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心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9:06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9:27

  我国教育未来十年发展纲要学习心得
  今年三月,党*、*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指导未来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纲领和行动指南。全国各地兴起了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的热潮。
  我通过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深刻认识到党**颁布和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的重大意义。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处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阶段,党*、*颁布和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必将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改革和发展,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与人民群众新期盼,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第一,颁布实施《教育规划纲要》,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第二,颁布实施《教育规划纲要》,是提高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第三,颁布实施《教育规划纲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新期盼、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需要。
  第四,实施《教育规划纲要》,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
  通过学习《教育规划纲要》我也准确理解新世纪新阶段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
  《教育规划纲要》强调,新世纪新阶段教育工作要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把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我们深入学习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重点是要深刻理解*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始终坚持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主题,准确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自觉遵循教育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
  教育承载着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推进教育改革发展,使命崇高、责任重大。实施好《教育规划纲要》,是全党全社会和教育系统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总*的党*周围,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思想,坚持改革创新,推动教育科学发展,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而不懈奋斗!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9:27

对《我国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的学习心得
《高等教育法》是继我国教育根本*《教育法》之后颁行的又一部重要的教育法规,是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落实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促进和保障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参加理工部组织的集中学习和自学,本人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培养目标:有学校特色因材施教
培养目标即是指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层次。培养目标事关高校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关于高校培养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对高校培养目标的总体界定。但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任何一所高校都不可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各层各类人才,只能根据学校的现实条件确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层次。
二、专业设置:面向市场、学生、未来
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专业严重老化,相当多的专业延自于上个世纪中期,不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二是专业严重类同,从研究型大学到教学型大学很多专业都是一样的;三是专业划分过细,不利于培养学生广泛的适应能力;四是专业设置不灵活,学校设置新专业的自主权不够,学生选择专业的灵活度也不够。改变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局面,需要解决好两个问题:
第一,解决好高校专业设置的指导思想问题。专业教育是高校服务社会的主要载体之一,因而专业设置首先必须符合社会需要;大学同时负有引领社会的职能,因而大学必须研究并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使专业设置具有一定超前性;专业设置还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使专业设置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大学专业设置的基本指导思想应是面向市场、面向学生、面向未来。
第二,把握好专业设置的技术性问题。一是要把握好专业口径的宽窄。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专业设置口径过窄,现在各高校都在采取措施“宽专业,厚基础”,方向是正确的。但我们也要警惕另外一种倾向,好像一拓宽专业口径就什么都要学,科学的专业口径应恰如其分地掌握宽窄平衡。
三、课程体系:整体优化 培养多种能力
课程就是知识,课程体系建设就是知识体系建设。我国高校课程体系存在着知识划分过细、内容陈旧并过于求同、脱离社会需求、缺少实践性、课程结构不当等问题,这些问题造成了学生知识面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差等缺陷。
改革高校课程体系,首先要树立全新的课程观。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不仅要传承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发现知识、发展知识,学生不仅要去适应社会,而且要去推动社会发展。因此,高校要努力构建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
改革高校课程体系,关键要处理好三种关系:一是处理好既有知识和未来知识的关系。在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加快的条件下,高校课程体系在让学生掌握既有知识的同时,要有助于学生探求和掌握新知识。二是处理好“专业化”和“综合化”的关系。信息时代,一方面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另一方面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只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也难以学好专业知识,高校要努力开发专业综合和学科综合课程,以培养学生广泛的适应力。
四、是要处理好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的关系。高校人才培养的实践表明,大学生仅有专业知识和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一定的非专业知识和能力才能适应社会,比如一定的社会知识、经济知识,一定的表达能力、交际能力等。高校课程体系只有做到专业课程和非专业课程有机配置,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五、实践教学:明确要求 全社会支持
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可替代、不可逾越的组成部分。高校实践教学包括生产实习、认识实习、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教学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其作用就在于帮助学生完成从知识向能力、从理论向实践的飞跃。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病,实践教学被置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实践教学系统不完整,设施不到位,指导教师不匹配,管理不严格,更缺乏支撑高校实践教学的社会条件,从而造成了大学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实践能力差的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学质量。
改变高校实践教学薄弱的现状,一是要在思想上真正重视实践教学,要把实践教学放在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二是要加强实践教学的规范化、系统化建设,国家要根据高校的类别制定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大纲,对实践教学的基本环节、基本内容、基本设施、指导教师、课时和学分等,都要提出明确要求,以确保实践教学的系统性、规范性和先进性;三是要加强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核心问题是从企事业单位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人作为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以确保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四是要创造全社会支持高校实践教学的环境条件。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最终只能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形成,而高校不可能提供全部的真实工作环境,只能依靠社会,社会作为高等教育成果的享有者,也完全有义务支持高校的教育教学。
国家可以作出*规定或立法,一切合法单位都有义务和责任为大学生的实践实习提供支持,国家则为这些单位提供税收减免或奖金,对学生实践活动中有可能造成的设备损坏或其他损失,国家也可以制定相应的赔偿措施,而对一些无故拒绝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单位,则应作出相应的处罚规定。只有全社会为高校实践教学提供支持,高校实践教学的薄弱状况才能从根本上改变。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