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2-28 12:3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30 19:53
2019年,上海市引领全国城市步入垃圾分类生活的新时代,标志着中国垃圾分类元年的开启。
“垃圾分类”与“垃圾回收”的概念,在中国社会已流行近三十余年,通过教育和宣传渠道,从重点城市下探至各市县区。几乎所有公共区域的垃圾桶都成对出现,一个写“可回收垃圾”,一个写“不可回收垃圾”。然而,这些分类垃圾桶往往未能发挥应有功能,各种垃圾混杂其中,散落一地。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 认为与己无关
· 不知道什么是可回收的、什么是不可回收的
· 根据了解的知识进行分类,对不了解的认为都不可回收
· 认为认真分类但别人没做到,所以放弃
· 认为认真分类但发现清洁工混在一起收走,所以放弃
上海通过立法立规,严格执行,旨在解决执行难题,让遵守规则的人麻烦,让不遵守规则的人麻烦不断。
上海垃圾分类遵循《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引》:所有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那么,电池、瓜子壳、马克杯和烧烤签儿应该如何分类?
小明认为电池是“有害垃圾”,因为含有有害物质。小民认为瓜子壳是“干垃圾”,因为它不含害处。小鸣认为马克杯如果打碎可能是“有害垃圾”,没打碎是“干垃圾”。小名认为烧烤签儿是竹制,可以回收。小明则指出,“湿垃圾”经过晒干就能变成“干垃圾”。这反映出对“可回收”、“有害”、“干”和“湿”的理解有分歧。在“干”和“湿”概念上,与日常理解不一致,导致“干垃圾”和“湿垃圾”成为难题。
“干”和“湿”的概念源于抽象,是分类标准的一部分,而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概念。对这一概念的误解导致错误分类。
《指引》对各类垃圾的定义为:“可回收物”包括废纸张、废塑料、废玻璃制品、废金属、废织物等;“有害垃圾”包括废电池、废灯管、废药品、废油器及其容器等;“湿垃圾”(易腐垃圾)包括食材肥料、剩菜剩饭、过期食品、瓜皮果核、花卉植物、中药药渣等;“干垃圾”(其他垃圾)包括除上述三类以外的其他生活废弃物。
现在,我们对“干”和“湿”的定义是通过引入新概念完成的,而不是我们日常理解的“没有水分”和“含有水分”。通过《指引》的表述,我们得知电池是“有害垃圾”,马克杯是“干垃圾”,烧烤签儿是“干垃圾”,而瓜子壳是“湿垃圾”。鸡蛋壳分类则涉及第一次和第二次抽象,将其分别分为“干垃圾”和“湿垃圾”,基于其可食用部分和残留物。
综上所述,上海垃圾分类的成功在于明确的法规和严格的执行,同时通过教育提高公众意识。理解垃圾分类的关键在于明确各类垃圾的定义,避免对“干”和“湿”等概念的误解,以及对抽象概念的正确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