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2:51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7 11:12
1、郑板桥画扇扶困
清朝集诗书画于一身的郑板桥,在潍县当县令时,秋季的一天,他微服赶集,见一卖扇的老太太守着一堆无人买的扇子发呆。
郑板桥赶上前去拿起一把扇子看,只见扇面素白如雪,无字无画,眼下又错过了用扇子的季节,自然也就没有人来买了。
郑板桥在询问的过程中得知老太太家生活十分贫困,决定拉她一把。于是他向一家商店借来文房四宝,挥笔泼墨。
只见冉冉青竹、吐香幽兰、傲霜秋菊、斗雪腊梅跃然纸上。然后配诗落款。周围的看客知是郑板桥的真迹,争相购买,一堆扇子不一会工夫便销售一空。使老太太满载而归。
2、苏东坡画扇救人
传说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曾画扇救人一难。当时有一个制扇者,因还不清两万枚大钱的债,被人控告。素来爱扇的苏东坡十分同情制扇人。叫他取来二十把扇子,在上面画了几幅画。然后叫那人去卖。一出门,那二十把扇子被人们高价抢购一空。从而使制扇人还清了债务。
3、扇画上画象施彩
东汉时期,有一些文人开始在素白的扇面上书写文字,或者是绘画花鸟人物。东汉名赋家张衡曾做《扇赋》:
寤兹竹以成扇,乃画象而造仪。
惟规上而矩下,播采烂以杂施。
从《扇赋》中可以看出,东汉人已经开始在扇画上画象施彩,注意扇的装饰美化了。
4、王羲之“题扇桥”
《晋书·王羲之传》有一则王羲之为老妇题扇的佳话。当时有位老妇持六角竹扇求卖,王羲之为她在扇面上各书写了五个字,使她售出时便由十二文涨至“百文”。
如今,浙江绍兴蕺山南边有“题扇桥”,相传便是王羲之当年题扇的地方。他的儿子王献之也经常在扇面上书写题词。宋虞龢《论书表》中称当时整理他们的墨宝中有“书扇二秩二卷”。
时至今日,桥上还竖有一块一人多高的“晋王右军题扇桥”大石碑!
5、周舫《簪花仕女图》
唐宋时期,在幅不盈尺的扇面中,入画题材非常丰富,有人物故事、山水楼阁、花卉翎毛、仕女婴孩及风俗等画科。
唐代周舫的《簪花仕女图》中的侍女手持的长柄团扇上,便画有花鸟画,其中透射出中晚唐时期花鸟画特点之一——“折枝花”的构图形式,这是我国花鸟画特有的民族形式,在扇面书画中出现,不仅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活,而且还折射了传统文化的其他层面。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7 11:13
一、杨修误点成蝇的故事
在扇子上作画始于三国时期。唐人张彦元《历代名画记》载,主簿杨修为曹操画扇,不小心掉了一个墨点,他就顺势画成了一只苍蝇,栩栩如生。魏晋时期在扇子上题诗作画开始流行,并且在以后诸多朝代盛行不衰。
二、王羲之帮老妇卖扇的故事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是在扇子上题字的见于记载的第一人。《晋书·王羲之传》记载了这样一则古人题字助人卖扇的故事:王羲之来到绍兴,见一老妇拿着十多把六角竹扇在市场上卖。 王羲之心生怜悯,问道:“一把扇子多少钱?”老妇回答道:“二十文。”王羲之取出笔来,在每把扇子上题写了五个字,并告诉老妇说:“你卖时就说是王右军所 书,可以卖一百文。”将信将疑的老妇将带有题字的扇子拿到集市上,众人争相抢购。今浙江绍兴蕺山南边有座题扇桥,相传便是王羲之题扇之处。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7 11:10
1、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是在扇子上题字的见于记载的第一人。《晋书"王羲之传》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王羲之来到绍兴,见一老妇拿着十多把六角竹扇在市场上卖。王羲之心生怜悯,问道:「一把扇子多少钱?」老妇回答道:「二十文。」王羲之取出笔来,在每把扇子上题写了五个字,并告诉老妇说:「你卖时就说是王右军所书,可以卖一百文。」将信将疑的老妇将带有题字的扇子拿到集市上,众人争相抢购。今浙江绍兴蕺山南边有座「题扇桥」,相传便是王羲之题扇之处。
2、北宋著名文人苏东坡就擅长画扇。传说他为钱塘太守时,有一人起诉卖扇子的店欠他二万钱。苏东坡将店老板抓来,店老板说是因为天气持久干旱,而且天冷,所以卖不出扇子。苏东坡就让店家拿来二十把白纸面扇子,然后随意在上面画上草木、怪石。店老板刚将扇子拿出门,就有人以千文钱购买,于是他偿还了债务。可见,苏东坡画扇的声名之高。
3、明代大才子唐伯虎,他不仅擅长绘画,而且书法颇佳,诗文也不拘一格。他的扇面书画极为有名,传世至今的珍品有《三房客至》。扇面上远山朦胧,近处树木葱郁,几间草房掩映其中。上题小诗一首:「红树黄芳野老家,日高小犬吠篱笆,合村会议无他事,定是人来借看花。」画兴诗意,融为一体。关于唐伯虎与扇子的故事民间流传甚多,这里再举一例。
因为唐伯虎画扇面非常出名,一些人为证明是否名副其实,所以就故意出难题难。一天,来了一个自称云山居士的人。他对唐伯虎说,如果唐伯虎按照他的要求画出扇面,他愿出画价的三倍购买扇子;如果画不出来,他就要拿三把上等的扇子。唐伯虎同意了。说好之后,唐伯虎准备开画。来人说:「我养过骆驼,就在扇面上画骆驼好了。」
唐伯虎执笔就画,来人忙说:「在这扇面上画一只骆驼不行,要画一百只。」
唐伯虎点点头,开始画了起来。只见他先画了一片沙漠,沙漠中间是一座孤峰兀立的大山,山下林茂路弯。随后,唐伯虎在山的左侧画了一只骆驼的后半身,它的前半身正被山壁挡住;在山的右侧,唐伯虎画了一只露出前半身的骆驼,正被主人牵着。画完后,唐伯虎放下了笔。
来人急忙说:「不够一百只骆驼啊。」唐伯虎立即拿起笔来,在旁边题了一首打油诗:「百只骆驼绕山走,九十八只在山后,尾驼露尾不见头,头驼露头出山沟。」来人见了,哑口无言,只好付了三倍的价钱走了。
4、清朝著名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一生中只画过十把扇子。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一年,郑板桥回兴化老家过年,到了镇江,已经是腊月二十九,身上的钱就没有了。他不想打扰朋友,就想找家旅店住下来,可连找了几家,都因为没钱被拒了。好容易找到一家小旅店住了下来。第二天,店老板来到郑板桥的房间说:「先生,我们店小利微,生意清淡。你如果有钱,请先付给我,添些年货;如果没有,那就委屈你,和我们将就着过年了。」
郑板桥看着憨厚的店老板,想了想,就让他去街上买些白纸面的扇子,等自己画好后,再拿到街上去卖,一定可以卖个好价钱。将信将疑的店老板买来十把白纸面的扇子,郑板桥连夜画好。
大年初一,郑板桥对店老板说:「你马上开一扇门,拿张凳子放在门外。然后拿把扇子,不停的扇。如果有人要买,你想要多少银子就卖多少银子。」店老板在门口扇啊扇啊,一会就聚集了很多好奇的人。有一个识画之人,一看是郑板桥画的扇子,就问店老板要多少钱一把。店老板伸手要二两银子,那个人没有丝毫犹豫,掏出二两银子买了把扇子。其它明白过来的人也纷纷索要扇子,一会儿九把扇子就都卖光了。等他卖完后,发现郑板桥已经拿着剩下的一把扇子走了。当别人告诉他为他画扇子的人是郑板桥时,店老板十分懊悔自己没有好好招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