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3:4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22 02:31
早在2014年阿里就已经开始了农村金融的布局,阿里的千县万村农村淘宝计划,至今已成立超过10000个村级服务站点,覆盖了全国20余个省份。
农村金融市场为什么会存在巨大缺口
通常情况下,尤其是在县域经济还未取得明显发展的时候,传统金融行业对农村市场是整体排斥的,长此以往便导致了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排斥困境越来越突出。所谓的金融排斥是指社会中的某些群体没有能力进入金融体系,没有能力以恰当的形式获得必要的金融服务。目前,判定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排斥现状的主要依据是坎普森与韦利提出的六大指标,即地理排斥,评估排斥,条件排斥,价格排斥,营销排斥和自我排斥,通过对比农村地区现状与上述指标的契合度,我们很容易便能发现隐藏在农村金融排斥现象背后的巨大金融服务缺口。
第一,地理排斥。由于农村地处偏远、人口分散,金融机构业务开展就会面临交通阻碍或成本过高,导致金融服务效率低、不积极。据银监会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我国还有将近3000个乡镇没有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营业网点,约占全国乡镇总数的7%,其中有342个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服务,占金融机构空白乡镇总数的12%。由农村地区银行网点的低覆盖率所折射出的即是传统银行业对农村市场的忽略。
第二,评估排斥。农村市场在金融服务评估上普遍面临评估过于严格的痛点,一方面,农村生产经营活动易受自然环境影响,生产周期长、产量不稳定、经济效益差,借贷风险极度不可控。另一方面,农村地区是一个信用环境整体偏差的信贷市场,农民缺乏基础的金融知识和起码的契约精神,导致农村信用体系难以形成。基于把控风险的考虑,银行只能通过设立严格的贷款评估程序来降低风险发生率,有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涉农贷款仅占各项贷款总额的28%左右,足以说明农村地区的贷款难现状。
第三,条件排斥。条件排斥与评估排斥本质上是一样的,即银行业通过抬高农户贷款的资质门槛来实现风控。以农村信用社贷款为例,针对农村个人的借款条件就包含稳定收入证明、还款能力证明、市场化的资产作为抵押物等。但事实上大多数农民都不具有财产权,所以无法通过抵押不动产来进行贷款,而高违约率的信用贷款不仅阻碍了农村借贷服务的正常开展,还进一步恶化了农村信用环境。
第四,价格排斥。考虑到涉农贷款的高风险性,央行曾经发文允许农村金融机构在贷款利率上拥有较其他商业银行更大、更灵活的浮动范围,利率上浮范围远大于一般性的商业银行。以农村信用社为例,大部分地区的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浮动权限是基准利率的90%~230%,浮动幅度超过200%的占70%以上。此外,据资料显示,农村信用社贷款通常还会要求农户按贷款额的5%~10%缴纳股金。农村金融机构在贷款利率执行上的这种高浮动,既增加了农户贷款的难度,又降低了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热情。
第五,营销排斥。营销排斥主要是指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人员数量上的稀缺性及金融产品供给的单一化。一方面,数据显示截止2008年底,平均每万名农村人口拥有金融机构服务人员数16.7个,农村金融服务人员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了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业务品种过于单一,仅仅集中在储蓄和信贷上,金融供给结构极其不合理。
第六,自我排斥。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偏远地区,由于环境闭塞、信息滞后,当地人群普遍对新观念的接受程度不高。作为金融机构而言,又将这部分群体进行了剥离,而他们在被传统金融体系排除的同时,自身也加剧了对传统银行的陌生感及不信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