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5:3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07 06:21
当前,全球制造业正在进入一个以智能化、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2013年德国提出“工业4.0”概念,其核心为“互联网+制造业”即智能工厂、智能生产和智能物流三大主题,其旨在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而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也在寻找升级之道,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即在新型工业转型变革中,将实现实体与虚拟网络世界的融合,未来的制造行业将更加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都是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背景下针对制造业提出的重要战略举措,有诸多不同,但却“殊途同归”,核心都是指向“智能制造”。然而无论是德国的工业4.0,还是中国制造2025,背后都需要一个强大的IT支撑系统或者IT基础设施。如果将工业4.0或中国制造2025比作是一艘高速航行的泰坦尼克号,那么我们就需要一套严密的支撑系统去支持这艘巨轮,否则巨轮一旦失控,灾难便来临,就如当年的动车追尾事件,其实恰恰就是重建设、轻运维而带来苦果,一个小小的系统计算错误,便导致了车毁人亡。因此,我们不得不充分考虑“智能制造”背后的IT保障,例如:设备信息的稳定运行?数据获取的准确性?安全的保障?流程的高效?……
在传统的IT运维组织中,我们能看到彼此事务之间的割裂非常明显,比如说设备、网络、机房、监控和质量改进等都是在不同的团队完成,彼此工作进行。在敏捷和精益运维驱动下,必须要求有一个集成平台来把这些事务流调试起来,否则无法提高事务执行的效率和质量,真正的把运维功能变成了交付服务的模式。同时,IT资源的增多使IT运维者的工作越来越复杂,为运维者增加工作难度和强度,也会带来大量的电力消耗和人力维护成本。同时,一些风险和故障更是事后救火而无法提前预测,一旦出现问题,就像救火队员一样成立临时作战指挥部,效率低,而且会带给企业无法想象的损失。传统的IT运维已无法满足当下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
智能制造时代,我们需要建立一个自动化大运维平台,使得运维行为进入纵向与智能制造横向集成的全生命周期活动,协调技术、物流、业务、设备、运维和质保等各部门的团队协作;设计统一的配置管理数据库;利用RFID、云计算、大数据和可视化等技术,实现对智能制造运维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分析和可视化处理,实现对机器、设备和系统的连续在线监控,实现对跨系统、跨组织和跨地域系统的运维活动自动化、位置化、数据化和可视化,确保质量、效率和成本之间的平衡。那么,智能制造时代下,运维需要满足哪些特点呢?
1. 整合的大运维自动化管理平台,不仅包括对IT基础设施、虚拟资源和各种业务系统的监控,同时实时抓取业务、机房管理、虚拟环境、设备管理等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管理及安全运维管理子系统,并能够将运维管理数据迁移到手机或是平板电脑上,可以随时随地掌握设备及系统的运行情况,对于突发性事件和紧急性事件有极其高效和出色的支持,从而实现移动运维管理
2. 新一代的IT运维要以数据为核心,首先要满足大数据的变化,这样才能为数据运维提供强大的基础支撑。建立运维管理大数据:将海量的运维数据进行分析整理,通过分析数据能够有效获取用户或者系统的行为模式,从而分析其潜在的需求与风险。当出现问题时不仅能帮助管理人员找到原因和解决问题,同时,在现代化的运维当中,还可以通过分析数据做到预测或预防问题,这样解决完问题就不会发生了,或者再遇到同样的问题,我们就不会发慌了,就像天气预报一样,防患于未然。
3. 自动化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需要能够自动化发现我们的IT基础架构和设施;其次,需要有自动修复的能力,比如当遇到系统当机或其他问题,不需要人工干涉,系统通过自动重启或其他方式就修复了。同时,现代化的综合运维一定要和业务挂钩关联,当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够自动按照业务的重要性,将问题划分成三六九等,而后有条理清晰的去解决,即把将运维充分融入到业务当中。
4. 利用虚拟资源建立一个随时能“满血复活”的信息化系统,保障某个系统出错后能快速恢复或切换,或者将平台与资源灵活进行配置。
智能制造时代,IT运维需要强调建立一体化的运维管理思想,让零散的运维工作更有联动性,同时采用更开放的思维模式,将大数据与自动化的应用引入到信息化运维管理工作中,从而适应互联网时代与智能制造时代灵活的业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