蟑螂和蛐蛐有什么区别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3:08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1 01:23

一、形态不同

1、蟑螂:体扁平,黑褐色,通常中等大小。头小,能活动。触角长丝状,复眼发达。翅平,前翅为革质后翅为膜质,前后翅基本等大,覆盖于腹部背面;有的种类无翅。不善飞,能疾走。

2、蛐蛐:蟋蟀科种类体长大于3mm;体色变化较大,多为黄褐色至黑褐色,或为绿色、*等;体色均一者较少,多数为杂色。身体不具鳞片。头圆,胸宽,触角细长。咀嚼式口器。触角柄节多为圆盾形,窄于或等于额突;少数类群为长盾形,较大,宽于额突。

二、分布

1、蟑螂:主要分布在热带、*带地区,生活在野外或者室内。

2、蛐蛐:蟋蟀的分布地域极广,全国各地都有,黄河以南各省更多。喜欢栖息在土壤稍为湿润的山坡、田野、乱石堆和草丛之中。

三、生活习性

1、蟑螂:喜暖爱潮,喜暗怕光,昼伏夜出。有群居的习性,属杂食性昆虫。

2、蛐蛐:蟋蟀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夜出活动。杂食性,吃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蟋蟀生性孤僻,都是生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蟑螂 (蜚蠊目昆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蟋蟀 (昆虫纲动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1 01:23

形态不同

蟑螂:体扁平,黑褐色,通常中等大小。头小,能活动。触角长丝状,复眼发达。翅平,前翅为革质后翅为膜质,前后翅基本等大,覆盖于腹部背面;有的种类无翅。不善飞,能疾走。

蛐蛐:蟋蟀科种类体长大于3mm;体色变化较大,多为黄褐色至黑褐色,或为绿色、*等;体色均一者较少,多数为杂色。身体不具鳞片。头圆,胸宽,触角细长。咀嚼式口器。触角柄节多为圆盾形,窄于或等于额突;少数类群为长盾形,较大,宽于额突。

       
       

分布

蟑螂:主要分布在热带、*带地区,生活在野外或者室内。

蛐蛐:蟋蟀的分布地域极广,全国各地都有,黄河以南各省更多。喜欢栖息在土壤稍为湿润的山坡、田野、乱石堆和草丛之中。

       
       

生活习性

蟑螂:喜暖爱潮,喜暗怕光,昼伏夜出。有群居的习性,属杂食性昆虫。

蛐蛐:蟋蟀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夜出活动。杂食性,吃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蟋蟀生性孤僻,都是生活。 拓展资料:

蟑螂(拉丁学名:Blattodea),又称黄嚓、曱甴、小强,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蜚蠊目,是常见的医学昆虫。 蟑螂体扁平,黑褐色,通常中等大小,最早是由海底的海蝎、螃蟹等节肢动物进化而来。它主要分布在热带、*带地区,生活在野外或室内。喜欢选择温暖、潮湿、食物丰富和多缝隙的场所栖居,昼伏夜出。

       
       

蛐蛐(学名:Gryllidae),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动物,是一种古老的昆虫,至今已有1.4亿年的历史。 其缺少鳞片,触角丝状,长于身体,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夜出活动,杂食性,全国各地皆有分布。是中国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长江下游和华南地区的重要农业害虫,它们破坏各种作物的根、茎、叶、果实和种子,对幼苗的损害特别严重。在南方,花生被蟋蟀破坏的花生幼苗达11%~30%,它们也危害玉米、黄麻、烟草、棉花、大豆和木薯,往往造成缺苗,影响收成。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1 01:24

蟑螂和蛐蛐有什么区别?可以从三个层面区别哦,一形态不同,二分布不同,三生活习性不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1 01:24

据我观察,如果是大的,一眼就可以看出是是蟑螂还是蛐蛐儿了;但是如果还是幼虫,那么,蟑螂的脚都是差不多粗细的,蛐蛐儿却有两条明显很粗壮的后肢。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1 01:25

蛐蛐是蟋蟀啊。蟑螂后面是圆的,蛐蛐儿是后面是尖的。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