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方法?

发布网友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现代人,以《黄帝内经析义》为代表,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可以概括为三种含义:一是适应四时的养生方法,生长属阳,收藏属阴,所以,春夏养生长之气,即为养阳,秋冬养收藏之气,即为养阴;二是养阳指养心、肝二阳脏;养阴指养肺肾二阴脏;三是养阳要顺从阳气生长的特点,使阳气发泄;而养阴要顺从阴气收藏的特点,不要使阴气发泄。上述各种解释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意义,不管哪种看法都旨在说明一点,季节不同,养生的原则和方法就不一样,人们只有在理论的高度上搞清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含义,才能更好地去“顺四时而适寒暑”。具体到春、夏、秋、冬四季,人们又怎样养阳、养阴呢?《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有较详细的阐述,现摘录于下: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这是讲的春天的养生之道,亦即春天的养阳之道。意思是说,春季正、二、三月,阳气上升,万物萌动,自然界呈现一片生机蓬勃的姿容。天地孕育着生发之气,万物欣欣向荣;人们应当晚睡早起,阔步于庭院,披散头发,宽缓形体,以使志意充满生发之气。对待事物,当生的不要杀害它,当给的不要剥夺它,当赏的不刑罚它,这就是适应春气,调养人体“生气”的道理。如果人体违逆了这个道理,就要伤害肝气。春季伤害了肝气,到了夏季,就会发生寒病,这是因为人在春季养“生气”不足,到夏季奉养“长气”力量不够的缘故。从原文来看,春天养阳主要体现在:“晚睡早起”:因为春天阳多而阴少;“广步于庭”:因为“动则生阳”;“以使志生”:使志意充满生发之气,以适应天地间的生发之气;“夏为寒变”:夏季的寒病是由于春天没有养好阳气的结果。

热心网友

一年四季,季季不同,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是一年间气候的变化规 律,自然界的万物受其影响,则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方法是符合季节变化规律的。春季万物复 苏,生机勃勃,气温变暖,阳气上升,到了夏季,阳气由初生到完全外达极 盛的状态,为了顺应季节的变化,预防疾病,养生应该侧重于养阳。刚才我 们提到的“春捂”就是养阳的方法之一,要提醒大家的是,夏季切莫贪凉。 夏季天气炎热,出汗较多,如果此时再进食大量的冷饮,或是长时间吹冷风, 身体的阳气有所损伤,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很容易生病。

热心网友

《内经·素问·四时调神大论》中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 则。“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这些话的意思大概是说,四时阴阳之气是万物生存的根本,于是圣人都会 根据此而在春夏养阳,秋冬补阴,以便服从于其四时阴阳这个根本,才能与万物 一起生活并且生长。如果一旦违反了这个根本,就会损伤其本源,破坏其真气, 以上这些就是四时调摄的宗旨。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