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的城市特点。求大神~~40分的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11:32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22:10

按照城市形成的历史进程,一般人都将其划分为早期城市、中世纪城市和现代城市。但是,对现今城市影响最明显的却是人类社会中生产和技术进步的因素,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特点。因此,作者在这里主张城市的阶段性,并且强调城市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的特点。美国社会学家阿兰·萨尔茨斯坦(Alan L Saltzstein,2003)根据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的历程,在总结了二十多位学者的观点后认为,迄今为止,城市发展可以分为步行城市、工业化城市、郊区化城市和多样化城市。其中,每个阶段都与人类技术进步、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特点紧密相关。
1.1.1 步行城市
所谓步行城市是指没有大规模利用现代交通工具以前,城市活动主要以步行为主。这时的城市住房和基本生活物资也主要是自给自足,房子是利用自然界提供的材料自己建造的,食品也主要靠自己生产和加工,只是利用人口较集中的地方交易剩余的谷物,购买必需物品、服务和少量的奢侈品,因而形成了所谓的城市。市民很少有剩余资源和潜在财富。因此,那时的城市大多是地区的商业和贸易中心,人口规模小,仅是今天意义上的小城镇。大多数人步行着去工作、购物、参观、游玩,并以此为核心形成了那时的城市社会。这种时代的城市不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都存在,并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现在我们也能从现存的古镇风情中粗略地体会到其中的生活情景。因此,那时的城市大多是偶然性的贸易城市。
中国的早期城市则分别是由“城”和“市”融合而成的。“城”,即*军事中心:筑城以卫君,建郭以守民,是以将城市称之为城郭。“市”,即贸易中心:聚天下之货,至天下之民,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1.1.2 工业化城市
随着人口规模的膨胀,农民为他们的产品寻求外部市场,交通系统将乡村与贸易中心连接起来,城市开始壮大,并通过基本的公共服务来满足居民的生活需 要。许多城市摆脱了原始商业模式,成为新产品的主要生产者和大规模商品的出口者,工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为满足劳动力需求,大量农村劳动力迁往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城市。图1—1显示了美国1790~1930年间五个大城市的人口增长情况。其中,芝加哥人口数量从1870年的不到30万增加到1910年的超过100万;纽约在1870年人口不到100万,1910年则达到470万。我国由于户籍制度等原因,在改革开放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城市人口增加都很慢,改革开放后城市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才表现出了工业化城市的特征。

这时的城市发展主要取决于技术的进步、工业的迅速发展、交通工具的改善以及人口大规模从农村迁往城市。
1.技术进步
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这一时代钢铁和电力工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工业扩张伴随着对更多资源和更多雇员的需求,城市在变成生产中心的同时也变成了商业中心。这时的大城市,生产成为其最重要的功能,人口越多、社会结构越复杂的工业城市,效率也越高。因此,这时的著名城市大多是工业城市,它们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格局。如英国的曼彻斯特、美国的底特律、中国的大庆和攀枝花等。我们称这些城市为资源型城市或老工业基地。
2.交通运输
城市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以及技术所提供的可能,使得城市中的人流、物流大多通过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来实现。这时的城市仿佛变成了一台快速运转的机器,成为与农村差别越来越大的生产和生活聚集地。很多城市因此而成为交通综合枢纽。
3.人口的流动与迁移
工业的兴起需要大量劳动力,尤其需要体力劳动者。与此同时,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村产生了大量剩余劳动力。两者同时发生,促进了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这两者的需求量和供给量越大,城市人口增长得越快。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又适逢制造业大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尽管有户籍制度等*因素,但人口向城市地区的流动依然反映了这时的城市特点。有关方面数据显示,2005年北京市人口*近1600万,其中户籍人口为1100万,流动人口达400万左右。当然,在一些发达国家,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还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国外劳动力的迁入。
1.1.3 郊区化城市
由于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开始分化,出现了许多非生产性的城市。又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城市变得非常拥挤,产生了许多大城市病,城市变得越来越不适宜人类居住。与此同时,交通工具极大地方便了人口的自由移动,一部分人口,尤其是富人,向大城市的郊区迁移,城市中心区开始衰落。虽然仅表现为城市内部空间格局的小小改变,但在很大程度上却改变了城市的生活方式,例如交通、住房、福利、娱乐、工作等方面,并使城市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因此这些城市又被称为后工业化城市(见图1—2略)。
1.1.4 多样化城市
由于城市郊区化带来的城市空心化和贫困人口在城市中心地带的大量聚集对城市发展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很多城市在试图寻求引导富人重新回到城市中心的办法。这时城市的郊区化和逆郊区化同时出现,城市中心地区、外围地区和郊区的地盘都在急剧扩大,形成了城乡~体化的大都市区。
1.城市空间变迁
随着经济分布空间格局上的转换,城市之间的盛衰也在进行着交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一些城市开始衰落
大工厂时代的城市在资源、环境等很多方面的竞争优势都不及新兴城市。因此,很多资源型的城市出现了衰落的迹象;与此同时,沿海城市和气候条件好的旅游城市得到了较快发展。在美国和欧洲表现为南方温暖地带的城市成长快于北方寒冷地带的城市;在中国表现为沿海城市快速发展而内陆的资源型城市发展遇阻。这些城市的衰落使城市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表现为空间更替。
(2)小城市开始兴起
由于大城市的负面因素(大城市病),人们更青睐环境条件好的小城市,尤其是大城市边缘的小城市,它们作为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变得较为重要。这些边缘城市虽然位于郊区却拥有与中心城市相似的商业设施,大公司和高科技产业的领导者也经常出现在这些地方。随着这些城市的成熟,它们也会和大城市竞争新的住宅区和生产场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卫星城。可以看出,卫星城是在城市郊区化后出现的城市形态,我国由于还没有进入郊区化阶段,人为构造的卫星城也就很容易落空。
2.城市的特点
这时的城市虽然特点很多,但最突出和最具普遍意义的是以下两点。
(1)城市的全球化
随着经济的日益国际化,*公司和国际性金融机构体现出额外的重要性。*公司已经渗透到世界的很多地方,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方式的国际化,更重要的是城市公共服务和运行的全球影响加剧。而在其中最得益的首推中心城市。这也是很多城市都想建设*商务区(CBD)、变成国际化大都市的原因之一。
(2)贫困的多样化
由于城市人口的多样化,贫困也表现出多样化,由原来单一的低素质贫困向多元化发展。在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本国的贫困人口与国际新移民贫困的共存;在发展中国家则表现为本地的贫困人口与新进入城市的“新移民”的共存。并且,贫困人口的主要集居地在中心城区、郊区以及外围地区都有分布,使城市贫困问题变得复杂起来。
1.1.5 我国现阶段城市的特征
从全国来看,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毫无疑问,城市也主要是工业化城市的特色。但由于这期间城市人口过快增长、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大城市的人口迁移表现出了郊区化城市中富人向郊区迁移的特征,对卫星城或新城建设提出了强烈的需求;经济的全球化也使得大城市的国际化进程加速,在很多方面表现出了全球化、贫困多样化等一些非工业化阶段的城市特点。这就使城市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此外,资源型城市也面临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客观要求转型和产业替换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又使城市发展的空间更替出现了新问题。因此可以说,我国现阶段的城市问题比任何国家任何时期都更加复杂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