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1天前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1天前
据大象君了解,近期,韩束、一叶子的母公司上海上美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美集团)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意图冲刺“港股国货美妆第一股”,摩根大通、中金公司、中信证券为联席保荐人。上美集团此前曾计划冲刺A股,后转战港股。2021年2月,上美集团与中信证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准备在A股上市,但最终未成形。一年后,2022年1月,上美集团转而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但在今年7月,其申报资料失效。这是时隔9个月后,上美集团再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上美登上资本市场的迫切之心可见一斑。
“第一微商”IPO
上美集团创始人吕义雄,是潮汕人。和很多潮汕富豪一样,吕义雄白手起家,颇有经商天赋,他曾评价自己是“天生就喜欢做生意的人”。
最早,吕义雄在西安康复路批发市场做批发生意,并一度做到了批发市场前五名。2002年,他有了自创品牌的想法,离开西安到上海成立了一家化妆品公司,创办了核心品牌韩束。
韩束创办之时,正是我国国货化妆品的第一次创业浪潮,丸美、珀莱雅、自然堂、相宜本草等都是在2000年左右成立的。
当时,资生堂、雅诗兰黛等国际大牌已经陆续进入中国,在抢占高端市场的同时,它们还通过并购的方式拿下了小护士、羽西等颇有名气的本土品牌,抢占渠道和市场份额。
跟实力强大的外资品牌相比,韩束等刚崛起的国货品牌要“弱小”得多,它们没能力“正面出击”只能通过定位、渠道等“侧面夹击”。
国际品牌在一二线城市,韩束就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大力拓展三四线城市;百货、超市等重点线下渠道被国际品牌占据,韩束就选择突破电视购物渠道。
吕义雄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2012年韩束在电视购物的市场占有率已经接近40%。
通过电视购物积累到第一桶金后,吕义雄宣布重回线下渠道。他的想法是,经过10年发展,同时期成长起来的化妆品企业已经过了野蛮生长的阶段,韩束想要成为国内一线品牌,就必须在线下实体通路成为强势品牌。
对化妆品企业而言,想要形成品牌力,爆款产品和营销缺一不可 。2012年,韩束推出的韩束红BB霜成了公司之后很多年内的爆款产品,在营销方面,韩束不仅签约了林志玲做代言人,还大手笔做起了电视广告。
江苏卫视、湖南卫视、天津卫视等众多电视台的王牌节目都有韩束赞助。据数据显示,2013年、2014年、2015年这3年间,韩束电视广告刊例费用分别达到了2.12亿元、4.49亿元以及5.17亿元。
2014年和2015年,韩束分别花2.4亿元和5亿元冠名《非诚勿扰》。其中,2015年韩束的5亿元冠名,还创下了中国电视史上的投放新高,成为" 中国广告史第一大单 ",并在全国范围投放万达影院,开启长达4年的大荧幕 " 霸屏 "。
2014 年,微商模式在国内大火,于是上美集团还专门成立了微商事业部,并曾创下 "40 天销售一个亿 " 的战绩,因此有了 " 第一微商 " 的称号。
但最后又因为被质疑 " 传销 ",只得随即取消了该部门,但不得不说的是,韩束确实借此收割了大波红利,据媒体报道,2015 年韩束零售额达 90 亿,接近巴黎欧莱雅在中国的销售额。
但最后又因为被质疑 " 传销 ",只得随即取消了该部门。但不得不说的是,韩束确实借此收割了大波红利,据媒体报道,2015 年韩束零售额达90亿,接近巴黎欧莱雅在中国的销售额。
年砸15亿广告费
持续性地投入科研是上美集团提出的成功关键因素,但从投入金额来看,营销才是其支出重点。
上美集团披露,报告期内,公司分别产生研发开支0.83亿元、0.77亿元、1.05亿元及0.5亿元,分别占收入的2.9%、2.3%、2.9%及4.1%。同时,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拥有204人的研发团队,其中81人持硕士或以上学历,约占研发团队的39.7%。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美集团对营销方面的投入。报告期内,上美集团所产生的销售及分销开支分别为13.25亿元、15.36亿元、15.72亿元及6.08亿元,分别占对应年度总收入的46.1%、45.4%、43.4%及48.2%。据披露,在上述销售及分销开支中,营销及推广支出占了大头。2019年,上美集团营销及推广开支超过8亿元,2020年及2021年,营销及推广开支均超过10亿元。
据此计算,上美集团每年在营销推广方面的支出约是其研发投入的十倍。
港股国货美妆第一股
天眼查显示,成立至今,上美集团仅进行过两次融资。 2015年,上美集团完成4亿元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联新资本、中信资本以及前上海家化总经理葛文耀的个人投资,并创造了当时本土化妆品领域最大的单笔融资,轰动行业。彼时,正是公司发展得如火如荼之时,吕义雄甚至在朋友圈喊出“五年内一叶子年零售要到130亿、年回款60亿”。
也正是在同一年,上美集团将之前的名称“上海卡卡化妆品有限公司”改为“上海上美化妆品有限公司”,并首次提及上市计划,放出豪言称要在2018年上市。 之后的几年里,上美确实发展迅猛。有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7年,上美的销售回款从3亿元快速增长至48亿元。同时据欧睿咨询数据,2017年,韩束以2.6%的市场份额成为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本土化妆品企业。
但是,随着国内不少美妆品牌纷纷走向资本市场,比如同期成立的丸美、御泥坊、珀莱雅,或者后起之秀逸仙电商、贝泰妮均已成功上市,但上美集团却迟迟没有动静。
2020年11月,上美集团完成5亿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雅戈尔、旭日紫金及百银投资。一个月后,又将公司类型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从中便可以看出上美集团对于上市的强烈渴望。
到2021年2月,上美集团IPO计划终于有了进展,与中信证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拟在A股上市,但随着A股上市的条件愈发严苛,该计划并未成功。
一年之后,上美又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准备港股IPO。据专业人士分析,由于A股上市门槛变得越来越高,上美此举可能是为了加快上市进程。在同期多数美妆集团都已经上市的情况下,上美难免焦虑。从1月在港交所首次递交招股书;2月收到国际部下发的境外上市反馈意见;4月收到核准发行批复;但时隔半年之后,7月因申报资料失效而中断进程。
如今,上美集团第三次冲关,再次递表闯关港股IPO,终于又离IPO近了一步。若能成功上市,将成为“港股国货美妆第一股”。
全球第二大化妆品市场
中国拥有全球第二大化妆品市场。据了解,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以及个人消费开支增加,中国的化妆品市场由2015年至2020年呈现快速增长。
近年来,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消费者对高质量产品需求的增加,国内化妆品市场成为拥有广阔发展空间的蓝海市场。
据报告,中国化妆品市场规模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预计2025年中国化妆品市场的市场规模将达13,102亿元,同时2020年至2025年的复合年增长率预期为9.2%。
受到中国经济稳定增长、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以及大众消费习惯转变带动,中国化妆品人均开支于2020年达到人民币599元,由2015年至202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1.4%,并预计于2025年将进一步达到人民币917元,复合年增长率为8.9%。护肤品市场的市场规模由2015年的人民币2,046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人民币4,10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4.9%。预期由2020年至2025年继续以复合年增长率10.0%增长,而市场规模将于2025年前达致人民币6,619亿元。
坐拥全球第二大化妆品市场,未来国货美妆又将诞生多少个IPO,值得期待。
热心网友 时间:1天前
据大象君了解,近期,韩束、一叶子的母公司上海上美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美集团)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意图冲刺“港股国货美妆第一股”,摩根大通、中金公司、中信证券为联席保荐人。上美集团此前曾计划冲刺A股,后转战港股。2021年2月,上美集团与中信证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准备在A股上市,但最终未成形。一年后,2022年1月,上美集团转而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但在今年7月,其申报资料失效。这是时隔9个月后,上美集团再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上美登上资本市场的迫切之心可见一斑。
“第一微商”IPO
上美集团创始人吕义雄,是潮汕人。和很多潮汕富豪一样,吕义雄白手起家,颇有经商天赋,他曾评价自己是“天生就喜欢做生意的人”。
最早,吕义雄在西安康复路批发市场做批发生意,并一度做到了批发市场前五名。2002年,他有了自创品牌的想法,离开西安到上海成立了一家化妆品公司,创办了核心品牌韩束。
韩束创办之时,正是我国国货化妆品的第一次创业浪潮,丸美、珀莱雅、自然堂、相宜本草等都是在2000年左右成立的。
当时,资生堂、雅诗兰黛等国际大牌已经陆续进入中国,在抢占高端市场的同时,它们还通过并购的方式拿下了小护士、羽西等颇有名气的本土品牌,抢占渠道和市场份额。
跟实力强大的外资品牌相比,韩束等刚崛起的国货品牌要“弱小”得多,它们没能力“正面出击”只能通过定位、渠道等“侧面夹击”。
国际品牌在一二线城市,韩束就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大力拓展三四线城市;百货、超市等重点线下渠道被国际品牌占据,韩束就选择突破电视购物渠道。
吕义雄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2012年韩束在电视购物的市场占有率已经接近40%。
通过电视购物积累到第一桶金后,吕义雄宣布重回线下渠道。他的想法是,经过10年发展,同时期成长起来的化妆品企业已经过了野蛮生长的阶段,韩束想要成为国内一线品牌,就必须在线下实体通路成为强势品牌。
对化妆品企业而言,想要形成品牌力,爆款产品和营销缺一不可 。2012年,韩束推出的韩束红BB霜成了公司之后很多年内的爆款产品,在营销方面,韩束不仅签约了林志玲做代言人,还大手笔做起了电视广告。
江苏卫视、湖南卫视、天津卫视等众多电视台的王牌节目都有韩束赞助。据数据显示,2013年、2014年、2015年这3年间,韩束电视广告刊例费用分别达到了2.12亿元、4.49亿元以及5.17亿元。
2014年和2015年,韩束分别花2.4亿元和5亿元冠名《非诚勿扰》。其中,2015年韩束的5亿元冠名,还创下了中国电视史上的投放新高,成为" 中国广告史第一大单 ",并在全国范围投放万达影院,开启长达4年的大荧幕 " 霸屏 "。
2014 年,微商模式在国内大火,于是上美集团还专门成立了微商事业部,并曾创下 "40 天销售一个亿 " 的战绩,因此有了 " 第一微商 " 的称号。
但最后又因为被质疑 " 传销 ",只得随即取消了该部门,但不得不说的是,韩束确实借此收割了大波红利,据媒体报道,2015 年韩束零售额达 90 亿,接近巴黎欧莱雅在中国的销售额。
但最后又因为被质疑 " 传销 ",只得随即取消了该部门。但不得不说的是,韩束确实借此收割了大波红利,据媒体报道,2015 年韩束零售额达90亿,接近巴黎欧莱雅在中国的销售额。
年砸15亿广告费
持续性地投入科研是上美集团提出的成功关键因素,但从投入金额来看,营销才是其支出重点。
上美集团披露,报告期内,公司分别产生研发开支0.83亿元、0.77亿元、1.05亿元及0.5亿元,分别占收入的2.9%、2.3%、2.9%及4.1%。同时,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拥有204人的研发团队,其中81人持硕士或以上学历,约占研发团队的39.7%。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美集团对营销方面的投入。报告期内,上美集团所产生的销售及分销开支分别为13.25亿元、15.36亿元、15.72亿元及6.08亿元,分别占对应年度总收入的46.1%、45.4%、43.4%及48.2%。据披露,在上述销售及分销开支中,营销及推广支出占了大头。2019年,上美集团营销及推广开支超过8亿元,2020年及2021年,营销及推广开支均超过10亿元。
据此计算,上美集团每年在营销推广方面的支出约是其研发投入的十倍。
港股国货美妆第一股
天眼查显示,成立至今,上美集团仅进行过两次融资。 2015年,上美集团完成4亿元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联新资本、中信资本以及前上海家化总经理葛文耀的个人投资,并创造了当时本土化妆品领域最大的单笔融资,轰动行业。彼时,正是公司发展得如火如荼之时,吕义雄甚至在朋友圈喊出“五年内一叶子年零售要到130亿、年回款60亿”。
也正是在同一年,上美集团将之前的名称“上海卡卡化妆品有限公司”改为“上海上美化妆品有限公司”,并首次提及上市计划,放出豪言称要在2018年上市。 之后的几年里,上美确实发展迅猛。有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7年,上美的销售回款从3亿元快速增长至48亿元。同时据欧睿咨询数据,2017年,韩束以2.6%的市场份额成为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本土化妆品企业。
但是,随着国内不少美妆品牌纷纷走向资本市场,比如同期成立的丸美、御泥坊、珀莱雅,或者后起之秀逸仙电商、贝泰妮均已成功上市,但上美集团却迟迟没有动静。
2020年11月,上美集团完成5亿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雅戈尔、旭日紫金及百银投资。一个月后,又将公司类型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从中便可以看出上美集团对于上市的强烈渴望。
到2021年2月,上美集团IPO计划终于有了进展,与中信证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拟在A股上市,但随着A股上市的条件愈发严苛,该计划并未成功。
一年之后,上美又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准备港股IPO。据专业人士分析,由于A股上市门槛变得越来越高,上美此举可能是为了加快上市进程。在同期多数美妆集团都已经上市的情况下,上美难免焦虑。从1月在港交所首次递交招股书;2月收到国际部下发的境外上市反馈意见;4月收到核准发行批复;但时隔半年之后,7月因申报资料失效而中断进程。
如今,上美集团第三次冲关,再次递表闯关港股IPO,终于又离IPO近了一步。若能成功上市,将成为“港股国货美妆第一股”。
全球第二大化妆品市场
中国拥有全球第二大化妆品市场。据了解,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以及个人消费开支增加,中国的化妆品市场由2015年至2020年呈现快速增长。
近年来,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消费者对高质量产品需求的增加,国内化妆品市场成为拥有广阔发展空间的蓝海市场。
据报告,中国化妆品市场规模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预计2025年中国化妆品市场的市场规模将达13,102亿元,同时2020年至2025年的复合年增长率预期为9.2%。
受到中国经济稳定增长、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以及大众消费习惯转变带动,中国化妆品人均开支于2020年达到人民币599元,由2015年至202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1.4%,并预计于2025年将进一步达到人民币917元,复合年增长率为8.9%。护肤品市场的市场规模由2015年的人民币2,046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人民币4,10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4.9%。预期由2020年至2025年继续以复合年增长率10.0%增长,而市场规模将于2025年前达致人民币6,619亿元。
坐拥全球第二大化妆品市场,未来国货美妆又将诞生多少个IPO,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