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2:40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0 05:15
看完这编文章后,合上书,感触最深的,是书里流露出的浓厚的思辨意识。我理解,这本书,既不是纯粹在介绍一个企业兴起的传奇,也不是在纯粹介绍任先生的创业史,她试图通过华为的核心价值观这一切入点,以华为的发展为平台,剖析任先生的思想历程,并希望现在和将来的中国商界弄潮儿们能够从中吸取精神营养,成就更多的“任正非”和“华为”。而华为是否会失去任先生,是否会最终倒下,其实只是一个无需论证的假设议题而已,如果大家把关注点只是放在任先生和华为的传奇经历和“华为是否会倒下”上来,那将会是作者的悲哀。我理解华为的兴起和发展,不过是任先生思想历程的具体外现,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经过博采众家包容万象反复咀嚼萃取精华并经集思广益在实践中千锤百炼而形成的思想及其形成过程,对于大到治国平天下,小到正心诚意修身齐家,甚至士农工商三教九流的人,都能引起共鸣,有着很强的借鉴和引导作用。陈春花教授在推荐序中把任先生定义为“真正的商业思想家”,窃以为,这个评价是远远不够的。华为的商业发展所体现出来任先生的思想及其发展历程,只是他的思想在商业上的运用,只是思想“核武器”威力的一个方面。他强烈的危机意识,注重开放、妥协、灰度、合作、自我批判、视野、意志、品格的思想,对制度建设、创新、*、改革、改良的辩证思维,既有中国传统儒道哲学的骨骼,又充盈着西方务实进取的灵魂,这些思想,无论是否要上升到哲学角度,都能在经济、社会、*、文化、人文等等领域产生巨大影响。虽然,这不是任先生的本意,但个人以为,他确实可以起到这样的效果。网上有评价,说本书的出版没有达到想象中的效果,主要原因是书中没有什么关于华为的新奇之事,所列举的基本上都是关注华为的人耳熟能详的事件和言论。因此,本书没能满足广大读者对于华为的神秘臆想感和解析。我不敢苟同此论,因为,至少对于我而言,我看到了一个普通人逐步成为思考者乃至思想家的艰辛过程,而人之高贵在于思想。他人的名利权势的成功不可复制,他人成为一个有独特思想的人的过程却可借鉴,也值得借鉴,关键在于你想得到什么。作者言,在思考和形成思想的过程中,任先生是孤独的。我想,这份孤独给中国带来的财富,却是巨大的。我愿天下有心人,用心体会,用心发掘,吸取营养,完善自我,成就自我。向任先生致敬!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0 05:15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读后感(中)
任正非说华为的管理靠3点:开放,妥协,灰度。
妥协与灰度实际上有着重复的意思味道。灰度包含了妥协,但更加偏向于宽容,理解。而对于妥协,作者总共提了三点,对人事任命的妥协,“友商”概念和“心声社区”。人事的任命权并非任正非一人能决定而是有专门的一个流程。“友商”的概念应该是任正非提出的,其实另外一个词的意思就是双赢,让行业内的公司进入一个良性竞争,华为从未提出要称霸世界,因为当一个公司走进“霸权”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会像百度一样,开始堕落。华为提出的更多是和世界伟大的电信公司一起去良性竞争,促进行业共同发展。“心声社区”的提出是因为曾经一段时间,华为内部员工在网络上的吐槽,以及部分员工自杀让整个媒体开始抨击华为,抨击华为的“垫子文化”(在办公室席地而睡,睡醒工作的早期一种文化)。华为并没有追查该员工,也没有禁锢华为员工的思想,而是成立了“心声社区”,让员工能在这上面吐露心声,以一种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展现给世人。
而灰度哲学,用太极八卦的图就很好解释,白中有黑,黑中有白。当然这个是有前提,前提就是对人。对事则是按流程,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而对人就需要灰度哲学去看待,人非完人,要多宽容以及包容。作者举了图灵的例子,生前是*。举了乔布斯年轻吸大麻。举了苏联和美国的宇航之父。一切都从辩证角度去看待,反经验模式,反教条模式。
任正非的这三点并非相互的,而是都整合在一起,华为可以说员工都是*的,也都是换脑的,里面有句话说爱吹牛,靠吹鼓足干劲,工作又是全身心投入。这并不是随随便便一本书就可以做到的,正如任正非本人所说,他不喜欢看纯管理的书,因为光读些管理的书根本不能做到管理,实际的管理要复杂的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