣陶,一是著名短跑健将奥蒂。无论是传主还是新闻主体,这三位名人,他们的事迹具有典型性,人格具有感染力,成功的背后有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给人以较大的启发性。就所选文本而言,都具有通俗晓畅,内蕴丰厚,可读性强的特点,极适合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文本内蕴空间而言,都有较大的空间,有许多的未定点和空白点,对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极为有益。
广东卷《访钢琴家傅聪》,文章以访谈的形式,让新闻主体傅聪本人讲述自己成功路上的经历体验。访问者分别从傅聪的基本情况、傅聪对音乐的认识和追求、傅聪怎样成为一个艺术家等三个大的方面精心设计了7个小问题,散而不乱,极有层次。其中关于“做人,才做艺术家”是最具震撼力的表述,傅聪从①要有“大爱之心”,要有对精神境界的追求,甘愿一辈子不计成败地献身;②要善于学习,不断的自我提升;③特别需要具有勇气,永远表里如一;④要有“赤子之心”,真诚第一;⑤要有真正的个性和创造性等方面作了精彩的阐述,展示了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
宁夏、海南卷《叶圣陶在四川》这篇传记,作者从叶老如何教导儿女写文章、与朱自清的深厚情谊、精心培育年轻作者等方面详尽地叙写了叶老在四川的生活经历,展示了叶老作为父亲、作为文学家、教育家的人格风范,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叶老的崇敬之情。文章述评结合,佐以生动的事例和他人的言论,给人以深刻的启发与教益。
山东卷《梦碎雅典》写的是奥运名将奥蒂与金牌无缘、留下终生遗憾的故事。作者以饱蘸感情之笔详细地叙写了奥蒂在雅典的遭遇,突出了奥蒂不屈服于命运,不向厄运低头的坚毅与执着的性格特征,认为她完美地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这样的失败者未必不是英雄,她虽败犹荣。
二、设题:重视多层面、多角度设题,彰显新课程新理念
(一)题型多样,包括多项选择题、问答题;设题面广,涉及到9个考点中的大多数,重视分析综合与探究能力的考查。分值普遍较高,少量是4分题,大部分的分值是6分、8分,显示出题目的高占分权重。
(二)多角度设题,体现出考查的层次性。
大致而言,今年的实用类文本考查最主要的题型有:
1、探究文体特征及其作用。
如山东卷第19题:“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本文分析其作用。”第20题:“文章用较长篇幅介绍了奥蒂参加比赛的背景材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