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六国论 知识点整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3:08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26 07:28

一.文学常识:

选自《嘉佑集笺注》包括十篇文章,都是评论*和历史的.苏洵(1009—1066),字明允,北宋眉山(现在四川眉山)人,散文家.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也以文学著名.后人并称他们为“三苏”.这篇文章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贿赂秦国,从而得出必须团结抗敌的历史教训,借题发挥,以古讽今,以批评北宋朝廷屈辱求和的外交路线。

二.重点字、词、句

①.通假字

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

当于秦相较:“当”通“倘”,如果.

②. 古今异义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其实:古:它实际上;今:实际上

思厥先祖父. 祖父;古:祖辈,父辈 今:父亲的父亲

至于*.*:至于:古:以致,以至于;今:表另提一事,连词

后秦击赵者再.再:古:两次;今:表示又一次

可谓智力孤危:智力:古:智谋和力量.今:理解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可以:古:可以凭借;今:可以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古:旧事,成例;今: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③.词类活用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形作动,保持完整.

能守其土,义不赂秦.秦:名作动,坚持正义

李牧连却之.却: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名作动,礼待,礼遇.

日削月割:日:名作状,一天天。月:名作状,一月月.

④. 一词多意

兵:⒈斯用兵之效也.(战争,名词).

2.非兵不利.(兵器,名词).

3.其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军队,名词)

战:1.战不善.(战术).

2.赵尝五战于秦.(打仗)

以:1.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

2.秦以攻取之外.(用).

3.以有尺寸以地.(而).

4.洎牧以谗诛.(因为).

故:1.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形容词).

2.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所以,因此).

之: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丧失,丢失.动词).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之.(灭亡.动词).

终:1.终继五国迁灭.(终于.副词).

2.惜以用武之不终也.(坚持到底.动词).

暴:1.暴秦之欲无厌.(凶暴,残暴的.形容词).

2.暴霜露.(暴露.动词.pù)

始: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开始,起初.副词).

2.始速祸焉.(才.副词)

为:1.为过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①.治理.②.被.).

2.荆卿为计.(作为).

3.邯郸为郡.(成为)

非:1.六国破灭,非病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

2.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错误).

3.才能不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没).

4.谪戍之众,非抗与九国之师也.(没有).

或:1.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

2.马之千力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3.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有的).

4.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也许).

得: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的城.(获得).

2.此言得之.(适宜、得当,引申为正确.).

3.诚不得已.(能够,可以).

4.君为我呼人,吾得兄事之.(应当,必须).

相:1.当与秦相较.(互相).

2.狼不敢前,眈眈相向.(表示工作涉及到几方).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宰相)

势: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形式).

2.其势弱于秦.(势力,力量).

3.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形式).

⑤.特殊句式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判断句).

2. 思厥先祖父,暴(于)霜露.(省略句)

3. 举(之)以予人,如弃草芥.(省略句)

4.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判断句)

5. 赵尝五战于秦.(介宾短语后置)

6、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