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的特点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4:31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5-28 02:37

清同治年间(1862-1874),嵊县农村出现“落地唱书”,以[四工合调]说唱《养媳妇回娘家》、《蚕姑娘》之类的短篇农村故事,很快流行当地并逐渐传至杭、嘉、湖一带,形成长于叙事的新调[吟哦调],开始说唱《赖婚记》、《金龙鞭》等长本书。光绪三十二年(1906)春节期间,嵊县农村6名艺人首次化妆登台,演出《十件头》、《赖婚记》、《倪凤扇茶》,因只用笃鼓、檀板按拍击节,的笃之声不断,故称“的笃班”或“小歌班”,渐次衍变为一种地方戏曲,并流行于绍兴、宁波一带。剧目多半反映农民生活,主要有《卖婴记》、《卖青炭》、《箍桶记》等。

初,小歌班流向上海,并以“绍兴文戏”(男班)为名与乱弹班--绍兴大班相区别。10年(1921),绍兴文戏改原来的徒歌清唱为以丝弦伴奏,称为[丝弦正调],出现魏梅朵、王永春、支维永、马阿顺、张云标、白玉梅、马潮水等一批优秀艺人,男班进入全盛时期。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23:45

越剧的特点如下:

越剧的场景是极为考究精致的,真实而细腻的布景会带领观众重返古典小说中那氤氲着诗意与情致的世界,被故事中的人物牵动着心绪。

越剧的唱词,不像昆曲那么高雅艰涩,没文化的人听不懂;又不像有些剧种那么直白,越剧唱词比较优美,也易懂,属于雅俗共赏。唱词大多通俗易懂又不失精巧,咬字清晰,偏官话,不用像听昆曲的时候时时刻刻紧盯字幕条不放松。

越剧的历史

越剧诞生已经一百年了。百年越剧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创业史、创新史。正是由于一代代越剧人坚韧不拔的努力,越剧才从不登大雅之堂的农村小剧种迅速发展成蜚声海内外的全国性大剧种。

越剧在前五十年所走过的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孕育和诞生,第二阶段,女班的出现,第三个阶段,“女子改良文戏”时期,第四阶段,“新越剧”时期。下面择要介绍这四个阶段。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