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8 20:0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7分钟前
马丽华,一位山东济南出生的作家,1953年出生,被赞誉为“的歌者和行者”。自1976年进藏以来,她遍访各地,创作了诗歌、散文和长篇小说等作品。其中,《走过》荣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长篇小说《如意高地》则获得第四届老舍文学奖。她的代表作品包括长篇散文《藏北游历》,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诗集《我的太阳》,以及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
本文选自《藏北游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版),经过删改。马丽华的《藏北游历》与人文纪录电影《万里藏北》的拍摄紧密相关,她是这部电影的主创之一。在拍摄过程中,马丽华更深入地了解了藏北的自然和人文,也经历了高原反应、骨折等磨难。1987年3月上旬,马丽华随电影摄制组进入各拉丹冬,记录下了这段经历。
一、文章结构梳理
1. 第一部分(1-2):初见各拉丹冬的景象。
2. 第二部分(3-11):详细描述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见的景象及感受。
3. 第三部分(12-15):简要描述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
二、文章景物赏析
1. 写景顺序:在各拉丹冬雪山脚下安营——驶过冰河——最后进入冰塔林。
2. 作者对于不同景物的所见、所闻、所感:在砾石堆上,感叹造物主的创造力;接近冰山时,为难以名状的图案所震撼;爬过冰洞时,感受自成一番天地的独特;置身冰窟时,感慨自然永恒的存在和漫长的变化。
3. 作者在写景时用的手法:通过触觉、听觉和视觉,描绘冰河上大风扫荡、雪粒飞扬的环境特点,表达对壮美的各拉丹冬雪山、冰川的赞叹之情。
4. 冰塔林给作者留下的印象:冰雪世界,天气寒冷,气候变化多端;海拔很高,活动困难;狂风一刻不停;晶莹连绵,静穆庄重。作者通过描写冰塔林的奇景和美丽,展现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神奇力量的赞美。
三、文章主题探究
1. 文章为何用《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为题目:从题目本身、文章结构、思想感情等方面,说明该题目点明了各拉丹冬作为长江源头的重要性,以及作者的情感触发点。
2. 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以时间为顺序,生动地记叙了作者随电影摄制组游览各拉丹冬的艰苦经历,展现了各拉丹冬雪山雄伟、神秘、险远、圣洁、瑰奇的形象,诗意地记录了自己在这些原始景物面前所产生的精神震撼和心灵触动,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珍视、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