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13 02:0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28 07:39
书名:《耕耘集》
作者:陈景明
出版机构:北京时代文汇文化传播中心
网络支持:华人民间记忆网
页数:236页
开本:140*200,1/32
目录信息:
前言
第一章 散文篇:1. 恩爱夫妻共患难 2. 相互尊重,家庭温馨 3. 个性宜相容,家庭方温馨 4. 互慰暖心房 5. 老人健在就是福 6. 宽容高龄老人的过错 7. 缅怀恩师萧殷 8. 师恩如山
第二章 人物通讯报道篇:9. 愿雏鹰展翅更高飞 10. 愿雏燕展翅更高飞 11. 书林新苗 12. 少年壮志临墨池 13. 学不可以己 14. 校园“四姐妹” 15. 一位残疾生的感激 16. 当同学不幸病逝之后 17. 求之不得,无知汉用钱买婚姻 上当受骗,妙龄女出逃反陪命 18. 神针妙手驱病魔 19. 武苑培英 20. 翰墨神韵, 脱颖而出 21. 学贵有法 22. 部队大学校,使人变了样
第三章 杂文评论篇:23. 华东乡名小考 24. 迷途知返不为晚 25. 贵屿邮政分局闻过则改 26. 吞云吐雾何时休? 27. 滥交笔友,弊多利少 28. 让农村电价真正降下来 29. 说一说学生的逆反心理 30. 预防青春期意外创伤 31. 谨防现代“梁祝”悲剧重演 32. 如此轻生不值! 33. 老年夫妻分居利弊谈
第四章 附录:34. 常绿的精神家园 35. 咬定青山不放松 36. 壮志未酬驾鹤去 37. 以陶为师构建和谐教育 38. 《耕耘集》阅后感(五言) 39. 后记
作品欣赏:《恩爱夫妻共患难》
在围城中,夫妻需要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从新婚到白头偕老,经历数十年的生活磨难,需要夫妻两人的相互扶持与相知相爱。
我当年从教育战线重新分配到惠州日报社时,受父母之命娶了家乡的农村姑娘为妻。新婚时,两人没有感情基础,且长期两地分居,直到生子后感情逐渐加深。孩子成为了夫妻感情的纽带,亲情加深了感情,使夫妻关系更加牢固。
然而,生活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在1979年,长子因车祸不幸身亡。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让全家深受重创,尤其是老母亲和妻子。面对如此悲痛,我们一家人在逆境中坚韧不拔,共同努力,面对困难。妻子更是强忍悲痛,照顾家庭,教育子女,最终成为镇先进教育工作者和潮阳市优秀教师,荣获“女强人”和“好母亲”的荣誉。
宽容高龄父母的过错是为人子女应尽的孝道。老母亲年事已高,有时会犯一些小错,但这些都源于老年心理的变化。作为子女,我们要理解并体谅她们,做好安全防范,让高龄父母安度晚年。
幸福的家庭并非一蹴而就。经历了生活的种种挑战与困难,夫妻之间的情感愈发深厚。在1997年长子去世后,一家人在逆境中坚韧不拔,共同努力,最终过上了恩爱和睦、幸福美好的生活。
《幸福当思来之不易》
金秋十月二十五日,我有幸回到母校汕头潮阳一中参加校庆。作为1959届校友,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回到校园,见证了母校的发展与变迁。校门绿树成荫,教学楼群林立,环境清幽,是一片育才的宝地。
回忆起在校的日子,我们生活简朴,物资匮乏。学校领导贯彻毛的教育方针,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我们参与校办农场的劳动,学习之余还要荷锄开荒垦种。在大跃进时期,我们甚至参与了挖冢掘坟的劳动。这些经历虽然艰苦,但培养了我们的劳动习惯和团队精神。
学校领导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老师尽职尽责,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在他们的教导下,我们得以成才,多数能考上大学。如今,我和其他校友们在各行各业取得成就,不忘母校的培养之恩,计划明年春节聚首,共庆佳节,慰问老教师。
对比现在,母校的教育条件已今非昔比,实现了多媒体、电脑化、网络化,教学条件优越。在优秀校长的带领下,学校培养出了一大批拔尖人才,学生人数也大幅增加。近年来,学校在学科竞赛和高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令人振奋。
作为校友,我们希望师弟师妹们珍惜当前优越的学习环境,努力学习,不负老一辈的期望,再创辉煌。记住过去,展望未来,让我们共同为母校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