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有关《儒林外史》的信息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9:32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6 18:29

作者通过描绘清代广泛的社会生活,来反映与作者同时代的文人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的厄运,它在开头就写了两个历尽辛酸的老童生,头撞贡院号板的周进和中举发疯的范进。他们都是考试不第的人,五六十岁了仍然穷困潦倒,经受着他人的嘲讽和践踏。读来虽让人忍俊不禁,但骨子里却隐藏着悲剧内容。作者作为其中的士人,可谓洞察其中奥秘,暴露其中人物的丑态格外深刻,刻划栩栩如生,有着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作者还进一步揭露了科举制度的虚伪性。比如说清代科举制度规定,优贡是要凭所谓优良的品行来决定应举资格的。但书中写了两个“优贡”,却让人不敢恭维。其中一个是严贡生,这人横行乡里,仗势以强凌弱,狡诈无赖,无耻剥削下层百姓,可谓无恶不作,但这样一个无耻之徒,却被推举为“优行”,还“考出了贡”。另一个是匡超人,不仅包揽词讼,假造文书,冒名*,还沦落到在赌场中抽头得利,更甚的是还对帮助过他的人忘恩负义,贬损恩人来抬高自己,这样一个儒林恶少,却“把他题了优行,贡入太学肆业”。你看,作者将这两个臭名昭著的儒林败类和“优贡”联系起来,实际上是对科举制度虚伪性鞭辟入里的揭露和讽刺啊!
在这本书中,作者写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既有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秀才和各方名士,也有官吏、乡绅、衙役、书办和豪奴,而且还有地主、盐商、艺人、医生、侠客、道士和节妇等等,上演着一幕幕的“人间悲喜剧”,林林总总,五光十色。其中的人物似乎不能简单用“好人”和“坏人”这两个概念来概括,但却是将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有所区分地加以刻划,从而表达作者对人性的观察,热情地赞扬正直善良之士,而无情地鞭挞丑恶的人和事。比如作者在书中着力描写歌颂的一些理想人物,如王冕,不慕名利,不随流俗,蔑视功名富贵,保持自身的洁白无污,还有待人厚道的真儒虞育德,闭门读书,不愿做官的庄绍光,不拘礼教,慷慨大方,人情人性的杜少卿以及结尾出现的四个市井“奇人”,作者对这些“以德化人”的理想人物给予了热情的歌颂。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作者还用酣畅的笔墨描写下层人民,歌颂他们之间的互助友爱,人间真情。比如相助相恤的牛老爹和卜老爹,甘露寺和尚对牛布衣的亲切照顾和真情对待等等,感情醇厚真挚,朴实无华,感人肺腑。与此相对的是那些小人们的丑恶嘴脸,作者也给予了辛辣讽刺和无情的嘲讽。比如前面提到的匡超人和严贡生,无恶不作的潘三,势利小人胡屠户,无真才实学,冒名作恶的牛浦郎等等。正面人物与方反面人物交相混杂,互相映衬,凸显了人物的善恶虚实,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扬抑好憎的态度。
儒林外史》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其中讽刺艺术的运用,历来为评论家所称道。或用强烈的对比展示人物行为前后的矛盾,给予辛辣的嘲讽,如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践踏与恭奉迥异不同的市侩嘴脸;或用白描手法精心刻画人物活动的细节,借以暴露其可笑可鄙的内心世界,像严监生悭吝成性,临死前伸着两指不断气;或借人物言行,皮里阳秋,以喜剧手法揭示人物的矛盾性,从而达到讽刺的效果,如严贡生自称“为人率真”,“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却被小厮当场揭穿等等。作者嬉笑怒骂,极尽讽刺之能事。或明嘲,或暗讽,或令人切齿,无不尖锐深刻,语语中的。但作者我“以公心讽世”,指摘儒林时弊,很少个人式的谩骂,不愧“讽刺之书”的称誉。
《儒林外史》中作者以悲天悯人的手笔描写了八股制度下众多儒林人士的悲剧性命运,进而展开了一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情画,抨击了制度的腐朽和社会的黑暗,使《儒林外史》成为中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圣品。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6 18:29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的讽刺小说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