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旃蒙协洽,尽柔兆敦牂,凡十二年是啥意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3:58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0:43

所谓岁星,其实就是木星。古人认为木星由西向东绕天运行一周是12年,所以将其称之为岁星。12年与地支十二在数目上正好一致,所以又把岁星运行轨迹两侧周天,即所谓的天赤道按照十二地支依次分成12次,用以标识岁星每年所在的位次。每次分别起一个专名,以与十二地支相对应:

子——玄枵;

丑——星纪;

寅——析木;

卯——大火;

辰——寿星;

巳——鹑尾;

午——鹑火;

未——鹑首;

申——实沈;

酉——大梁;

戌——降类;

亥——娵訾。

用岁星的12次名称纪年,称为岁星纪年法。岁星运行到哪一次,就记为“岁在××”。如《国语·周语》说:“武王伐纣,岁在鹑火。”潘安仁(潘岳,字安仁,也称潘安)《西征赋》说:“岁次玄枵”等,用的都是岁星纪年法。但是因为木星运行并非恰好是12年一周天,而是11.8622年一周天,因此每过80年岁星便发生一次超次现象。每一超次,岁星纪年便宣告失灵,纪年便与实际天象不符,所以这种纪年行用的时间较短,一般学者都认为只在春秋中期以后使用过一段时间。《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说:“岁在星纪而淫于玄枵。”这是古人发现岁星超次的可靠记录。星纪为丑,玄枵为子,岁次本来应该在星纪,却提前次于玄枵。因此才产生了太岁纪年法,用来弥补岁星纪年的超次缺陷。

岁星运行的方向与古人熟悉的天体十二辰(十二地支配二十八星宿形成的辰向)划分的方向正好相反,又造成了实际运用上的不便,于是便假设了一个与岁星运行方向相反的天体,与十二星辰划分方向顺序相同,这个天体就叫太岁,并让它正好整12年行经一周天。将地平圈十二等分,配十二辰,使太岁一年经一辰,并以十二地支名之。这时如果我们抛开那个假设的天体——太岁,其纪年方法实质上就是十二地支纪年法。为了回避地支之名,于是又给每个地支另外起一个别名:

子——困敦;

丑——赤奋若;

寅——摄提格;

卯——单阏;

辰——执徐;

巳——大荒骆、大荒落;

午——敦牂;

未——叶洽、协洽;

申——涒滩;

酉——作鄂、作噩;

戌——阉茂、掩茂;

亥——大渊献。

《吕氏春秋·序意篇》说:“维秦八年,岁在涒滩。” 涒滩即申年。这个太岁纪年法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十二地支纪年法的初起形式,所以有人说它是由岁星纪年向干支纪年的过渡。

另据《尔雅·释天》和《史记·历书》所载,另有与十天干相合以纪年的,叫“岁阳”,也另有一套别名。《史记·历书》与十天干对应的别名是:

甲——焉逢;

乙——端蒙;

丙——游兆;

丁——强梧;

戊——徒维;

己——祝犁;

庚——商横;

辛——昭阳;

壬——横艾;

癸——尚章。

《尔雅·释天》与十天干相对应的别名是:

甲——阏逢;

乙——旃蒙;

丙——柔兆;

丁——强圉;

戊——著雍;

己——屠维;

庚——上章;

辛——重光;

壬——玄黓;

癸——昭阳。

如果我们将太岁纪年中十二地支对应别名,与岁阳纪年十天干相对应的别名结合起来使用,就和用杆子纪念一样了,只不过它叫:

阏逢执徐——甲辰年;

著雍涒滩——戊申年;

强圉赤奋若——丁丑年

这种岁阳、太岁相结合以纪年的现象,在古籍中经常出现,研究古典文学或史学的人应该熟练掌握。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0:44

“旃蒙协洽”和“柔兆敦牂”是中国先秦时期(秦始皇统一以前)我国纪年的专用名词,它以12年为一循环,是现在12属相的前身。有协洽岁,敦牂岁的记法。
“起旃蒙协洽,尽柔兆敦牂,凡十二年”是说从协洽那年算起,到敦牂年,共计12年。
当年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时,为了表示有学问,纪年除了用各代的年号外,再选择的就是这个古代才有的纪年法。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