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分析产生这次金融危机的社会根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8:37

我来回答

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9 15:35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一。 杠杆。目前,许多投资银行为了赚取暴利,采用20-30倍杠杆操作,假设一个银行A自身资产为30亿,30倍杠杆就是900亿。也就是说,这个银行A以 30亿资产为抵押去借900亿的资金用于投资,假如投资盈利5%,那么A就获得45亿的盈利,相对于A自身资产而言,这是150%的暴利。反过来,假如投 资亏损5%,那么银行A赔光了自己的全部资产还欠15亿。

二。 CDS合同。由于杠杆操作高风险,所以按照正常的规定,银行不运行进行这样的冒险操作。所以就有人想出一个办法,把杠杆投资拿去做“保险”。这种保险就叫 CDS。比如,银行A为了逃避杠杆风险就找到了机构B。机构B可能是另一家银行,也可能是保险公司,诸如此类。A对B说,你帮我的贷款做违约保险怎么样, 我每年付你保险费5千万,连续10年,总共5亿,假如我的投资没有违约,那么这笔保险费你就白拿了,假如违约,你要为我赔偿。A想,如果不违约,我可以赚 45亿,这里面拿出5亿用来做保险,我还能净赚40亿。如果有违约,反正有保险来赔。所以对A而言这是一笔只赚不赔的生意。B是一个精明的人,没有立即答 应A的邀请,而是回去做了一个统计分析,发现违约的情况不到1%。如果做一百家的生意,总计可以拿到500亿的保险金,如果其中一家违约,赔偿额最多不过 50亿,即使两家违约,还能赚400亿。A,B双方都认为这笔买卖对自己有利,因此立即拍板成交,皆大欢喜。

三。 CDS市场。B做了这笔保险生意之后,C在旁边眼红了。C就跑到B那边说,你把这100个CDS卖给我怎么样,每个合同给你2亿,总共200亿。B想,我 的400亿要10年才能拿到,现在一转手就有200亿,而且没有风险,何乐而不为,因此B和C马上就成交了。这样一来,CDS就像股票一样流到了金融市场 之上,可以交易和买卖。实际上C拿到这批CDS之后,并不想等上10年再收取200亿,而是把它挂牌出售,标价220亿;D看到这个产品,算了一 下,400亿减去220亿,还有180亿可赚,这是“原始股”,不算贵,立即买了下来。一转手,C赚了20 亿。从此以后,这些CDS就在市场上反复的抄,现在CDS的市场总值已经抄到了62万亿美元。

四。 次贷。上面 A,B,C,D,E,F....都在赚大钱,那么这些钱到底从那里冒出来的呢?从根本上说,这些钱来自A以及同A相仿的投资人的盈利。而他们的盈利大半来 自美国的次级贷款。人们说次贷危机是由于把钱借给了穷人。笔者对这个说法不以为然。笔者以为,次贷主要是给了普通的美国房产投资人。这些人的经济实力本来 只够买自己的一套住房,但是看到房价快速上涨,动起了房产投机的主意。他们把自己的房子抵押出去,贷款买投资房。这类贷款利息要在8%-9%以上,凭他们 自己的收入很难对付,不过他们可以继续把房子抵押给银行,借钱付利息,空手套白狼。此时A很高兴,他的投资在为他赚钱;B也很高兴,市场违约率很低,保险 生意可以继续做;后面的C,D,E,F等等都跟着赚钱。

五。 次贷危机。房价涨到一定的程度就涨不上去了,后面没人接盘。此时房产投机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房子卖不出去,高额利息要不停的付,终于到了走头无路的一 天,把房子甩给了银行。此时违约就发生了。此时A感到一丝遗憾,大钱赚不着了,不过也亏不到那里,反正有B做保险。B也不担心,反正保险已经卖给了C。那 么现在这份CDS保险在那里呢,在G手里。G刚从F手里花了300亿买下了 100个CDS,还没来得及转手,突然接到消息,这批CDS被降级,其中有20个违约,大大超出原先估计的1%到2%的违约率。每个违约要支付50亿的保 险金,总共支出达1000亿。加上300亿CDS收购费,G的亏损总计达1300亿。虽然G是全美排行前10名的大机构,也经不起如此巨大的亏损。因此G 濒临倒闭。

六。 金融危机。如果G倒闭,那么A花费5亿美元买的保险就泡了汤,更糟糕的是,由于A采用了杠杆原理投资,根据前面的分析,A 赔光全部资产也不够还债。因此A立即面临破产的危险。除了A之外,还有A2,A3,...,A20,统统要准备倒闭。因此G,A,A2,...,A20一 起来到美国财政*面前,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游说,G万万不能倒闭,它一倒闭大家都完了。财政*心一软,就把G给国有化了,此后A,...,A20的保 险金总计1000亿美元全部由美国纳税人支付。

七。 美元危机。上面讲到的100个CDS的市场价是300亿。而CDS市场总值是62万亿,假设其中有10%的违约,那么就有6万亿的违约CDS。这个数字是 300亿的200倍。如果说美国*收购价值300亿的CDS之后要赔出1000 亿。那么对于剩下的那些违约CDS,美国*就要赔出20万亿。如果不赔,就要看着A20,A21,A22等等一个接一个倒闭。无论采取什么措施,美元大 贬值已经不可避免。
从表象上看,有相当多的因素促使了这场次贷危机的爆发。

1.宽松的信贷条件和日益膨胀的住房泡沫

格林斯潘曾被誉为“世上最伟大央行行长”,他在担任美联储*期间创造了辉煌的纪录,美国经济在他的带领下出现了长达十年的持续增长。在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科技股泡沫破灭以及“9-11”恐怖袭击事件等一系列重大危机时,格林斯潘的宽松货币*使美国经济得以很快摆脱困境,但是,在他退休两年后,经济界却发出这样的疑问:格林斯潘实际上是次贷危机的罪魁祸首?

住房贷款本应当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按揭贷款的提供者要求借款者既要有充足的收入又要有一大笔存款来支付首付。可是,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获取住房贷款变得极其容易。为了应对2000年前后的网络泡沫破灭,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布什在格林斯潘支持下推行令富人受益的减税*,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美联储连续13次下调利率,联邦基金利率由6.5%降至1%的历史最低水平,并且在1%的水平上停留了一年之久。过低的利率引发了宽松信贷,也直接刺激了民众的贷款投资热潮,越来越多的生活状况不稳定的民众通过银行贷款加入到购房者的行列中,“在经济形势一片大好,房屋价格节节攀高的环境下,即便是无力偿贷卖掉房屋,自己也不会吃亏。”正是市场对美国房市前景普遍预期过高,极大的刺激了美国房市,房价在1996年至2006年飞涨了大约85%,为次贷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种子。格林斯潘在2007年12月12日出版的《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首度承认他任职期间施行的低利率*可能助长了美国房地产泡沫。

2.华尔街对金融衍生品的滥用

美国的金融衍生品在近几年发展很快,其复杂程度也日益加剧,以至于连投资大师巴菲特都弄不明白。在巴菲特看来,衍生工具是金融界大规模毁灭性武器。
正常意义上来说,提供按揭贷款的银行通常都把按揭贷款当作一种优良资产持有到期并赚取相应月利润以及银行资金成本之间的利差,这样做在获取相应利润的同时,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是这种金融产品一开始并不适合华尔街的运作,因此在将按揭贷款证券化并产生第一只CDO(担保债务权证)之前,这类产品并没有获得华尔街的青睐,CDO的出现使得资产证券化产品风险划分更细致,投资受益率也更高,同时也极大地激起了华尔街的热情。打着金融创新的口号,华尔街大举涉足次贷领域,并迅速推高其规模。2004年,全球CDO发行量为1570亿美元,到了2006年,这一规模达到5520亿美元。

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华尔街投行将原始的金融产品分割、打包、组合开发出多种金融产品,根据风险等级的不同,出售给不同风险偏好的金融机构或个人,在这个过程中,最初的金融产品被放大为高出自身价值几倍或十几倍的金融衍生品,极大地拉长了交易链条。从本质上看,这类金融衍生品并没有降低投资的风险,它仅仅是将风险进行转移,而且随着金融衍生品的不断开发,风险在无限分散的同时,也变得越来越隐蔽,越来越难以察觉。以至到后来,买家看到的这类金融产品,除了投行提供的数字以外,根本无法判断资产的质量。

因为CDO等金融衍生品蕴含的巨大利润,美国几乎所有金融机构都参与其中,商业银行、保险机构等等,都大量持有CDO等债券,无论美国本土还是海外,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了对这种金融产品近乎疯狂的追求。美国房地产的泡沫,也通过这类金融衍生品将风险扩散到了全球范围,这也正是次贷危机为什么能够波及到全球范围的原因。

金融衍生品是一把双刃剑,它的确拥有活跃交易,分散风险的功能,但如果不加监管控制的滥用,它凭借杠杆效应掀起金融波澜的能力便会显现。一旦危机爆发,金融衍生品的这种杠杆效应以及风险的分散性,必将极大地扩张危机的广度和深度。在过去的十年当中,华尔街投行在金融衍生品上“玩”得过火了。

3.华尔街激进的财务*和侥幸心理

流动性过剩致使资本不断涌入美国住房市场,为了谋求更多的经济利益,也为了不致让这些日益膨胀的资本影响次贷市场发展,华尔街以疯狂放贷作为解决方案,花样繁多的月利率、甚至零首付的出现,极大刺激了次级按揭贷款市场。在这样的背景下,按揭贷款的流程变得日益简单,有的按揭依据完全凭借借款者自己填报的虚假收入作为依托,甚至有的按揭贷款额竟然大于实际总房价。至此,借贷标准变得名存实亡,2006年的美国房屋按揭贷款甚至平均只有6%的首付款比率。当房市萧条,次级贷款者无资金偿还债务的时候,危机便以极快的速度蔓延开来。

华尔街在财务上过于激进,这也直接导致了困境的生成。在无限放大的利益面前,华尔街日益变得疯狂。在对CDO的追逐中,华尔街日益提高资产权益比率,与此相对应的是,各家投行的杠杆率也逐渐变得越来越大。2003年底,美林的资产是其所有者权益的17.9倍,而到了2007年中期,美林的资产达到了其所有者权益的27.8倍。受危机影响最深的雷曼兄弟,同期杠杆率甚至高达31.7倍。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也令公司领导者丧失了理智,雷曼兄弟便是华尔街的一个缩影。就在2007年贝尔斯登、美林纷纷为减值做准备的时候,雷曼兄弟首席执行官福尔德尔仍然坚定地说:“我们的目标股价是200美元。”当2007年夏天次贷危机发生之后,福尔德仍然固执地认为抄底的时机已到,大量购进与次贷相关的金融产品,这直接加速了雷曼最终的破产。

不可否认,华尔街不可能觉察不到近几年如日中天的次贷市场上的风险,但是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致使华尔街普遍蔓延着一种侥幸心理,这也是导致华尔街众多金融巨头折戟沉沙的原因之一。直到2008年6月,福尔德尔仍然对外宣称雷曼兄弟资本和流动性状况处于前所未有的强劲水平。

4.监管机构的失职与*的失误

次贷危机产生的深层制度原因就在于对金融监管存在缺陷,美国金融监管机构对次贷及各类衍生产品的发行规模和数量没有控制,监管力度的松懈以及对市场潜在金融风险的忽视,都是监管不力的表现。放松监管一向是格林斯牌所推崇的管理之道,也正是他担任美联储*的这段时间里,美国央行降低了抵押贷款的标准,导致相当一部分信用或生存状况不佳的贷款人以低廉的成本通过贷款购买房屋;美国监管机构对市场评级机构监管不严,也导致了评级机构在对次贷相关产品评级时的主观性,在大范围调低次贷相关产品的评级时,极大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加深了投资者的恐慌情绪,最终导致全球范围内的恐慌。

自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监管机构放宽对银行和证券公司的监管之后,银行和证券公司可以合法地把很多亏损的投资科目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以达到迷惑投资者的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监管机构本应当从现实出发制定新的更加详尽的规定,以打击这种有害金融市场的行为。但是遗憾的是,监管机构的失职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这类对市场有害的行为,并为最终危机的爆发酿下了恶果。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9 15:36

  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与启示

  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美林“委身”美银、AIG告急等一系列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世界各国都为美国金融危机而震惊。华尔街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滥用”和对次贷危机的估计不足终酿苦果。

  事实上,早在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的破产就暴露了次级抵押债券的风险;从2007年8月开始,美联储作出反应,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以增加市场信心,美国股市也得以在高位维持,形势看来似乎不是很坏。然而,2008年8月,美国房贷两大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股价暴跌,持有“两房”债券的金融机构大面积亏损。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接管“两房”,以表明*应对危机的决心。但接踵而来的是:总资产高达1.5万亿美元的世界两大顶级投行雷曼兄弟和美林相继爆出问题,前者*申请破产保护,后者被美国银行收购;总资产高达1万亿美元的全球最大保险商美国国际集团(AIG)也难以为继;美国*在选择接管AIG以稳定市场的同时却对其他金融机构“爱莫能助”。

  如果说上述种种现象只是矛盾的集中爆发,那么问题的根源则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美国*不当的房地产金融*为危机埋下了伏笔。居者有其屋曾是美国梦的一部分。在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美国内需萎靡不振,罗斯福新政的决策之一就是设立房利美,为国民提供住房融资,帮助民众购买房屋,刺激内需。1970年,美国又设立了房地美,规模与房利美相当。“两房”虽是私人持股的企业,但却享有*隐性担保的特权,因而其发行的债券与美国国债有同样的评级。从上世纪末期开始,在货币*宽松、资产证券化和金融衍生产品创新速度加快的情况下,“两房”的隐性担保规模迅速膨胀,其直接持有和担保的按揭贷款和以按揭贷款作抵押的证券由1990年的7400亿美元爆炸式地增长到2007年底的4.9万亿美元。在迅速发展业务的过程中,“两房”忽视了资产质量,这就成为次贷危机爆发的“温床”。

  第二、金融衍生品的“滥用”,拉长了金融交易链条,助长了投机。“两房”通过购买商业银行和房贷公司流动性差的贷款,通过资产证券化将其转换成债券在市场上发售,吸引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购买,而投资银行利用“精湛”的金融工程技术,再将其进行分割、打包、组合并出售。在这个过程中,最初一元钱的贷款可以被放大为几元、甚至十几元的金融衍生产品,从而加长了金融交易的链条,最终以至于没有人再去关心这些金融产品真正的基础价值,这就进一步助长了短期投机行为的发生。但投机只是表象,贪婪才是本质。以雷曼兄弟为例,它的研究能力与金融创新能力堪称世界一流,没有人比他们更懂风险的含义,然而自身却最终难逃轰然崩塌的厄运,其原因就在于雷曼兄弟管理层和员工持有公司大约1/3的股票,并且只知道疯狂地去投机赚钱,而较少地考虑其他股东的利益。

  第三、美国货币*推波助澜。为了应对2000年前后的网络泡沫破灭,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美联储连续13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该利率从6.5%降至1%的历史最低水平,而且在1%的水平停留了一年之久。低利率促使美国民众将储蓄拿去投资资产、银行过多发放贷款,这直接促成了美国房地产泡沫的持续膨胀。而且美联储的货币*还“诱使”市场形成一种预期:只要市场低迷,*一定会救市,因而整个华尔街弥漫着投机气息。然而,当货币*连续收紧时,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低信用阶层的违约率首先上升,由此引发的违约狂潮开始席卷一切赚钱心切、雄心勃勃的金融机构。

  所幸的是,由于我国参与全球化的步伐较为谨慎,因此较大程度地避免了美国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但不幸的是,我国也同样也存在若干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病因”,这值得我们去深刻反思。

  首先,虽然我国国有大型金融机构的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但鉴于我国特殊国情,我们也许无法解决*对大型金融机构的隐性担保问题,但一定要继续加强国有金融机构运作的透明化程度,切实防止金融机构的过激行为,如过度放宽信贷标准和涉水国际投机活动等。

  第二,金融衍生产品是把双刃剑,它能够发挥活跃交易、转移风险的功能,也能凭借杠杆效应掀起金融波澜。因此,金融衍生品一定要在监管能力的范围之内适时推出,切莫使其沦为投机客兴风作浪的工具。

  第三,货币*要兼顾资产价格波动。在宏观*过程中,央行往往为了稳定预期而表示坚决执行某项*,如反通胀等,但是货币*的“偏执”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股市和房市价格的剧烈波动。上世纪末的日本经济危机、亚洲金融危机以及当下的美国金融危机,都是资产价格泡沫急剧破裂惹的祸。因此,货币*应兼顾资产价格波动,*更要多管齐下消除不稳定产生的制度根源。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9 15:36

你就在网上找吧 很多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9 15:37

分太少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9 15:35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一。 杠杆。目前,许多投资银行为了赚取暴利,采用20-30倍杠杆操作,假设一个银行A自身资产为30亿,30倍杠杆就是900亿。也就是说,这个银行A以 30亿资产为抵押去借900亿的资金用于投资,假如投资盈利5%,那么A就获得45亿的盈利,相对于A自身资产而言,这是150%的暴利。反过来,假如投 资亏损5%,那么银行A赔光了自己的全部资产还欠15亿。

二。 CDS合同。由于杠杆操作高风险,所以按照正常的规定,银行不运行进行这样的冒险操作。所以就有人想出一个办法,把杠杆投资拿去做“保险”。这种保险就叫 CDS。比如,银行A为了逃避杠杆风险就找到了机构B。机构B可能是另一家银行,也可能是保险公司,诸如此类。A对B说,你帮我的贷款做违约保险怎么样, 我每年付你保险费5千万,连续10年,总共5亿,假如我的投资没有违约,那么这笔保险费你就白拿了,假如违约,你要为我赔偿。A想,如果不违约,我可以赚 45亿,这里面拿出5亿用来做保险,我还能净赚40亿。如果有违约,反正有保险来赔。所以对A而言这是一笔只赚不赔的生意。B是一个精明的人,没有立即答 应A的邀请,而是回去做了一个统计分析,发现违约的情况不到1%。如果做一百家的生意,总计可以拿到500亿的保险金,如果其中一家违约,赔偿额最多不过 50亿,即使两家违约,还能赚400亿。A,B双方都认为这笔买卖对自己有利,因此立即拍板成交,皆大欢喜。

三。 CDS市场。B做了这笔保险生意之后,C在旁边眼红了。C就跑到B那边说,你把这100个CDS卖给我怎么样,每个合同给你2亿,总共200亿。B想,我 的400亿要10年才能拿到,现在一转手就有200亿,而且没有风险,何乐而不为,因此B和C马上就成交了。这样一来,CDS就像股票一样流到了金融市场 之上,可以交易和买卖。实际上C拿到这批CDS之后,并不想等上10年再收取200亿,而是把它挂牌出售,标价220亿;D看到这个产品,算了一 下,400亿减去220亿,还有180亿可赚,这是“原始股”,不算贵,立即买了下来。一转手,C赚了20 亿。从此以后,这些CDS就在市场上反复的抄,现在CDS的市场总值已经抄到了62万亿美元。

四。 次贷。上面 A,B,C,D,E,F....都在赚大钱,那么这些钱到底从那里冒出来的呢?从根本上说,这些钱来自A以及同A相仿的投资人的盈利。而他们的盈利大半来 自美国的次级贷款。人们说次贷危机是由于把钱借给了穷人。笔者对这个说法不以为然。笔者以为,次贷主要是给了普通的美国房产投资人。这些人的经济实力本来 只够买自己的一套住房,但是看到房价快速上涨,动起了房产投机的主意。他们把自己的房子抵押出去,贷款买投资房。这类贷款利息要在8%-9%以上,凭他们 自己的收入很难对付,不过他们可以继续把房子抵押给银行,借钱付利息,空手套白狼。此时A很高兴,他的投资在为他赚钱;B也很高兴,市场违约率很低,保险 生意可以继续做;后面的C,D,E,F等等都跟着赚钱。

五。 次贷危机。房价涨到一定的程度就涨不上去了,后面没人接盘。此时房产投机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房子卖不出去,高额利息要不停的付,终于到了走头无路的一 天,把房子甩给了银行。此时违约就发生了。此时A感到一丝遗憾,大钱赚不着了,不过也亏不到那里,反正有B做保险。B也不担心,反正保险已经卖给了C。那 么现在这份CDS保险在那里呢,在G手里。G刚从F手里花了300亿买下了 100个CDS,还没来得及转手,突然接到消息,这批CDS被降级,其中有20个违约,大大超出原先估计的1%到2%的违约率。每个违约要支付50亿的保 险金,总共支出达1000亿。加上300亿CDS收购费,G的亏损总计达1300亿。虽然G是全美排行前10名的大机构,也经不起如此巨大的亏损。因此G 濒临倒闭。

六。 金融危机。如果G倒闭,那么A花费5亿美元买的保险就泡了汤,更糟糕的是,由于A采用了杠杆原理投资,根据前面的分析,A 赔光全部资产也不够还债。因此A立即面临破产的危险。除了A之外,还有A2,A3,...,A20,统统要准备倒闭。因此G,A,A2,...,A20一 起来到美国财政*面前,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游说,G万万不能倒闭,它一倒闭大家都完了。财政*心一软,就把G给国有化了,此后A,...,A20的保 险金总计1000亿美元全部由美国纳税人支付。

七。 美元危机。上面讲到的100个CDS的市场价是300亿。而CDS市场总值是62万亿,假设其中有10%的违约,那么就有6万亿的违约CDS。这个数字是 300亿的200倍。如果说美国*收购价值300亿的CDS之后要赔出1000 亿。那么对于剩下的那些违约CDS,美国*就要赔出20万亿。如果不赔,就要看着A20,A21,A22等等一个接一个倒闭。无论采取什么措施,美元大 贬值已经不可避免。
从表象上看,有相当多的因素促使了这场次贷危机的爆发。

1.宽松的信贷条件和日益膨胀的住房泡沫

格林斯潘曾被誉为“世上最伟大央行行长”,他在担任美联储*期间创造了辉煌的纪录,美国经济在他的带领下出现了长达十年的持续增长。在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科技股泡沫破灭以及“9-11”恐怖袭击事件等一系列重大危机时,格林斯潘的宽松货币*使美国经济得以很快摆脱困境,但是,在他退休两年后,经济界却发出这样的疑问:格林斯潘实际上是次贷危机的罪魁祸首?

住房贷款本应当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按揭贷款的提供者要求借款者既要有充足的收入又要有一大笔存款来支付首付。可是,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获取住房贷款变得极其容易。为了应对2000年前后的网络泡沫破灭,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布什在格林斯潘支持下推行令富人受益的减税*,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美联储连续13次下调利率,联邦基金利率由6.5%降至1%的历史最低水平,并且在1%的水平上停留了一年之久。过低的利率引发了宽松信贷,也直接刺激了民众的贷款投资热潮,越来越多的生活状况不稳定的民众通过银行贷款加入到购房者的行列中,“在经济形势一片大好,房屋价格节节攀高的环境下,即便是无力偿贷卖掉房屋,自己也不会吃亏。”正是市场对美国房市前景普遍预期过高,极大的刺激了美国房市,房价在1996年至2006年飞涨了大约85%,为次贷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种子。格林斯潘在2007年12月12日出版的《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首度承认他任职期间施行的低利率*可能助长了美国房地产泡沫。

2.华尔街对金融衍生品的滥用

美国的金融衍生品在近几年发展很快,其复杂程度也日益加剧,以至于连投资大师巴菲特都弄不明白。在巴菲特看来,衍生工具是金融界大规模毁灭性武器。
正常意义上来说,提供按揭贷款的银行通常都把按揭贷款当作一种优良资产持有到期并赚取相应月利润以及银行资金成本之间的利差,这样做在获取相应利润的同时,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是这种金融产品一开始并不适合华尔街的运作,因此在将按揭贷款证券化并产生第一只CDO(担保债务权证)之前,这类产品并没有获得华尔街的青睐,CDO的出现使得资产证券化产品风险划分更细致,投资受益率也更高,同时也极大地激起了华尔街的热情。打着金融创新的口号,华尔街大举涉足次贷领域,并迅速推高其规模。2004年,全球CDO发行量为1570亿美元,到了2006年,这一规模达到5520亿美元。

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华尔街投行将原始的金融产品分割、打包、组合开发出多种金融产品,根据风险等级的不同,出售给不同风险偏好的金融机构或个人,在这个过程中,最初的金融产品被放大为高出自身价值几倍或十几倍的金融衍生品,极大地拉长了交易链条。从本质上看,这类金融衍生品并没有降低投资的风险,它仅仅是将风险进行转移,而且随着金融衍生品的不断开发,风险在无限分散的同时,也变得越来越隐蔽,越来越难以察觉。以至到后来,买家看到的这类金融产品,除了投行提供的数字以外,根本无法判断资产的质量。

因为CDO等金融衍生品蕴含的巨大利润,美国几乎所有金融机构都参与其中,商业银行、保险机构等等,都大量持有CDO等债券,无论美国本土还是海外,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了对这种金融产品近乎疯狂的追求。美国房地产的泡沫,也通过这类金融衍生品将风险扩散到了全球范围,这也正是次贷危机为什么能够波及到全球范围的原因。

金融衍生品是一把双刃剑,它的确拥有活跃交易,分散风险的功能,但如果不加监管控制的滥用,它凭借杠杆效应掀起金融波澜的能力便会显现。一旦危机爆发,金融衍生品的这种杠杆效应以及风险的分散性,必将极大地扩张危机的广度和深度。在过去的十年当中,华尔街投行在金融衍生品上“玩”得过火了。

3.华尔街激进的财务*和侥幸心理

流动性过剩致使资本不断涌入美国住房市场,为了谋求更多的经济利益,也为了不致让这些日益膨胀的资本影响次贷市场发展,华尔街以疯狂放贷作为解决方案,花样繁多的月利率、甚至零首付的出现,极大刺激了次级按揭贷款市场。在这样的背景下,按揭贷款的流程变得日益简单,有的按揭依据完全凭借借款者自己填报的虚假收入作为依托,甚至有的按揭贷款额竟然大于实际总房价。至此,借贷标准变得名存实亡,2006年的美国房屋按揭贷款甚至平均只有6%的首付款比率。当房市萧条,次级贷款者无资金偿还债务的时候,危机便以极快的速度蔓延开来。

华尔街在财务上过于激进,这也直接导致了困境的生成。在无限放大的利益面前,华尔街日益变得疯狂。在对CDO的追逐中,华尔街日益提高资产权益比率,与此相对应的是,各家投行的杠杆率也逐渐变得越来越大。2003年底,美林的资产是其所有者权益的17.9倍,而到了2007年中期,美林的资产达到了其所有者权益的27.8倍。受危机影响最深的雷曼兄弟,同期杠杆率甚至高达31.7倍。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也令公司领导者丧失了理智,雷曼兄弟便是华尔街的一个缩影。就在2007年贝尔斯登、美林纷纷为减值做准备的时候,雷曼兄弟首席执行官福尔德尔仍然坚定地说:“我们的目标股价是200美元。”当2007年夏天次贷危机发生之后,福尔德仍然固执地认为抄底的时机已到,大量购进与次贷相关的金融产品,这直接加速了雷曼最终的破产。

不可否认,华尔街不可能觉察不到近几年如日中天的次贷市场上的风险,但是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致使华尔街普遍蔓延着一种侥幸心理,这也是导致华尔街众多金融巨头折戟沉沙的原因之一。直到2008年6月,福尔德尔仍然对外宣称雷曼兄弟资本和流动性状况处于前所未有的强劲水平。

4.监管机构的失职与*的失误

次贷危机产生的深层制度原因就在于对金融监管存在缺陷,美国金融监管机构对次贷及各类衍生产品的发行规模和数量没有控制,监管力度的松懈以及对市场潜在金融风险的忽视,都是监管不力的表现。放松监管一向是格林斯牌所推崇的管理之道,也正是他担任美联储*的这段时间里,美国央行降低了抵押贷款的标准,导致相当一部分信用或生存状况不佳的贷款人以低廉的成本通过贷款购买房屋;美国监管机构对市场评级机构监管不严,也导致了评级机构在对次贷相关产品评级时的主观性,在大范围调低次贷相关产品的评级时,极大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加深了投资者的恐慌情绪,最终导致全球范围内的恐慌。

自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监管机构放宽对银行和证券公司的监管之后,银行和证券公司可以合法地把很多亏损的投资科目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以达到迷惑投资者的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监管机构本应当从现实出发制定新的更加详尽的规定,以打击这种有害金融市场的行为。但是遗憾的是,监管机构的失职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这类对市场有害的行为,并为最终危机的爆发酿下了恶果。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9 15:36

  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与启示

  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美林“委身”美银、AIG告急等一系列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世界各国都为美国金融危机而震惊。华尔街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滥用”和对次贷危机的估计不足终酿苦果。

  事实上,早在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的破产就暴露了次级抵押债券的风险;从2007年8月开始,美联储作出反应,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以增加市场信心,美国股市也得以在高位维持,形势看来似乎不是很坏。然而,2008年8月,美国房贷两大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股价暴跌,持有“两房”债券的金融机构大面积亏损。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接管“两房”,以表明*应对危机的决心。但接踵而来的是:总资产高达1.5万亿美元的世界两大顶级投行雷曼兄弟和美林相继爆出问题,前者*申请破产保护,后者被美国银行收购;总资产高达1万亿美元的全球最大保险商美国国际集团(AIG)也难以为继;美国*在选择接管AIG以稳定市场的同时却对其他金融机构“爱莫能助”。

  如果说上述种种现象只是矛盾的集中爆发,那么问题的根源则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美国*不当的房地产金融*为危机埋下了伏笔。居者有其屋曾是美国梦的一部分。在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美国内需萎靡不振,罗斯福新政的决策之一就是设立房利美,为国民提供住房融资,帮助民众购买房屋,刺激内需。1970年,美国又设立了房地美,规模与房利美相当。“两房”虽是私人持股的企业,但却享有*隐性担保的特权,因而其发行的债券与美国国债有同样的评级。从上世纪末期开始,在货币*宽松、资产证券化和金融衍生产品创新速度加快的情况下,“两房”的隐性担保规模迅速膨胀,其直接持有和担保的按揭贷款和以按揭贷款作抵押的证券由1990年的7400亿美元爆炸式地增长到2007年底的4.9万亿美元。在迅速发展业务的过程中,“两房”忽视了资产质量,这就成为次贷危机爆发的“温床”。

  第二、金融衍生品的“滥用”,拉长了金融交易链条,助长了投机。“两房”通过购买商业银行和房贷公司流动性差的贷款,通过资产证券化将其转换成债券在市场上发售,吸引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购买,而投资银行利用“精湛”的金融工程技术,再将其进行分割、打包、组合并出售。在这个过程中,最初一元钱的贷款可以被放大为几元、甚至十几元的金融衍生产品,从而加长了金融交易的链条,最终以至于没有人再去关心这些金融产品真正的基础价值,这就进一步助长了短期投机行为的发生。但投机只是表象,贪婪才是本质。以雷曼兄弟为例,它的研究能力与金融创新能力堪称世界一流,没有人比他们更懂风险的含义,然而自身却最终难逃轰然崩塌的厄运,其原因就在于雷曼兄弟管理层和员工持有公司大约1/3的股票,并且只知道疯狂地去投机赚钱,而较少地考虑其他股东的利益。

  第三、美国货币*推波助澜。为了应对2000年前后的网络泡沫破灭,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美联储连续13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该利率从6.5%降至1%的历史最低水平,而且在1%的水平停留了一年之久。低利率促使美国民众将储蓄拿去投资资产、银行过多发放贷款,这直接促成了美国房地产泡沫的持续膨胀。而且美联储的货币*还“诱使”市场形成一种预期:只要市场低迷,*一定会救市,因而整个华尔街弥漫着投机气息。然而,当货币*连续收紧时,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低信用阶层的违约率首先上升,由此引发的违约狂潮开始席卷一切赚钱心切、雄心勃勃的金融机构。

  所幸的是,由于我国参与全球化的步伐较为谨慎,因此较大程度地避免了美国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但不幸的是,我国也同样也存在若干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病因”,这值得我们去深刻反思。

  首先,虽然我国国有大型金融机构的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但鉴于我国特殊国情,我们也许无法解决*对大型金融机构的隐性担保问题,但一定要继续加强国有金融机构运作的透明化程度,切实防止金融机构的过激行为,如过度放宽信贷标准和涉水国际投机活动等。

  第二,金融衍生产品是把双刃剑,它能够发挥活跃交易、转移风险的功能,也能凭借杠杆效应掀起金融波澜。因此,金融衍生品一定要在监管能力的范围之内适时推出,切莫使其沦为投机客兴风作浪的工具。

  第三,货币*要兼顾资产价格波动。在宏观*过程中,央行往往为了稳定预期而表示坚决执行某项*,如反通胀等,但是货币*的“偏执”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股市和房市价格的剧烈波动。上世纪末的日本经济危机、亚洲金融危机以及当下的美国金融危机,都是资产价格泡沫急剧破裂惹的祸。因此,货币*应兼顾资产价格波动,*更要多管齐下消除不稳定产生的制度根源。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9 15:36

你就在网上找吧 很多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9 15:37

分太少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