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如何评价屈原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0:45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2 06:31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的最后对屈原的评价:

太史公曰:“余读《离*》、《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释义:太史公(指司马迁自己)说:“我读《离*》》、《天问》、《招魂》、《哀郢》,悲伤他的志向不能实现。途径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

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他,却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鵩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认为被贬和任用是不重要的,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扩展资料

历史名人对屈原的评价

1、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

作者:汉·班固

释义:虽然屈原不是一个明智的人,但也可称之为妙人。

2、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如石砥,颜如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

作者:汉·王逸

释义:如今象屈原这样志向忠诚坚贞,性情清廉高洁,耿直象石头和箭矢,言论富有才学,得势时不玩弄权谋,失势时不考虑自身得失,这真是世间少有的品行,人中才俊。

3、《中国文学史》评价屈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2 06:31

司马迁作《史记》,立志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屈原,是是史记中一个重要的人物。本文认为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的屈原形象寄托了司马迁复杂的现实理想。与作者司马迁本人的个人命运有着深深的关连。关键词:情感 人格 影射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1司马迁把这作为自己写作《史记》的目标。他为此努力了,也成功了。为写《史记》,他呕心沥血,历经十载,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终于成书。位居二十四史之首。《史记》以其纪实性和文学性广为古今人士所称道。但也因其在某些地方的文学渲染过多而受到某些史学家的非议。在很多篇目的人物中,都寄寓了司马迁个人的情感追求,表达了司马迁对人类历史与社会的多方面的独特理解。如我们熟悉的《屈原贾生列传》中的屈原,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司马迁写屈原,着重写的是屈原的伟大人格。屈原,名平,战国时楚国人。是战国后期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我国古代第一个积极浪漫主义诗人。初时颇受楚王器重。“出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可惜好景不长,屈原就遇到了一个改变他生命的人:上官大夫。“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2上官大夫一进馋,马上接着的就是“王怒而疏屈平”。屈原是不幸的,他以他睿智的眼光看透了世情,空怀一身报国之志,却报国无门。无奈中只能是与他的诗歌,他的“香草美人”为伍。只能独自一个人咏唱着“世混浊而莫余知”○3。最终投江自尽。《史记》在这一篇中把屈原被罢黜的过程写得跌宕起伏,畅快淋漓,把小人的嘴脸刻画得惟妙惟肖。展现了屈原在忠与奸、公与私、正直与*的斗争中的鲜明立场和敢于抨击昏庸国君、黑暗*的斗争精神,显示了屈原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刻的*见解,赞扬了屈原高超的艺术素养,突现了屈原这个*家、文学家的形象。传记还历叙了屈原被诎以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4借以说明排斥贤臣的恶果,也可看出屈原“存君兴国”之志的可贵。 司马迁自己的一生也是历经坎坷,他因李陵案遭受腐刑。这对他可以说是奇耻大辱。所谓:“祸莫惨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5他一度想自杀,但他最终忍受下来,以一个学者最大的反抗性,写下了《史记》这一鸿篇巨制。因此,在他的《史记》中,在客观地记叙历史时,不可避免地加入了他个人的浓烈情感。在这篇《屈原贾生列传》中,因其与屈原个人经历有相似之处,故写得极为富于*,令人回肠荡气。在这一篇章中,以屈原的遭遇影*司马迁个人的命运与理想。司马迁身负个*辱,以一个伟大学者的眼光,看透世情,可惜却不为世人所理解,不为朝廷所重用。他只好一个人像屈原那样,独守着个人心灵的纯洁,坚持着自己内心的意志。写到屈原时,他把他个人心中的怒、怨、哀都表达在了他的文章里。在那样恶浊的社会里,屈原的*斗争是失败了,可也就于斗争之中充分表现了他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他的耿介不阿的操守、他的光明磊落的胸怀、他的正直倔强的性格。本篇中还提到的一个人是贾谊,可能是因为贾谊也是那样的怀才不遇吧。屈原有才干,有远见,对楚国忠心耿耿,却一被楚怀王疏斥,再被顷襄王流放,直到怀石沉汨罗而死;贾谊是汉初最有才气、最有作为的*家之一,但终未被重用,才能无从施展,终生郁郁不得志;司马迁也是品格高尚,才华横溢,竟因李陵一案被汉武帝处以宫刑。千古忠贤,结局竟是如此的相似。司马迁在这篇《屈原贾谊列传》中可以说是把他一生的坎坷苦难都浓缩成了文字,把自己的理想都寄托给了屈原。近代学者李景星说:“通篇多用虚笔,以抑郁难遏之气,写怀才不遇之感,岂独屈、贾二人合传,直作屈、贾、司马三人合传读可也。”真是一语中的。另外,从*思想上说,司马迁和屈原基本上都是儒家的思想。司马迁对于战国时事,因为秦最*,他总是把同情寄在六国方面。就这一点说,他也是热爱屈原的。从文学艺术上说,司马迁也是发愤著书的。《自序》说:“屈原放逐,著《离*》”。这又是屈原对他著作上的启发和精神上的鼓励。司马迁正是屈原的光辉的继承者。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作《史记》,并非仅仅是为记载历史而作传,而是借古喻今,掺进了复杂的个人感情意识。屈原以其强烈的爱国热忱获得了人们永远的尊重,司马迁也以其全部精力铸造的《史记》这一不朽名著也必将与世长存。 参考书目: ○1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摘自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2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中华书局出版 1951年顾颉刚标点与校勘 ○3 屈原《九章•涉江》 摘自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4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华书局出版 1951年顾颉刚标点与校勘 ○5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摘自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6 李景星《四史评议》

(未经作者同意,不得用于任何纸媒体,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2 06:32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离*》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三个段落对屈原进行了评价:
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写屈原的才能之高。

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馋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对屈原的人格及其《离*》等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

3、余读《离*》、《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表现了作者对屈原作品的理解及最后悲剧结局的愤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2 06:32

司马迁对屈原的感情复杂。他敬佩屈原能够自杀,但是他自己受宫刑的屈辱而不能自杀,其中有着内心的挣扎和矛盾。所以整篇描写屈原的列传,通篇都是司马迁个人的情感宣泄。

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比之班固,比之颜之推,比之郭沫若,都更合理,更全面。的确,屈原生活的战国后期,统一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基本格调,任何推动统一的历史人物都在历史的功劳簿上留下了一笔。张仪被司马迁称作“倾危之士”(阴险奸诈的人),却被历史誉为“纵横家”,成为秦国统一的重要人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2 06:33

太史公曰:“余读《离*》、《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