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17 09:3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1天前
在宋嘉定四年(1211),当地游绛响应安海民众的呼声,向泉州郡守邹应龙申请建立"石井书院"。邹公认同这个提议,慷慨捐赠四十万公币作为倡议资金,并委任朱在任负责建设工作。次年,"石井书院"竣工,它是以原朱子祠为基地扩建的,因此朱祠与书院实际上融为一体。
书院的规模宏大,设计按照州县学宫的标准,拥有牌坊门廊、大成殿和尊德堂等主要建筑。两侧还设有富文、敏行、移忠、立信四座斋堂,尊德堂内设有二朱先生的塑像,分室而祭。据宋留元刚的《石井书院记》记载,书院的大成殿,后方有尊德堂,四座斋堂位于两侧,杏坛设于西序前,祭器藏于东序左,学堂与居室融为一体,供奉二朱先生,三门排列,四周有围墙,共有三百间建筑。明弘治十年,知县罗惟重修,并在门外树立石华表,定名为"石井书院"。
这座滨海小镇在那个时代能建立如此宏大的学府实属罕见,令人惊叹。历经数百年,石井书院虽多次遭受兴废,如明成化十二年和弘治十年的大修扩建,以及清顺治十三年因战乱被毁,但清康熙三十五年重建,乾隆年间又扩建。这些重修和扩建使书院得以持续办学育才,直至清末。书院的山长职位吸引了多位名儒大师,如宋代的顾长卿、余谦一,元代的杨相孙、陈玄,明代的陈惟白、刘绍祖,以及清康熙年间出身进士翰林院的陈檗仁,他们为培养人才、推动安海的文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朱祠又名“朱子祠”、 “二朱先生祠”。是安海民间为纪念朱松,朱熹父子而建的。现遗址的门台,大殿以及西廊庑舍仍存。在大门的上面,悬一巨匾,上书“朱祠”二字。跨进大门,走过石庭,上石骱,步入大成殿,只见大殿腾空而起,朱柱矗立、往日气派,依然犹存。伫立殿中琅琅书声,犹缭耳畔。 朱祠,是安海兴学倡教,人才辈出的发祥地,是安海文明的标志古镇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