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20:05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0:51
长平之战就是赵国和秦国争夺上党而起了战争,本来韩国将上党给了秦国,但上党郡百姓不愿意归降秦,于是请求赵国出兵。首先赵国综合国力不如秦国。其次赵国将领赵括不如白起。最后赵国周围强敌环视,而秦国没有这样的顾虑。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0:51
归根到底起因还是秦国统一六国的霸业企图,赵国作为后期唯一有实力抵抗秦国的国家为了守住战略位置险要的上党地区而进行了防御战。失败的原因历史书一般归结于赵括“纸上谈兵”,实质上是秦赵两国悬殊的国力差距导致的必然失败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0:52
赵国接受韩国上党地区,上党是秦国想要的。赵国战败的原因与指挥将领有关,根本原因是秦国的综合国力强于赵国。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0:52
起因与败因:
赵国接收秦国正在攻打的韩国上党三郡,秦国恼羞成怒,发兵攻赵,秦赵大战三年,是为长平之战。
由于赵国在国力上弱于秦国,又在外交,军事上出现一系列错误,致使赵军大败。
文献记载:《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秦昭王)四十四年(前263),白起攻(韩)南阳太行道,绝之。四十五年(前262),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其守冯亭与民谋曰:“郑道已绝,韩必不可得为民。秦兵日进,韩不能应,不如以上党归赵。赵若受我,秦怒,必攻赵。赵被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因使人报赵。赵孝成王与平阳君、平原君计之。平阳君曰:“不如勿受。受之,祸大于所得。”平原君曰:“无故得一郡,受之便。”赵受之,因封冯亭为华阳君。……
四十七年(前260),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四月,龁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而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问,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
秦闻马服子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尉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于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日:“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震。
《资治通鉴》
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
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武安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括乘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武安君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
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兵及粮食。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
九月,赵军食绝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急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赵括自出锐卒搏战,秦人射杀之。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
武安君曰:“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震。
长平之战经过战国时期,上党郡本属于韩国所有。为了夺取这块战略要地,秦国接连三年大军攻打韩国,上党郡太守冯亭冯亭派使者来到赵都邯郸,向赵国国君赵孝成王陈说愿将上党郡献与赵国,意图靠赵国之力抗击强秦。
赵国平阳君赵豹(赵孝成王之叔)便指出冯亭此作是嫁祸给赵国,因此赵国不应当接受上党,“圣人甚祸无故之利。”而平原君赵胜,却力主接受上党郡。他认为即使举百万大军之力攻打,也不一定会轻易得到上党,现在却不费一*一卒便可获得,岂有不收之理!
赵孝成王决定收上党郡,封冯亭为华阳君继续担任上党郡太守,由平原君赵胜率兵五万接管了上党郡。秦赵战争一触即发。
公元前260年,秦昭襄王派左庶长王龁率军向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的赵军进攻。
赵国老将廉颇率军迎击。在初战失利之后,廉颇采用了坚壁不出以对抗强大的秦军进攻,从农历四月至七月,双方一直在长平相持不下。
但是,巨大的战争消耗对于秦赵两国都是沉重的负担,尤其是赵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旱灾,赵国首先遣使向秦国议和,希望结束战争。秦相范睢一方面利用赵王遣使议和的机会,大肆散布秦赵已经议和的消息,使得其它五国不发兵援赵,以孤立赵国。另一方面派遣奸细到赵国国都,重金贿赂,散布什么秦军根本不害怕廉颇,秦军只害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
因秦国的反间计,赵国无法从其他国家得到粮食和援助,因粮食发愁的赵王果然中计,任用赵括为赵军主帅,并增兵二十万交付赵括,期望其一举大胜。
(赵括行军路线图)
秦昭襄王秘密派遣武安君白起到长平,任上将军秦军主帅,并增兵二十万至前线,同时严令三军上下不得走漏风声。赵括急于以战迫和,下令赵军全线出击进攻秦军。
(赵括的影视形象)
秦军主帅白起利用赵括急于求战的心理,*赵军深入。说时迟那时快,赵军一进入到伏击圈,秦军迅速戴断了赵军粮道,将孤军深入的赵军团团围住,似铁桶一般插翅难逃。得到赵军被困的消息,秦王征发秦国所有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到前线助战,彻底围困赵军。
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其间赵括曾组织赵军五次奋力突围而不成,在第五次突围中连主帅赵括都血染沙场英勇捐躯!
公元前260年农历九月,被围后第四十六日,走投无路的赵军残部四十万人见解围无望,只得举起白旗向秦军投降。白起竟下令坑杀了这四十万降卒,只留下年纪尚幼的二百四十名士兵回去报信。
长平之战历时三年,以秦国惨胜,赵国惨败告终。
(白起影视形象)
结论:赵国长平之战失败原因主要有三点:
1、整体实力有差距,秦国的国力要强于赵国。相持三年,赵国出现大面积粮荒,已经无力再继续战争; 战争关键阶段,秦王征发全国十五岁以上男子全部开到长平,形成绝对优势。国力差距主要原因。
2、赵国没有正确及时地开展合纵抗秦外交争取五国的支持和援助,最终赵国只能凭一国之力单独对抗强秦。这是失败的重要原因。
3、将领指挥能力有差距:白起明显强于廉颇和赵括。前期廉颇更善于防守。后期赵括中计直接被分割包围,临阵指挥能力一目了然。
赵国在综合实力,外交,军事指挥上全面落后,失败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