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0:3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1 14:46
据经济参考报 “由于当时对商标、品牌的意义认识不清,使得娃哈哈的发展陷入了达能精心设下的圈套。”娃哈哈的创办者及掌门人宗庆后,最近遭遇了一件忧心的事:法国达能公司欲强行以40亿元人民币的低价并购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总资产达56亿元、2006年利润达10.4亿元的其他非合资公司51%的股权。
“一旦得逞,中方将丧失对娃哈哈的绝对控股权。”宗庆后对此显得忧心忡忡。
条款是精心布置?
1996年,娃哈哈与法国达能公司、百富勤公司共同出资建立了5家公司,共同生产以“娃哈哈”为商标的包括纯净水、八宝粥等产品。当时,娃哈哈占到了49%的股份,达能与百富勤加起来占51%。之后,百富勤在境外将股权卖给了达能,使达能跃升到了51%的绝对控股地位。当时,达能立刻提出,将“娃哈哈”商标权转让给与其合资的公司,但遭到国家商标局拒绝,因此后来双方改签了一份商标使用合同。
让宗庆后没想到的是,合同中一项看似不经意的条款,却让娃哈哈在日后陷入被动。双方在合同上签署有这样一条:“中方将来可以使用(娃哈哈)商标在其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而这些产品项目已提交给娃哈哈与其合营企业的董事会进行考虑……”“这一条款简单说,就是娃哈哈要使用自己的商标生产和销售产品,需要经过达能同意或者与其合资。”宗庆后说。因此这10年来,娃哈哈相继又与达能合资建立了39家合资公司,占目前娃哈哈集团公司下属公司总数的39%。
然而,合资以后,双方的合作并不愉快。其后,达能收购了当时娃哈哈最大的竞争对手乐百氏,这让宗庆后隐隐约约感觉到了不安。
套取巨额资金才是目的?
1999年,宗庆后和中方决策班子商量决定,由职工集资持股成立的公司出面,建立一批与达能没有合资关系的公司。这些公司建成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或许是良好的业绩让达能觊觎。几年后,达能突然以商标使用合同中娃哈哈集团“不应许可除娃哈哈达能合资公司外的任何其他方使用商标”为由,要求强行收购这几家由娃哈哈职工集资持股成立的公司建立的、与达能没有合资关系的公司。
10年接触,宗庆后不断揣摩达能合资和并购娃哈哈的真实目的。“最开始,我们单纯地认为,这是达能对娃哈哈企业品牌形象及其生产销售能力的认可和肯定,但其在中国境内接连不断地并购举动及其并购后的表现让我们渐渐认清了达能的真实目的:达能并购娃哈哈以及中国其他一些大企业的行为,不是为了将这些企业经营壮大,而是为了资本运作———将中方企业股权低价收购后再在国际市场上出售或上市,以套取巨额资金和利润。”
宗庆后担心,一旦达能以51%股权的优势拿走娃哈哈的控制权,则娃哈哈极可能重蹈乐百氏的履辙。“到时娃哈哈两万员工怎么办?娃哈哈这个品牌怎么办?”
专家呼吁反垄断调查
据记者了解,目前达能公司在中国饮料行业10强企业中,除了已收购娃哈哈的39家企业和乐百氏98%的股权之外,还收购了深圳益力矿泉水公司54.2%的股权、上海梅林正广和饮用水公司50%的股权,以及汇源果汁22.18%的股权。同时,达能还收购了奶业企业蒙牛50%的股权,以及光明乳业(行情 资讯)20.01%的股权,这些企业都拥有中国驰名商标,是行业的排头兵。
对此,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顾问李国光认为,达能公司实际上已经对中国的饮料业进行了垄断,严重违背了国家六部委《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中“并购方在中国营业额超过15亿元人民币,境内资产拥有30亿元以上,境内企业超过15家,必须报经国家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审查的规定”。
李国光认为,从娃哈哈与达能的商标使用合同来看,确实娃哈哈因签订了那么一条不公正条款而受到了*,但这个合同可认为是娃哈哈主观上失误导致的“缔约过失”,显失公正,可请求采取行政协商解决,废除合同。同时,李国光认为,可对达能进行反垄断调查,按照国际惯例,采取法律手段强行解除其垄断地位。
■求证 娃哈哈方面尚未表态
《宗庆后后悔了》昨天在各大门户网站分外抢眼。记者为了求证此事,多次拨打宗庆后办公室的电话,从中午到晚上一直无人接听。
记者随后拨通娃哈哈对外联络办公室副主任单启宁的手机,求证报道情况。单启宁表示,他出差在外,还不知道相关报道,联系采访等他回杭后再说。
记者继而向与娃哈哈有法律业务往来的人士求证,他们都避之不及,不愿多谈。不过,一位曾在娃哈哈集团工作过的人士告诉记者,几年前,他在娃哈哈工作时,就有娃哈哈与达能合作不愉快之说。现在,宗庆后接受媒体采访,说娃哈哈旗下公司有遭达能并购的危险,并非空穴来风。
“双方合作不愉快早几年就有了,可能会打官司!”浙江大学一位法学教授说,不过,“娃哈哈”商标专用权仍在娃哈哈集团手中,达能公司不可能仅以这一条款就能实现“低价并购”。
■纵深 联姻外资触动浙企敏感神经
浙江省外经贸厅的一份调研表明,近年来,“以民引外”正逐渐成为浙江吸引外资的一个主要方式,其中以并购方式落地浙江的外资也在2003年之后明显增多。
今年*期间,作为全国*的宗庆后向全国*提交了《关于立法*外资通过并购垄断我国各个行业维护经济安全的提案》。他认为,外资已从最初的合资合作演变到了越来越多的收购、“吞并”,控股各个行业的龙头、骨干企业,并建议加快反垄断立法。
浙企炮轰“外资垄断”
外资并购促动的不仅是娃哈哈的敏感神经。去年8月,苏泊尔(行情 资讯)(002032)发布公告称,公司与法国SEB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SEB最多将持有苏泊尔61%的股份。随之而来的是爱仕达等六企的联名上书,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
同年12月,当德国施耐德电气和浙江德力西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之后,不安的情绪同样在温州市柳市镇逐渐弥漫开来。柳市是中国著名的低压电器之都,低压电器产品占据了50%的中国市场……
之后几天,德力西的老对手———浙江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将炮口直指“警惕外资产业垄断”。耐人寻味的是,炮轰的背后,正泰集团与施耐德曾有过长达10年的“恋情”。10年来,施耐德多次提出收购正泰股份组建新的家庭,并且一再降低嫁娶标准,但均遭到南存辉拒绝。10年后,失去耐心的施耐德移情别恋,并最终与德力西联姻。
与此相似,今年1月,杭州汽轮力阻西门子武汉合资事件,再次挑起人们对外资并购前所未有的关注。杭州汽轮、西门子两家中外企业曾经持续合作多年,而三年前的分手原因,与“正泰、施耐德”如出一辙:西门子提出组建由其控股的合资公司,而杭州汽轮坚决不同意。
防患于未然,应请专业机构提前介入
宗庆后的“后悔”一旦与上述案例联想起来,事态就显得更为明朗。
“从报道中看,这件事的真实性已*不离十。娃哈哈这么成功的企业、宗庆后这么精明的老板,都没有避免这样的问题出现,这说明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之路任重道远。”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杨轶清说。
杨轶清认为,从整个事态看,达能显然是占了便宜。先不谈动机是什么,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中国企业与外资合作的风险无处不在。“达能收购乐百氏的操作模式显然是不成功的,如果娃哈哈被强行并购,步其后尘不可避免。”杨轶清认为,娃哈哈作为食品饮料行业的龙头企业,这种并购不仅影响它本身的发展,也将对整个产业带来不可忽略的影响。他建议,处在被动位置的娃哈哈集团不应纠缠在合同本身的层面上,应积极通过第三方———申请行政、司法程序等来寻求解决。
■观点 从事件中看到了“乐观”
强行并购并不容易
从《经济参考报》的文章中,徐王婴看到了“乐观”。
昨天,身为浙商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的她对记者说,能够看到宗庆后站出来坦言娃哈哈与达能合资的前因后果,并对达能的强行并购大声说“不”,还是让人感到欣喜的。这至少让人看到,娃哈哈在这一盘险局中还有峰回路转的希望。
徐王婴认为,在大量的外资收购案中,民营企业之所以吃哑巴亏,在于企业家缺少与之一“拼”的决心和勇气。他们往往利用中国人的“温良谦让”替代了生意合作上的公平与公正。而合资也好,并购也好,是一种契约关系;契约是否成立,成立后的契约是否能够履行,取决于缔结契约的各方是否共同认可和践约;而不是单方面的意志或者是一种裁决。“从这个意义上说:娃哈哈要被达能强行并购,决没那么容易。”徐王婴持乐观态度。
外资并购“狼来了”
徐王婴认为,客观地说,许多企业热衷与外资合作,获取外资注入,并不是绝对的动因。但往往“以市场换技术”的,丢了市场而得不到技术;想“借船出海”的,自己没出得国门去,倒“引狼入室”来。
亡羊补牢,未为晚矣。徐王婴坦言,在外资并购“狼来了”时,作为企业,首先必须依法办事,顺应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但也应该学会寻找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学会寻求*和社会各界的支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如此。
呼吁出台《反垄断法》
“达能毫无疑义地有垄断的嫌疑!”徐王婴认为,达能公司在华投资路线图和其他相关资料已经足以显露其并购战略背后的真实用意。
徐王婴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出台《反垄断法》。事实上,控制外资并购、防止行业垄断,本身也符合国外立法潮流和国际惯例。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许多发展中国家很早就开始外资并购审查和反垄断立法,防止外资通过并购控制国内行业、实施垄断进而威胁国家经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