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匈奴》读后感(600字左右,初二水平)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8:21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13:45

因为就生在黄土地上,对这片土地有深深的眷恋。就是带着这种心情读这本书。从一开始,激动的心情就无法平复,那是多么熟悉的场面,亲切之至,在作者的笔下,令我感到满满的虚荣与骄傲。尤其是开篇的叙述,让我的思绪,从黄土地到茫茫草原,到西欧之间驰骋。是后面故事的叙述,足可以看出作者的用心。

  引用书封底的那几行字草草地为这本书做个简单的概括:《最后一个匈奴》是一部高原史诗,再现了陕北这块匈奴民族的历史轨迹寻找到一点蛛丝马迹。。。。。。作品为我们展现了三个家族的两代人波澜壮阔的人生传奇。当然,这个概括过于简单,就我的理解,作品讲的是黑大头、杨作新以及他们的女人黑白氏、荞麦,他们的儿子杨岸乡、黑寿山和他们相互交错间的故事。全书分上下两篇,在我看来,风格迥异。
  上篇更像是传统的小说,徐徐展开,娓娓道来,看那两个风流罪人如何留下子女,在陕北的高原上绵延生长,听黑大头与杨作新跌宕起伏的一生,轰轰烈烈,传奇又带有武侠的气概和氛围。尤其是书生杨作新,他不仅是一介儒生,虽戴眼镜,着长衫,但是关键时刻仍有西北男子或者说匈奴血脉的那种豪气,能只身在突围中换下黑大头的脑袋,斗智斗勇。而且上篇一件事又一件事,一代又一代,展现史诗般开阔壮丽,有种苍茫之感,仿佛这书中的主人公和故事没有时间,那么遥远。
  可下篇,或者临近下篇,作者逐渐展露自己的身份,他按耐不住地跳出来表达看法,谈论故事,而且下篇作者把主要的笔墨放在了杨岸乡的思想活动,同时,随着那些熟悉的字眼,比如:回归,联合国世界粮食总署的出现,才意识到原来小说在讲的是和我们那么贴近的时代与地域。下篇中时间流动相对较慢,一天又一天,反而大段的篇幅讨论人生哲理或是治理政事之道,抑或是艺术欣赏。不得不感慨作者学识之渊博,的确,能写成一*篇小说,没有一定的文化根基恐怕很难下笔。
作品将上下两卷合成一本,写*,写抗日,写知青,写陕北的变迁,写家族几代人的不同经历,才意识到小说的主人公不叫:杨岸乡或者是丹华、黑大头,而是时间。起初对作者时不时透露以后的故事情节有所疑惑,不明白为什么作者在黑大头尚年轻气盛时谈到他儿子与杨家的渊源,后来才知道,与其说作者在写小说,不如说他在写时间,写生活,写一种他的时间观。其实,也许时间并不是如我们所想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不是一去不返,它更像是《时间旅行者的妻子》电影里的那个时间旅行者,他可以在自己的空间跳跃。也许,小说中有太多的巧合,为什么杨岸乡和丹华会错过相逢,为什么黑家和杨家毫无瓜葛却联系紧密,为什么杨娥子等的伤兵竟然就是林彪,*抱过年幼的杨岸乡,为什么杨岸乡会同千百年前的妹妹交合。起初,我嘲笑作者安排地虚情假意,读罢才懂,并非偶然或巧合,是因为时间。正如作者所说,时间才是主人公。他其实更像是一种零散的纸片,不知什么时候你会将两片拾起,拼成一团,才猛然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其实你不过在跳跃,穿梭于你的人生,你可能见过你的未来,只是你从不曾想到,原来他和我这么有缘!这只是多年后的一句感慨,你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才是你的生命,你的时间。这刹那,恍惚间有种时间破碎之感,朦胧里明白了“史诗”的意义。
  疯疯癫癫地写了这么多字,可能心中还有许多意识无法表达,总之,作者探寻着匈奴消失的足迹时发现了时间的足迹,于是他写下这部号称为“陕军东征”的“三驾马车”之一的《最后一个匈奴》。
   来自~糖~评感

没办法亲 把别人的观感给你移过来 希望有帮助!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