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01:42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5 12:46
产生的社会原因:科举制度的开创,是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的产物。南北朝时期的土族制度,只是按照门第高低分配权力,不能满足数量众多的出身低微的地主的要求。同时封建经济有所发展,尤其是均田制实行后,中小地主势力增长,非常渴望进入统治阶层。隋唐时期,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为革新*、巩固统治、加强*集权,实行了科举制。农家子弟生活贫困,能读书应试者可谓凤毛麟角,能够参加科举考试的绝大多数是庶族地主。因此,科举制度实际上是一种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选官制度。
积极影响: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实施,削弱了地方豪强士族的势力,使封建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有利于消除地方和*在选官方面的*,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荐举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通过科举考试,向整个地主阶级开放仕途,有利于笼络人才,缓和矛盾,扩大统治阶级的基础。科举制度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的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推动了教育和科技文化的发展。
消极影响: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压抑了科技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其弊端的出现是*主义*集权极端强化的产物,并非考试制度本身。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5 12:46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圈古代选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