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23:22
共16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05-30 10:55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心理逐渐成熟的时期,但是仍处于心理未成熟不稳定和不平衡的阶段,那么大学生心理都有哪些特点呢?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自我意识突出
进入大学之后,由于环境的变化引起心理感受的变化,大学生会发现原先所认识的自我是由家长、老师、同学所塑造出来的我不是真正的自我,因而强烈的要求重新塑造并确立真正的自我,在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方面比中学时代有所提高,但发展的水平参差不齐 。
情感激烈复杂
大学生风华正茂,感情不再像中小学生那样天真、纯朴、直白而是比较内向含蓄,此外敏感、自尊、喜欢表现自己也是突出的情感特征,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情感、义务感和荣誉感等都向着深度和广度发展 。
意志力增强
大学生的意识和自觉性明显增强,对自己行动的目的性和社会意义有较清晰的认识,但果断性、自制力和坚毅性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意志品质的发展仍表现出不稳定性,科学的体育教学和锻炼,有助于健康情感的发展和坚强意志品质的养成 。
性格基本形成
随着大学时期大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社交的扩展和深化,大学生的个性倾向日趋成熟,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能力不断的发展,在性格的意志、情绪、理智特征方面大学生表现出逐渐稳定的状态,并且自觉地培养良好的性格 。
大学生心理的核心问题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的骤然增强,是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核心问题,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大学生的认知、意志、情感、个性等主要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处在一个动态的调节过程之中,并且由过去的被动性调节转变为主动性自我调节,因而其心理变化是一生中最复杂波动最大的时期 。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30 08:03
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1、年龄特点。我国大学生多数处于青年中期(18-24岁)这一年龄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的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已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种种生理功能,但其心理尚未成熟。对大学生而言,所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促使心理日益成熟,以便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成年人。可以说:青年中期,是走向成熟的关键期。
人的成熟,应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第一是身体的长成。以个体生理成熟为标志,尤其是以性成熟为重要指标。大学生一般都已具备这种条件。
第二是心理发展完善。即形成了完善的自我概念,形成了稳定的个性。
第三是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以人的社会成熟为标志,即个体对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角色及所担负的社会责任有正确的认识。
在这三个条件中,生理成熟是心理成熟的物质基础和依据,社会成熟是心理成熟的必要条件。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取决于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于大学生在校学习时间长,与社会生活有着某种程度的隔离。他们身在校园,对真正的社会生活并没有直接的、深刻的了解,他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比较表面和肤浅。因而,大学生的社会成熟期较长,在整个大学时代,他们都要为这种社会成熟的完成而付出努力。
2、自我概念的增强与认知能力发展的不协调。自我概念是指人对自身的认识及对周围事物关系的各种体验。它是认识、情感、意志的综合体,是人心理发展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自我概念从童年期就开始产生并逐步发展,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发展最快的时期,它使人心理的各个方面都发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变化;它使一个人能反省自身,有明确的自我存在感,从而以一个的个体来看待周围世界;它使人的心理内容得到极大的扩展和丰富。
自我概念的发展不仅与年龄有关,而且与人的知识水平有关。一个人的文化素质越高,其自我意识就可能越强。从这两点来看,大学时期是真正认识自我的时期。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和所具备的文化水准,决定了他们不再像中学生那样眼光向外,对外界的事物感兴趣,急于去了解世界,把握外部环境,急于显示自己的,想做环境的主人;而是眼光向内,注重对自己进行体察和分析,把自我分化为主体的我和客体的我,以及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注意内省,注重探求自己微妙的内心世界,力图理解自己情感、心理变化,自觉地从各方面了解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设计自我的模式。大学校园这种特殊的环境,又是十分强调、注重自我确立的地方,许多大学生在较大的程度上按照自己的方式安排自己的生活,有一种宽松自由的氛围;同时,由于大学生所处的独特的社会层次及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他们对社会上的事有着自己的见解,他们看问题的视野可能与一般人有所不同,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和心愿。一方面,他们关心社会发展,这种关心是抛开切身利益,以大视角来进行的,注重的是整个社会的提高与进步。他们热衷参与社会,对社会*愿意思考。然而,另一方面,由于生活阅历有限,与社会有一定的距离,社会实践能力不强,使他们在谈论、评价、思考社会问题时,往往带上幻想的色彩,不能十分切合实际。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表现出一定的片面性和幼稚性,还不能深刻、准确、全面地认识问题。这种不足与他们极强的自我概念不相协调,这种不协调可能会一直困扰着他们。
3、概念丰富而不稳定。大学生是一群正在成长的青年,是一个极其敏感的群体,其内心体验极其细腻微妙。他们对与自身有关的事物往往体察得细致入微。随着文化层次的提高和生活空间的扩大,他们的思维空间急剧延伸,必然导致其情感越来越丰富和深刻。
由于大学生心理内部的需要结构发生变化,大学生的追求有其独特性,而他们的价值观念尚不稳定,时常处于波动、迷惘、抉择之中,其心理成熟又落后于生理成熟,因而大学生的情感是不稳定的,情绪变化起伏大,易受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心境变化快。学业、生活、人际关系等等变化会引起情绪的波动,容易偏激、冲动,情绪冲突也较多。
4、性意识的发展。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生理发育已基本完成,所以性意识的明朗化与进一步发展都是正常的。又由于大学校园是年轻人的世界,每个大学生都有充分的机会与同龄的异性接触,因而意识的发展以及与之相伴而来的恋爱问题是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一方面,性意识的发展带来强烈的按照性别特征来塑造个性和形象的精神向往,每个大学生都会在心里产生一种愿望,即:成为什么样的男子或女子;另一方面,性意识的发展也带来了对异性的倾慕与追求,这是每一个青春萌动的大学生都会遇到的问题。而这种愿望,会与大学生还不善于处理异性之间的关系,或者他们的经济地位与心理成熟度还不足以应付这种问题相矛盾,从而带来种种不安和烦恼。
5、智力发展达到高峰。大学生一般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通过专业训练、系统学习,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智力水平大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智力层次含有较多的社会性和理论色彩,这一显著特点,使大学生心理活动的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
6、社会需求迫切。为了接受系统严格的专业训练,大学生在校园里的生活期限比同龄人长,这使他们与社会有一定距离。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渴望加入社会的愿望更为迫切。在校园里,他们关注着社会,评判着各种社会现象,并希望自己加入进去,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改变各种令人不满意的现象,把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体现自己的力量,实现自身的价值。这种迫切的社会需求与大学生正在形成的价值观相互作用,是他们将来走向社会的重要心理依据。这一心理特点,支配、指导着大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而对大学时代的生活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30 09:21
1.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大学生也有可能受到一些人不好的影响,大学生思想尚未成熟,社会阅历浅,易感情用事,缺乏辨别力,受到不良思想、行为的侵蚀。如:抽烟、酗酒、打架、*、沉迷网络等等。现代大学生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等,没有良性的疏通渠道,就很容易导致心理疾病。没有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和渠道,就无法形成健康的心理支撑系统,这可能导致两种情况:一是不良的交往可能会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和加重;二是由于长期情绪、压力无法排解,没有形成正确的疏导渠道,而使心理疾病产生和加重。有可能形成小团体,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小团体一般都具有封闭性和排外性,思维固化性。在团体内的人已经形成了较为统一的习惯和方式,对外来的人和思想有一定的抵触性,直接导致了思维的固化性。关心团体内的人多,和外界交流少,无法形成正常健康的沟通交流渠道。这种小团体已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如老乡会。人际交往的复杂性。人际交往具有泛指意义,它不仅仅指学校、同学之间的交往。我们的校园同样不是封闭的,人际交往还包括与社会人员的交往和网络交往。大学生思想尚未成熟,社会阅历浅,容易被社会人员利用,陷入网络陷阱。
2.大一是适应阶段,也是过渡阶段。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有着不同于中学生又有别于大学高年级学生的特点。他们刚刚从竞争激烈的入学考试中挣脱出来,满腔热情,对未来充满希望,特别是面对来自五湖四海、个性迥异的同龄人,更让他们兴奋、好奇。交往的范围比较广,认识了许多新朋友。二年级经历了一年级的大学生活,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了进一步的转变,通过一年的接触大家逐渐相互了解,交往范围缩小,学习开始繁忙起来,大都有针对性地交往有限的一些朋友。到了大三,学习压力相对小一些,并已习惯了大学及所在城市的生活,这个时期会更多地接触与了解社会,进一步扩大自己的社交范围。而进入大四,面临就业、考研等各种压力,很多人都在为自己的将来而忙碌,人际交往的意愿和行动会少一些。
3.不同性别大学生人际交往综合能力有显著性差异。在对人和人际交往的认知和评价取向、人际交往的社会退缩取向、对交往的意向性取向维度上,在对交往的自我评估、交往的外倾性、交往的坦诚性等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都是女生的得分要高于男生。这表明,男性大学生在交往上可能显得更封闭些。对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健康各维度和特征的比较可以看出,男生的心理问题要多于女生。这种性别间的差异原因有很多,出现这一结果,除了男女生生理基础不同,女生比男生早熟外,还与男女生回答问卷的真实性程度有关系。在使用问卷法时,当问卷触及到的敏感问题,男生回答要比女生坦诚,少一些掩盖性。此外,男女性别角色的社会期望不同,社会与传统文化对两性性别角色及行为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看法或观念,认为男性应当坚强,要有责任、敢担当。这种性别角色偏见和期待,使得男性在遇到挫折时,常常选择压抑自己的内心痛苦,不愿意敞开心扉与他人谈论自己的情感问题,更不愿意向他人寻求帮助,以维护其男性自尊。而女性则被容许脆弱,在遇到挫折感到痛苦时,往往会主动寻求别人的帮助,并善于通过倾诉等方式来宣泄被压抑的情绪,来缓解乃至消除心理上的障碍。
4.不同专业大学生人际交往综合能力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与王军的研究结果一致。但在交往的外倾性、交往的互助性、对交往的理念上存在差异,都是理科生的得分要高于文科生。应当说,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和所学专业特点有关。理科学生平时得到的大多属逻辑推理训练,思维严谨。因此,在交往的理念上会比文科生更明确,更理性,对于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就会主动去追求,因此,也表现出一定的外倾性。由于理科专业的性质,有很多实践性的知识(比如实验)需要互相配合才能完成,因此表现了较好的互助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情绪失调上存在差异,文科生的问题要多于理科生。文科生由于平日接受各方面文化的教育,对生活、文化的体悟比较深刻,与理科生相比,有更多的情绪体验,容易多愁善感,因此情绪更容易失调。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30 10:56
作为大学生一枚的老学长,以下是学长对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几个见解。
一、攀比心
在大学里,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人比我们出生好,而有的人比我们出生差,有的人来自北方,而有的人来自国外。各色各样的人我们都会遇到,我们很容易地把自己与别人对比。
其实,不止是大学生有攀比心,社会上的人也有。只不过大学生的攀比心比较严重一些罢了,大学生很少经历过社会上的毒打,而出国社会上的人都明白,自己赚的每一分钱,都很难。因此社会上的人会更加地珍惜每一分钱,冲动消费可以很容易压制。
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就不一样了,他们吃穿用度都是父母含辛茹苦一分一分地挣来的。父母也很少会抱怨,他们工作很辛苦,你不要买那么贵。
父母也会想苦了自己也不能苦了孩子,因此孩子只要不是很过分的要求或者是父母不能达到的,父母一般会满足孩子的要求。从而导致大学生校园内的攀比心比较严重。
二、脆弱性
大学群体里面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心理是十分脆弱的,一点点生活压力就会把他们搞垮。
普遍的大学生都没有很丰富的社会经验,他们当中很大一部分易受到他人的*。大学生网贷事件频繁发生,这很大一部分是他们太脆弱性了,不敢告诉家人。最后弄得家毁人亡的下场,他们如果勇敢地向不法分子做出反抗,至少不至于落得这样的下场。
大学生脆弱性还体现在工作技能上,很多上了大学的大学生,他们都不知道上大学自己能干什么,他们只能在大学期间,得过且过,一天天过去。
其实,他们完全可以在学习之余找一份兼职做,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30 12:47
随着生理发育成熟,大学生智力发展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心理迅速走向成熟,大学生特有的学习和活动方式,形成了他们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
(一)生活不适应
每次生活环境的改变都有一个从不适应到逐渐适应的过程。人的适应能力与自身的生活能力有关,并受到性格和智慧的影响。一般而言,在当代的在校大学生中,不适应问题在大一的新生中表现的尤其明显。大学生第一次离开父母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陌生的环境和一群陌生的同龄人生活在一起,心理上会发生强烈震荡。大学生活不适应问题是大学生心理问题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可以说,大学生的其他很多心理问题也是因为一开始适应问题没解决好而引起的,这应该引起高校教育的足够重视。
(二)人际交往障碍
从人的本质上来看,人是一种"社会性生物",人要想在社会上获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处理好人与人之间这种复杂的关系。尤其是对大学生而言,在集体环境中,更要学习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在与他人相处时,如果与周围人关系融洽,心情就会舒畅,关系冷淡或紧张,就会心烦意乱。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多方面的,如果处理不好,心理上就会产生孤独,情绪上自然低沉压抑。
(三)学业问题
在学习生活中,有些学生遇到竞选失败,奖学金没评上,学习成绩不理想、压力大,跟不上学校培养计划和教学进度,等等各种问题,这也是大学生会经常遇到的问题,如不采取正确的方法和解决措施,同样会引起很多心理健康问题。
(四)恋爱问题
大学生恋爱人数日益增加,而且越来越早期化。现在大学生中恋爱问题也是心理问题的主要方面。恋爱是大学生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他们正处于所谓"恋爱季节",*他们恋爱是不实际的,只能正确引导。围绕恋爱产生的心理问题有多种表现∶有的因没有异性朋友而难耐孤独,烦躁,情绪不定。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30 14:55
进入大学,学生的心理会发生很多变化,大一新生的心理特点最为明显。
1.孤独和归属
大学会遇见各种各样的人,因此,友情不会是小时候以为的那样单纯,与人交往不能缺少真诚但也不能缺少心眼。
大学生有着鲜明的社会性行为。有些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上不像初高中一样了,在处理事情上更加成熟,但是在逐渐成熟的同时也失去了一些快乐。没有真正可以谈心的朋友,没有真正互相帮助的朋友。
但是还有些大学生不甘孤单,好似一时无法排遣自己,以依靠同伴来求得自己的快乐;孤独时他们觉得无聊和厌烦,只是同别人在一起时,才感到生活、活泼、有趣,他们只对群体中的核心人物才暴露内心秘密,喜欢在亲密相处的时刻或在信件里作坦率的倾吐。
喜欢独处还是与人一起都是看个人的喜好,享受孤独也是一个人开始成熟的象征。
2.学业问题
学业问题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学业成就问题。
但是环境与地位的变化、错位给大学生们带来了不少的心理负担。高中时期还是佼佼者,进入大学生活后,相当一部分学生发现自己在高中时的那种优势不再存在,面临的是一种重新分化组合的严峻局面,尤其是对于那些中学时的尖子学生其反差更加明显。
进大学后,可以说几乎每一个学生或多或少多有一种失宠感。部分同学为了保住自己在中学时的优势,废寝忘食,除了学习自己的专业课,还去自学一些 社会急需的课程。
另一部分学生则感到考入大学“如释重负”,认为船已靠近码头,因而即使感受到竞争的危机、就业的压力,也提不起真正努力学习的劲头。
3.情绪起伏问题
情绪起伏问题情绪起伏包括:心理冲突、自我评价不客观、低能的心理承受力和薄弱的自我控制力大学生处于青春发育的“暴风雨时期”,生理发育极为迅速,已基本趋于成熟,但由于阅历较浅,社会经验不足,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往往飘忽不定,有时正确深刻,有时错误肤浅。
面对大学生活中各类心理冲突的 冲击,其中“接近一回避冲突”: 是现今大学生遭遇最多,又最难解决的冲突类型。
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应对方法。加之青年特有的任性和理想的困惑交织在一起,极易出现各式各样的心理矛盾,很容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会导致其心理偏差和行为怪僻。部分大学生出现焦虑和恐惧情绪,情感过于压抑。
群体性的这种负性情绪还是校园事端的直接制造者。学生的群体情绪一旦激发,很难受到理性与校纪校规的约束,而一旦情绪稳定下来,又多是后悔不已。
最后说一句:调整好自己心理状态,才能在大学期间更好得学习。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30 17:20
当代大学生心理现状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 逻辑思维能力大大提高。随着性、创造性、敏锐性、批判性、广度和思维深度的进一步发展,大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和分析不同的事物,掌握事物发展的一些规律,有创新的思想,敢于创新。
(2) 观察能力明显增强。大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不限于五官的感受和对事物的理解。他们希望探索事物之间内在的、内在的、本质的关系,全面而深刻地理解事物。(3) 想象力大大增强。随着知识的积累和视野的开阔,大学生的想象力在重建想象力的基础上更加活跃和富有创造性。想象的结果可以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4) 记忆达到顶峰。随着大学生年龄的增长,大脑皮层形成的时间联系不断增多,记忆存储量不断增加,理解和记忆能力不断增强。
(5) 自我意识逐渐成熟青年时期,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性、自尊、自信心和竞争力不断增强。他们从外在世界转向内在世界,致力于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和自我约束。他们可以加强自我反省,注重内心的分析和体验,进而了解自己的情绪和心理;注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渴望被尊重和理解;注重自己的形象,规划出理想的自我模式,而真正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开始偏离。他们经常把自己和别人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要了解自己,提高自己的积极性,纠正自己的消极性。
(6) 情绪丰富,情绪波动大进入大学后,大学生的活动不断扩大,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多样性的需要和体验使他们产生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包括学习科学知识过程中形成的理性意识,集体生活中形成的道德意识,人际交往中形成的友谊和爱情,文化娱乐中形成的审美生活,以及在*生活中形成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现阶段,大学生的情绪尚未达到稳定状态,情绪波动较大,呈现两极性。比如,在从兴奋到抑郁,或从冷漠到狂热的短暂时间内,这种不稳定的情绪状态往往使一些大学生陷入理性与情感的冲突。
(7) 意志水平明显提高,但不平衡、不稳定青年时期,大学生意志水平显著提高,大学生的意识、决断力、坚韧性和自控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大多数大学生可以自觉确定自己的目标,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消除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障碍,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30 20:01
今天我们来看看大学生心理问题特点:大学生有部分学生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认识问题和自我调节的能力还不强,大学生在面临环境变化和人际关系时,会感到烦燥焦虑,忧郁苦闷,导致压抑,紧张,痛苦等不良心理,产生心理问题.我主要分三点来说一下:
1,
自我认知障碍
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主要内容.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完善过程中,有时不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出现自我认知偏差,甚至造成自我认知障碍.①
自傲.自傲是过高估计自己的一种自我认知.自傲者以自我为中心,表现出很强的优越感,处处表现自己,对自身的长处无限夸大,炫耀自己,对他人容易指
和怪罪,挑三捡四,盛气凌人.好象自己全是优点没有缺点,别人全是缺点没优点.②
自卑.自卑是由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体验.有自卑感的人轻视自己,过分看重自身短处,否定自己的长处或长处没有足够的认识,因而常表现出胆怯,畏惧,怀疑,担心被人嫌弃和拒绝,行为中采取逃避方式.③
虚荣.虚荣是指追求虚假荣誉的一种心理状态.
2, 情绪障碍:
一个人长期处于消极情绪的状态下,或处于激烈的情绪状态下,就会造成情绪障碍.在这种情况下,正常的心理和生理活动会受到影响,出现很多异常的心理和行为,若不及时采取各种调适措施,就可能引发出严重的后果.①
烦恼.烦闷苦恼的事人人都有,失恋,考试不及格,同学关系不和,经济拮据等都可能成为大学生烦恼的内容.烦恼都是有明确的对象和具体的现实内容的.②
焦虑.焦虑是一个人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模糊的威胁出现时的一种不愉快情绪, ③ 抑郁
抑郁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表情苦闷,行动迟缓,常感力不从心,思维迟缓,常感力不从心,思维迟钝,联想缓慢,因而言语减少,语流缓慢,语音低沉或整日不语.④暴躁
是指容易发火,发怒,过分急躁,"一触即跳",他人发生矛盾,因一点小事就表现出粗野蛮横,这种人对外界的容纳性相当低,许多人还有很重的"哥们义气".⑤
冷漠冷漠表现为对外界的任何刺激都无动于衷,无论是悲,欢,离,合,爱,憎都漠然视之.冷漠者初期主要认为生活没有意义,心情平淡,出现抑郁状态,随后发展到强烈的空虚感,内心体验日益贫乏,不愿进行抉择和竞争,缺乏责任感和成就感.
3,
学习障碍:学习是动物和人所共有的心理现象.有两类行为①注意力不集中表现有:a容易走神.b易受干扰.c多余动作增多..d效率低下.②考试焦虑与怯场A,
考试焦虑.B, 考试怯场。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30 22:59
再进入大学生活后,很多的学生由于长久以来没有独自生活的经历,家长的宠爱养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很难在人际交往中进行换位思考。来自各地不同的家庭环境的学生们住在一起后,由于各自的生活习惯和个性的不同,引发人际交往的困扰的现象是很常见的。、在常见的困扰之中,大学生应该注意的会有更多。常见的:
1、 自我觉察能力不足,拥有一些不良的认知
在人际上有冲突的时候,一些人会把情绪都放在争论谁对谁错上,问题就会被激化,但是如果能觉察,不断地认识自己,自我完善,从自己身上找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且主动改善它。那么,自我认识和人际交往的能力也会不断地提高。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理解他人,从他人角度出发,学会换位思考、体谅他人。即提高自我觉察能力,改善不良认知。
2、 无法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与较强的个人心理素质
向身边人际交往能力强的同学学习,观察别人是怎么与人交往的。他们都做了什么是你喜欢的,你应该如何去做。学会赞美他人,赞美不是虚伪,而是以事实为基础的欣赏,知道没有任何人喜欢被指责,而赞美可能会成为成长的动力,更会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人际交往中,尊重、真诚、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对方是人际交往的基础,学会尊重他人,以真诚的态度对待他人并且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是需要我们努力学习的。
3、 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当与他人发生矛盾的时候,要学会不用情绪处理事情。有情绪的时候,说出的话可能是不理智的,也并不是我们想表达的本意,那么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理智地处理当下很重要,需要在日常的生活当中进行练习。
人际交往也是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在未来进入社会之后,我们会经历更加严峻的打磨,所以在大学期间我们更应掌握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31 02:14
1.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大学生也有可能受到一些人不好的影响,大学生思想尚未成熟,社会阅历浅,易感情用事,缺乏辨别力,受到不良思想、行为的侵蚀。如:抽烟、酗酒、打架、*、沉迷网络等等。现代大学生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等,没有良性的疏通渠道,就很容易导致心理疾病。没有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和渠道,就无法形成健康的心理支撑系统,这可能导致两种情况:一是不良的交往可能会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和加重;二是由于长期情绪、压力无法排解,没有形成正确的疏导渠道,而使心理疾病产生和加重。有可能形成小团体,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小团体一般都具有封闭性和排外性,思维固化性。在团体内的人已经形成了较为统一的习惯和方式,对外来的人和思想有一定的抵触性,直接导致了思维的固化性。关心团体内的人多,和外界交流少,无法形成正常健康的沟通交流渠道。这种小团体已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如老乡会。人际交往的复杂性。人际交往具有泛指意义,它不仅仅指学校、同学之间的交往。我们的校园同样不是封闭的,人际交往还包括与社会人员的交往和网络交往。大学生思想尚未成熟,社会阅历浅,容易被社会人员利用,陷入网络陷阱。
2.大一是适应阶段,也是过渡阶段。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有着不同于中学生又有别于大学高年级学生的特点。他们刚刚从竞争激烈的入学考试中挣脱出来,满腔热情,对未来充满希望,特别是面对来自五湖四海、个性迥异的同龄人,更让他们兴奋、好奇。交往的范围比较广,认识了许多新朋友。二年级经历了一年级的大学生活,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了进一步的转变,通过一年的接触大家逐渐相互了解,交往范围缩小,学习开始繁忙起来,大都有针对性地交往有限的一些朋友。到了大三,学习压力相对小一些,并已习惯了大学及所在城市的生活,这个时期会更多地接触与了解社会,进一步扩大自己的社交范围。而进入大四,面临就业、考研等各种压力,很多人都在为自己的将来而忙碌,人际交往的意愿和行动会少一些。
3.不同性别大学生人际交往综合能力有显著性差异。在对人和人际交往的认知和评价取向、人际交往的社会退缩取向、对交往的意向性取向维度上,在对交往的自我评估、交往的外倾性、交往的坦诚性等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都是女生的得分要高于男生。这表明,男性大学生在交往上可能显得更封闭些。对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健康各维度和特征的比较可以看出,男生的心理问题要多于女生。这种性别间的差异原因有很多,出现这一结果,除了男女生生理基础不同,女生比男生早熟外,还与男女生回答问卷的真实性程度有关系。在使用问卷法时,当问卷触及到的敏感问题,男生回答要比女生坦诚,少一些掩盖性。此外,男女性别角色的社会期望不同,社会与传统文化对两性性别角色及行为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看法或观念,认为男性应当坚强,要有责任、敢担当。这种性别角色偏见和期待,使得男性在遇到挫折时,常常选择压抑自己的内心痛苦,不愿意敞开心扉与他人谈论自己的情感问题,更不愿意向他人寻求帮助,以维护其男性自尊。而女性则被容许脆弱,在遇到挫折感到痛苦时,往往会主动寻求别人的帮助,并善于通过倾诉等方式来宣泄被压抑的情绪,来缓解乃至消除心理上的障碍。
4.不同专业大学生人际交往综合能力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与王军的研究结果一致。但在交往的外倾性、交往的互助性、对交往的理念上存在差异,都是理科生的得分要高于文科生。应当说,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和所学专业特点有关。理科学生平时得到的大多属逻辑推理训练,思维严谨。因此,在交往的理念上会比文科生更明确,更理性,对于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就会主动去追求,因此,也表现出一定的外倾性。由于理科专业的性质,有很多实践性的知识(比如实验)需要互相配合才能完成,因此表现了较好的互助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情绪失调上存在差异,文科生的问题要多于理科生。文科生由于平日接受各方面文化的教育,对生活、文化的体悟比较深刻,与理科生相比,有更多的情绪体验,容易多愁善感,因此情绪更容易失调。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31 05:45
1.容易迷茫
大学时期虽然大家都已成年,但心理还并非完全成熟,所以经常会感到迷茫,具体表现为对学习的迷茫,对职业规划的迷茫,对考研的迷茫等等。有的大学生虽然很迷茫,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但是他们又不想闲下来,所以就看周围同学们在做什么,同学们在考证那我也跟着考,同学们在实习那我也去找实习工作,同学们在忙着考研那我也去考研,到最后,浑浑噩噩的度过大学四年,证书、实习经历拿了不少,但终究还是不知道该干什么。
2.争强好胜
大学会举办很多比赛,但输赢乃兵家常事,有赢就有输,但有些同学可能经受不了挫折,过于完美主义者,处处追求第一和胜利,到最后反而得不偿失。例如一些科研竞赛,这些是需要静下心来认真去做的,但这些同学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写容易得奖,怎么写会得到评委老师的青睐,太过注重与结果,在过程上就会疏忽,导致最后作品不尽如人意,所以做事情但求问心无愧,得不得奖的其实真不见得多么重要,认认真真的做一个作品,即使没有得奖,也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知识。
3.渴望恋爱,害怕孤独
大学时不像高中,上厕所都有人陪着,在大学很多事情都是自己一个人干的,有的学生心理就会产生不平衡,渴望有人陪伴自己,而且大学正是十*岁的年纪,情窦初开,多愁善感,渴望爱情,但有些同学又过于恋爱脑,谈恋爱谈得越谈越累,如果分手之后还会郁郁寡欢茶饭不思,影响学习不说还会影响身体。因此,在大学阶段一个人的感情是非常细腻的,需要人的陪伴,渴望被爱,这都是正常的心理状态,但有些大学生总是把握不好,最终给自己留下遗憾。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31 09:33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理的相对成熟,成为了大学生,心理特点也慢慢的发生了变化,但是还未真正的接触到社会,所以大学生这个群体形成了一种这个时期特有的心理特点。我也是一名大学生,我就我的经历谈一下我看到的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1.个人认知上的心理特点:上了大学之后课程变得丰富多彩,学习的知识多了,生活经验也随之增多,所以大学生对自己的认知也更加深刻了。由于知识层面的提高,心理和思想上也得到了提高,对自己的认知也不再是一个层面上,会多方面的评价自己,比如品格、能力、性格等等,当然对自己的评价还是不全面的,总会有一点主观性,并不是完全客观的,但是相比于之前还是对自己的评价认知更加真实了,也可以通过对自己的评价改正一下自己不好的习惯等,有人说一个人最大的改变可能就是在大学了。
2.学习上的心理特点:大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在我看来是处于变化的过程中的。刚进入大学可能不适应大学这种自学的学习模式,所以可能会浪费很多在学校的学习时光,课上比较自由的管理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导致学生学习太过于自由散漫,当然也有一直认真好好学习的人。而当大学生逐渐适应了大学的生活,掌握了学习时间应该怎样分配、端正学习态度之后就会认真建立自己的学习目标,拥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思想态度,让自己在大学的生活时光不会虚度,并且学习能力也是会得到提升的。
3.人际交往上的心理特点:到了大学之后过的就是集体生活,交往最多的就是同学,所以思想相对的也比较单纯,虽然说大学就是一个微型社会,但是相比于真正的社会,大学生之间的交往还是比较有真情实感的。而且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也会相应的提高,交际圈也相对的扩大,而且交际圈大多是同龄人,但是不仅仅是同龄人。就我自身的经历来说就是高中交往最多的还是同学,而在大学如果是班委就和导员的关系非常好,或者是喜欢参加一些活动需要老师指导也会和指导老师有一个很好的关系。
我的这些看法可能不是很全面很客观,但是希望对你有帮助。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31 13:38
抽象思维、逻辑思维逐渐占主导。一个学生到了大学的阶段,因为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所以他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逐渐占主导,表现在:较中学阶段,有了一定知识积累的大学生更善于遵循逻辑的规律,思维过程符合客观事物的逻辑顺序,思维的首尾一贯,有条理,清楚;善于从广泛的范围内观察问题,全面地思考问题,能够抓住问题的基本轮廓,不会忽视重要细节和主要因素;善于通过现象深入到事物本质抓住事物核心;善于根据思维发展变化的情况,审时度势,采取恰当的处理;善于地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大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较以前逐渐占主导
青年时期,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性、自尊、自信心和竞争力不断增强。他们从外在世界转向内在世界,致力于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和自我约束。他们可以加强自我反省,注重内心的分析和体验,进而了解自己的情绪和心理;注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渴望被尊重和理解;注重自己的形象,规划出理想的自我模式,而真正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开始偏离。他们经常把自己和别人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要了解自己,提高自己的积极性,纠正自己的消极性。总体而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正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
渴求人际交往,但又没有好的方法。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同高中阶段相比,大学生对人际关系问题的关注程度超过了学习,也成为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来源之一。人际关系问题常常表现为难以和别人愉快相处,没有知心朋友,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过分委曲求全等,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孤单、苦闷、缺少支持和关爱等痛苦感受。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31 17:59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来说是好的.他们基本符合心理健康的标准.但是也有部分学生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认识问题和自我调节的能力还不强,大学生在面临环境变化和人际关系时,会感到烦燥焦虑,忧郁苦闷,导致压抑,紧张,痛苦等不良心理,产生心理问题。
1.自我认知障碍 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主要内容.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完善过程中,有时不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出现自我认知偏差,甚至造成自我认知障碍。
2.大学生由于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往往容易出现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由于中学时学生对大学充满了憧憬,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唯一的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但当跨入大学校园后,突然发现事实并非原来所想象,进而怀念起过去的中学生活。而且一部分学生发觉自己在高手如云的新集体里不适应。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到相对自立的生活,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孤独感。
3.人际关系失调造成社交障碍
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回避型人格障碍。其特点是:心理自卑,行为畏缩,面对挑战采取逃避态度或无力去应付。想与人交往,又怕被人拒绝、嫌弃。想得到别人的关心与体贴,又害羞不敢与人接近。不与人交往并非出于自愿,内心矛盾重重。
4.情感受挫促成心灵苦闷
时下的大学校园,恋爱已是公开的秘密,部分大学生匆匆加入“恋爱族”,由于对爱或被爱缺乏正确的理解,往往饱受失恋之苦,但又难以自我调适,轻者陷入情感的旋涡难以自拔,重者则会痛不欲生,寻死觅活,甚至导致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31 22:37
大学阶段是我们这些大学生心理逐渐成熟的时期,但是仍处于心理未成熟不稳定和不平衡的阶段,进入大学之后,由于环境的变化也引起了心理感受的变化,另一方面,由于生活阅历有限,与社会有一定的距离,社会实践能力不强,使他们在谈论、评价、思考社会问题时,往往带上幻想的色彩,不能十分切合实际。
我们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表现出一定的片面性和幼稚性,还不能深刻、准确、全面地认识问题。这种不足与我们极强的自我概念不相协调,这种不协调可能会一直困扰着我们大学生会发现原先所认识的自我是由家长、老师、同学所塑造出来的我不是真正的自我,因而强烈的要求重新塑造并确立真正的自我,在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方面比中学时代有所提高,但发展的水平参差不齐 。
我们当代大学生风华正茂,感情不再像中小学生那样天真、纯朴、直白而是比较内向含蓄,此外敏感、自尊、喜欢表现自己也是突出的情感特征,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情感、义务感和荣誉感等都向着深度和广度发展 。随着大学时期大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社交的扩展和深化,大学生的个性倾向日趋成熟,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能力不断的发展,在性格的意志、情绪、理智特征方面大学生表现出逐渐稳定的状态,并且自觉地培养良好的性格 。
因为,大学是社会的过度期,大学时期会学到很多道理使自己更加的成熟与稳重,在大学逻辑思维能力大大提高。随着性、创造性、敏锐性、批判性、广度和思维深度的进一步发展,大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和分析不同的事物,掌握事物发展的一些规律,有创新的思想,敢于创新,想像力大大增强了。
随着知识的积累和视野的开阔,我们的想象力在重建想象力的基础上更加活跃和富有创造性。想象的结果可以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01 03:32
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为三种:
1.迷茫
刚进入大学的那会多半的人都会迷茫住,都是第一次上大学,短时间内不知道怎么规划自己的未来安排不知道自己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对于未来也只是一个模糊摸不到的印象,虽然都已成年但在这时却像个小孩子一样局促不安。平时也许会有大把的时间,闲下来的时间也许想做点什么,但就是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能干什么,时间一点点过去,心里也非常的着急,却也*为力,浑浑噩噩。
2.争强好胜
对于一些完美主义来说,就喜欢争个第一,参加个活动输了,没拿到理想成绩,就受不了,心里极度压抑,比赛本就是有输有赢,做人有时候不能过分要求自己,不然一个人会活的很累,你只要做到真的无愧于自己的努力即可,只要你是认真的去努力了去拼搏了,那就够了,即使你没有得到理想的成绩,但你经历了,这就是青春,这就是成长。
3.害怕孤独
上了大学就是讲究自己学习,生活上也是,大学主要讲的就是自主,毕竟大学生就是预备大人了,这里的预备大人讲的就是出社会的状态,你必须学会自己独处,自己生活,这是你未来自己很长一段时间的常态,大学生不像以前一样,三五个朋友一堆,每天笑嘻嘻的,可能转变的有点快所以有些同学一时没能接受,不要着急,慢慢适应,想清楚自己的定位,去改变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