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3:1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02 15:53
4. 6. 1 古地理面貌
辫状河三角洲是辫状水流,包括河流控制的潮湿气候冲积扇和冰水冲积扇进入稳定水体 ( 海、湖) 形成的富含砂和砾石的粗碎屑三角洲,其发育受季节性洪水流量或山区河流流量的控制。其平面形态通常呈扇形 ( 图 4. 56) ,这种扇形是三角洲建造过程的结果。
图 4. 56 辫状河三角洲的类型( 据 McPherson 等,1987)A—物源来自远距离山区高地的辫状河三角洲; B—在冲积扇前方发育辫状河分流平原的辫状河三角洲;C—与冰川冲积平原有关的辫状河三角洲
4. 6. 2 与正常三角洲的区别
辫状河三角洲与正常三角洲最大的区别在于供源和粒度的不同,通常辫状河三角洲是由辫状河作为供源,为短程三角洲; 而正常三角洲多以曲流河为供源,为长程三角洲。另外辫状河三角洲通常粒度较粗,而正常三角洲粒度较细 ( 表 4. 5) 。
表 4. 5 不同类型三角洲特征对比
( 据薛叔浩等,2002)
辫状河三角洲平原的辫状河道具辫状河特征,碎屑颗粒较粗,砂、砾含量高,河道砂体无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河道不稳定,平面上往往成片分布。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辫状河道发育,而河口坝处于次要地位。
辫状河三角洲往往个体相对正常三角洲要小,但经常成群出现,尤其在地形坡度较好时更为明显。
4. 6. 3 与扇三角洲的区别
辫状河三角洲与扇三角洲同属于粗粒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供源为辫状河,扇三角洲供源为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上泥石流不发育,而扇三角洲平原上多见泥石流,尤其是干旱扇三角洲泥石流更为发育。
扇三角洲重力流沉积通常较辫状河三角洲发育,尤其是扇三角洲平原常见泥石流; 粒度上扇三角洲要比辫状河三角洲粗得多; 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层序中发育块状砾岩相( Gm) 、块状砂岩相 ( Sm) 、平行层理砂岩相 ( Sh) 、波状 - 断续波状交错层理粉细砂岩相 ( Fr) 、块状粉砂岩相 ( Fm) ,而叠瓦状砾岩相 ( Gi) 、板状交错层理砂砾岩相 ( Sp)和槽状交错层理砂岩相 ( St) 不太发育; 扇三角洲垂向层序以砾岩为主,粒度粗细变化快,而辫状河三角洲粒度变化相对较慢,粒度变化范围也要小于扇三角洲; 辫状河道为细粒平直河或低弯度曲流河,而扇三角洲水道多为粗粒辫状河; 前积作用形成的反韵律层序二者均不发育,但扇三角洲某些层序可以出现砾岩相,而辫状河三角洲粒度明显小于扇三角洲。
4. 6. 4 测井电性特征
由于辫状河三角洲是在辫状河道进积到湖泊中形成的,辫状河三角洲平原由辫状河道和辫状河道间组成,其占主导地位的辫状河道沉积测井电性特征类似于辫状河流沉积( 图 4. 57) 。
图 4. 57 吐格尔明与依南 2 井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层序( 据顾家裕,2003)
4. 6. 5 地震反射特征
尽管辫状河三角洲与曲流河三角洲在发育规模上存在较大差异,但在地震反射特征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在地震剖面上,中间为斜交前积反射,前积反射一般代表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 顶积层一般代表着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沉积,地震剖面上多为中弱振幅反射同相轴,其产状为发散或亚平行; 底积层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中弱振幅、低到中等连续性,为亚平行或发散结构,在垂直物源方向剖面上为席状反射,内部为平行结构,横向同相轴振幅有变化 ( 图 4. 58) 。
图 4. 58 辫状河三角洲地震反射特征( 据潘元林等,2003)
4. 6. 6 垂向沉积序列
辫状河三角洲垂向沉积层序具有两种韵律结构,一是向上变细的退积型辫状河三角洲,剖面上表现为多处水流作用由强至弱、向上变细的正韵律组合; 二是向上变粗的进积型辫状三角洲,由多个向上变粗的沉积旋回组成。地质记录中以进积型辫状河三角洲垂向层序更为常见 ( 图 4. 59) ,其完整的层序由下而上表现为辫状河—滨浅湖—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前缘—前辫状河三角洲。由于水动力条件和古地形的变化,辫状河三角洲垂向层序往往保存不完整,常以平原亚相和前缘亚相呈互层沉积出现。
图 4. 59 塔里木盆地草 2 井侏罗系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序列( 据高振中,1996,转引自赵澄林,2001b)
4. 6. 7 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及岩相古地理特征
4. 6. 7. 1 沉积模式
辫状河三角洲通常是由湍急洪水控制,常为季节性的沉积作用产生。辫状河三角洲具有限定性河口。辫状河流虽是季节性的,但存在着与湖泊或海洋能量相互作用的重要时期。前人曾将辫状河三角洲归属于扇三角洲,现已将其从扇三角洲中分了出来。辫状河三角洲可细分为 3 个次级单元,即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辫状河前三角洲( 图 4. 60) 。
图 4. 60 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 据 George,2000,转引自张金亮,2008)
4. 6. 7. 2 岩相古地理特征
柴达木盆地北缘早侏罗世在冷湖地区、仙 3 井井区和红山地区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其粗碎屑岩体积分数在 10% 以上,其中冷湖一带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物中砾岩含量较高。该时期湖泊主要是浅湖 - 半深湖,沉积物中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较多,剖面上暗色泥岩与粉砂岩呈频繁互层。
中侏罗世时期北缘山前带大部分地区为湖泊,在潜西、鱼卡局部、红山东部地区均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其粗碎屑岩体积分数在 10% 以上,其中潜西、鱼卡一带的辫状河三角洲砾质岩较发育,与早侏罗世相比,中侏罗世时期沉积中心主要位于北缘山前带赛什腾凹陷、鱼卡断陷、红山断陷及德令哈断陷之中,山前带湖侵范围增大,盆地规模增加,尤其是中侏罗世晚期大部分地区处于浅湖 - 半深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