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8 20:0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5分钟前
人到中年,健康与快乐显得尤为珍贵,别忽视体检报告的任何异常,哪怕去医院询问一下也更加安心。我长期有尿酸偏高,一直没当回事,幸好肾没出现问题。
《大明王朝》描绘了国家治理的精妙与紧凑,主要分为与地方两大场景,以及严党、清流与宫内三股势力的互动。故事围绕如何既帮助嘉靖暗中筹款,又不让朝廷名誉受损这一核心展开。上回我们谈到朝堂各方在财政会议上明争暗斗,最终嘉靖被严嵩说服,决定在浙江推行“改稻为桑”。
改稻为桑这一改革成为故事的首要焦点,围绕其在浙江的推进与挑战徐徐展开。我们先来看看浙江的关键人物:
严党核心成员包括浙直总督胡宗宪,掌握着浙江的军政大权,是封疆大吏中的佼佼者,主要精力放在平定沿海的倭寇问题上。他的仕途起点是严嵩的学生。
浙江布政使郑泌昌,是浙江的二把手,主管行政各项具体事务,由严世藩提拔的鄢懋卿推荐。
浙江按察使何茂才,是浙江的三把手,主管检查和司法,握有一定武装力量,由严世藩推荐的罗龙文。
杭州知府马宁远,是杭州地方事务的主要负责人,由胡宗宪提拔,尽管在郑、何等人的下,他自认为是严党的一员,但严家实际对此并不知情。
浙江地方的配置显示了严党为何选择在此推行改革,从上到下基本都是严党的人,执行起来阻力较小。嘉靖考虑到不能让严党过于贪婪,暗示清流派代表前往制衡,于是清流让裕王府的詹士谭纶前往浙江。考虑到安全以及与胡宗宪有交情的因素,谭纶没有直接进入官府,而是进入军队担任参军,从而获得一定的军权。
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乍听之下有利可图的改稻为桑推行会受阻?原因主要在于中国古代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社会生产力有限,对提高生产力缺乏动力,普通人在消费方面的需求并不旺盛。种桑养蚕织成的丝绸主要用于对外贸易和权贵阶层的享受,大多数底层百姓更关注的是生计问题。
与种粮相比,种桑最大的问题是粮食与桑树的不同用途。粮食是生活必需品,一旦粮食不足,市场上的议价权就会丧失,百姓可能会面临高价买粮或低价收丝的压力,甚至土地兼并。这正是现代社会依然强调粮食安全和耕地红线的原因。
面对改革阻力,严党的人首先采取了强硬措施,由马宁远带领军队破坏农民插秧的秧苗,试图迫使他们错过农时。然而,这一行动被戚继光制止,严党的初次尝试失败。马宁远认为是谭纶从中作梗,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胡宗宪对清流的行动有清晰的认识,他们往往专注于阻碍严党的,而不是真正关心民生。在与严党的博弈中,胡宗宪作为封疆大吏,虽然深知改革的复杂性,但出于对地方大局和百姓死活的考虑,他向朝廷上疏,希望暂缓改稻为桑。
面对清流的策略,胡宗宪采取了更为谨慎和策略性的行动。在与严党的互动中,他通过马宁远配合演戏,将改革中的实情暴露给所有相关人员,同时保护了自己的利益和形象。最终,胡宗宪成功地将改革的阻力指向了自己,从而为浙江的稳定创造了条件。
在嘉靖的介入下,改稻为桑继续推进,但到了第三个回合,情况发生了改变。严世藩的态度有所转变,选择通过翰林院编修高翰文执行,以降低被牵连的风险。然而,胡宗宪对高翰文进行了阻止,让改革在地方上更加艰难。
随着形势的发展,清流与严党的博弈达到了高潮。在嘉靖的指示下,清流在淳安和建德两县安排了自己的代表,包括海瑞和王用汲。他们明确反对严党的行为,并通过法律手段对抗。海瑞更是以其法律知识和勇气,正面对抗严党的策略,展现了清流的坚定立场。
在各方的博弈中,清流的策略得到了回报。严党内部的混乱,加上地方上的反抗,使得改稻为桑在浙江的推行最终失败。清流的成功,体现了他们在嘉靖偏袒严党的背景下,仍能通过内部合作和地方支持,实现策略上的胜利。
长期来看,严党的行为模式决定了其最终的命运。他们的贪婪与对内部成员的约束力不足,使得他们在与清流和地方势力的斗争中逐渐陷入困境。历史的必然性意味着,严党最终会因为自身的贪婪和内部问题而瓦解。
清流在嘉靖裁判下的有限作用,决定了他们在阻止严党行为时的策略。尽管他们无法完全控制局势,但通过维持底线,严党的行为,清流在长期中起到了抑制贪腐的作用。最终,通过地方上的反抗和内部的失衡,严党遭受了失败,而清流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