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2-08 23:5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7 06:06
地方债,2023年中国经济的灰犀牛!
2022年,房企违约、地产波动等事件让市场外焦里嫩。进入2023年,焦点可能转向地方专项债、城投公司、城投债,乃至中小银行。已有迹象引发讨论,如河南省某村镇银行暴雷、兰州城投债违约,持续引发地方债务风险话题。部分地区债务负担沉重,不透明度成核心讨论点。
截至2022年11月,全国地方债务余额3503亿元,其中一般债务143841亿元,专项债务206523亿元。有息地方城投债,截至2021年,总额为56万亿,预计2022年总额达到60万亿。地方债务合计高达95万亿,占全国GDP总量120万亿左右的79%,是名副其实的灰犀牛。
地方专项债主要支持棚改、交通建设、民生等大型公共项目,因GDP考核制度而推动大量发行,债务规模翻倍。债务累积至120%国际警戒线,发债操作广泛,从基础设施到民生服务、冷链物流等领域。专项债不计入赤字,操作灵活。地方债务主要依赖土地财政,新债覆盖旧债,形成旁氏融资模式,风险不断累积。
城投公司作为地方的融资平台,通过成立公司借壳融资,主要项目包括高速公路、土地整理、房地产开发等。城投债虽然涉及地方,性质上属于企业债。地方通过城投公司运作,将财政压力转移至银行,形成土地抵押贷款问题。地方负债率高,财政收入断崖式下滑,依赖城投拿地补充土地财政。然而,银行面临土地抵押贷款风险,地方与银行协商,债务问题难以解决。
财政部发布《关于加强“三公”经费管理严控一般性支出的通知》,禁止通过举债储备土地,国有企业(包括城投)购地,但地方并未严格执行。城投公司和国企拿地更频繁,地方通过城投公司转移财政压力至银行。地方债务问题的解决途径包括打破城投债刚兑、部分城投债置换为年限更长、利息更低的专项债,以及鼓励住房消费。解决房地产问题关键在于刺激楼市消费,将债务转移至居民。对于2023年投资决策,建议关注当地城投违约风险,谨慎参与房地产市场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