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湖北省荆沙市2025届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12-06 来源:东饰资讯网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琴是一种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古典乐器。“和雅”“清淡”是古琴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古琴的深远意境。陶渊明诗“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白居易诗“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都生动地表现了古琴高雅淡泊的审美境界。

“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东汉班固)在儒家思想中,音乐的首要功能是教化。以清微淡远、平和雅正为意趣的古琴,被推为音乐中的典范。儒家认为琴乐能洗涤心灵,端正人心,禁止淫邪之念侵蚀内心。唐代薛易简在其所著《琴诀》中论述说:“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此琴之善者也。”由此可见古琴美学思想与儒家思想的紧密关系。

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逍遥无为;道家音乐最理想、最崇高的境界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庄子将音乐分为天籁、地籁和人籁三类,认为“天籁”是音乐的最高境界,提倡音乐应追求自然之趣。传统的古琴制作采用的是丝弦,声音很小,但夜深人静之时,却能弹出真正的天籁之音。琴声细腻、微妙,绕梁不绝,令人思绪无限。弹奏者在弹拨古琴时会陷入沉思、冥想,心灵在琴声中得到净化和升华,与万物合和,进入“弦外之境”。由此可见古琴美学思想中所渗透的道家哲学。

嵇康《琴赋》把古琴推崇为最适宜君子修身养性的器物,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确是如此。古琴之音,既淳和淡雅又清亮绵远,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雅正平和,无过亦无不及。弹奏之人在古朴低缓而又沉静旷远的琴声之中,由躁入静,进而物我两忘。古琴所追求的高雅淡泊境界,是操琴者平和闲适的内心与清静的外部环境合而为一之后“心物相合、心琴合一”的一种艺术境界,体现了古人修身悟道的德行。

中国古琴音乐是一门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艺术,它以独特的美学趣味,引人无限向往和追求。在人心易于浮躁的今时,亟需古琴这般恬淡平和的音乐,让人心得以安稳沉静,回归内心本真的精神世界。

(摘编自魏育林《(听琴经)释义》)

材料二:

“琴者,禁也”,是儒家古琴美学的主流思想。

“琴者,心也”,是道家古琴文化的主要命题。

中国古琴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由“器”逐步归结到“道”的文化路途上,堪为大道流行的最佳载体。“琴并不简单地是一门乐器而已,而是某种文化之‘道’的转换策略”。古琴出现功能上的历史位移。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寄闲情淑女解琴书”中,黛玉道:“琴者,禁也。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黛玉这番话集中体现了古琴文化内涵之一的正统琴道——儒家的“乐教”思想,蕴涵了以乐成教的人文精神,以音乐的教化作用实现人生意义与人格完善的终极目标。

黛玉所称之古琴言“禁”,始自东汉桓谭的《新论·琴道》“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后被《白虎通》加以发展、深化,演变为教化、修身和正心的传统琴道,且由于儒家在中国古琴文化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而成为古琴美学的主流思想之一。在古代,琴被称为“圣人”之作,“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强调古琴的礼乐思想和修身之用这些经世致用的功能成为儒家古琴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但如果格外注重音乐与其外部关系的研究,将之视为音乐的创作之本而忽视其艺术审美价值,就必然导致重德轻艺,就会使音乐异化,沦为实现功利目的的工具。汉代《白虎通》以后,琴人、琴论大多言琴必禁,且范围不断演变扩大。儒家“琴之言禁”的命题,正是以突出古琴的非艺术功能为目的,于音乐审美中划出诸多禁区,“禁”逐渐成为束缚古琴艺术发展的桎梏,并形成古琴美学中的非美倾向。古琴从战国时家喻户晓的民间乐器到明清时知音者稀的变化,“禁”在其中起到极大的消极作用。

《红楼梦》中黛玉谈琴除强调儒家“中和之道”、君子之质的人格完善,又深得其邃地描述了道家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人格修炼。“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天地清和”“风清月朗”,“心不外想,气血和平”,可谓“与神合灵,与道合妙”,如《庄周梦蝶》,“与天地俱化,与太虚同体”。古人抚琴,追求的是“操高山流水之音于曲中,得松风夜月之趣于指下”,林木扶苏,清风入弦,“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嵇康《赠秀才入军》),从而产生心凝形释、包容天地、与万化冥合的心灵体验和空间感受。“琴者,心也”“独得其心而知其深也”“舒缓者音调自然疏缓,旷达者自然浩荡,雄迈者自然壮烈,沉郁者自然悲酸,古怪者自然奇绝”。

明末琴家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中诠释的琴乐演奏与审美物证中的二十四个命题——二十四况,即为儒道互补,兼容并蓄,承前代众琴家之长,共同化育为自成一家的“淡和”的精神气象。“发乎情,止乎礼”,入世与出世,道德风范与艺术品格,古琴为儒道两家“琴道”的二元弥合构筑起更为和谐的支点,完成了物质与精神、心理与生理、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的高度整合,以近于完美的“和谐”的存在,超越了一切时空和因果,走向艺术、人生的永恒与不朽。

(摘编自祁冰《古韵幽兰——古琴的文化内涵与(红楼梦)中黛玉琴心之探微》)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和雅”“清淡”的琴乐追求“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文中陶渊明与白居易的诗都生动地表现了古琴高雅淡泊的审美境界。

B. 古琴以清微淡远、平和雅正为意趣,因此被推为音乐中的典范。唐代薛易简在其所著《琴诀》中的言论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

C.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提倡音乐应追求自然之趣,推崇自然天成的“天籁”“清淡”的琴乐与道家追求合拍。

D. 古琴追求高雅淡泊的韵味,要求弹琴者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人琴合一、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嵇康提出“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对古琴的作用有高度的认同,作者也认为古琴的平和能让人回归内心本真。

B. 古琴作为“圣人之器”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但是“禁”在一定程度上对古琴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消极作用。

C. 古琴追求一种“心物相合、心琴合一”的艺术境界,一个人只要恬淡平和、去除浮躁就能回归本真,达到这种境界。

D. 《红楼梦》中黛玉谈琴既体现了儒家“音乐教化”的思想,又契合了道家“追求自然”“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思想。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儒家思想对古琴影响的一项是( )

A. 是故君子之于琴也,非徒取其声音而已,达则于以观政焉,穷则于以守命焉。(宋·朱长文《琴史》)

B.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西汉《乐记》)

C. 心通造化,德协神人,理一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于是制之为琴。其所首重者,和也。(明·徐上《溪山琴况》)

D. 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八音广博,琴德最优。古者圣贤,玩琴以养心。(东汉·桓谭《新论·琴道》)

4. 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5. 料二中说:“古琴为儒道两家‘琴道’的二元弥合构筑起更为和谐的支点。”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1. B 2. C 3. B

4.①材料一着重阐述古琴美学思想与中国儒家、道家思想的关系。②材料二主要以《红楼梦》的“黛玉论琴”为例,论述古琴是儒道两家“琴道”完美的融合,儒道互补,兼容并蓄。

5. ①儒家重视琴乐的教化功能,认为琴乐可以正人心,止淫邪,涵养性情,教化民众。以音乐的教化作用实现人生意义与人格完善的终极目标。②道家提倡琴乐应追求自然之趣,弹奏出“天籁之音”,重视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人格修炼。③古琴儒道互补,具有“淡和”的精神气象,入世与出世,为儒道两家“琴道”的二元弥合构筑起更为和谐的支点。

【解析】

【导语】材料一主要从古琴的美学、文化内涵出发,强调其艺术魅力与审美意境,结合儒、道两家思想,展现古琴在洗涤心灵和修身养性中的重要角色。材料二则着重探讨古琴在儒家音乐教化和道家自然无为的双重影响下的发展演变,分析儒道两家对古琴文化的不同主张及其历史作用。整体而言,两篇材料从不同角度探讨古琴的文化价值,揭示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多重意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唐代薛易简在其所著《琴诀》中的言论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错误,原文为“儒家认为琴乐能洗涤心灵,端正人心,禁止淫邪之念侵蚀内心。唐代薛易简在其所著《琴诀》中论述说:‘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此琴之善者也’”,可知薛易简阐释的是“琴乐能洗涤心灵,端正人心,禁止淫邪之念侵蚀内心”的观点。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只要……就能”错,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材料一倒数第二段信息是“古琴所追求的高雅淡泊境界,是操琴者平和闲适的内心与清静的外部环境合而为一之后‘心物相合、心琴合一’的一种艺术境界,体现了古人修身悟道的德行”,可见并非只要恬淡平和、去除浮躁就能回归本真达此境界,还要与清静的外部环境合而为一。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儒家对古琴的影响是认为古琴有教化作用,能洗涤心灵,端正人心,禁止淫邪之念侵蚀内心,能修身养性。

B.选项意思是音的产生,都是出于人类有能够产生思想感情的心。人类思想感情的变动,是外界事物影响的结果。受外界事物的影响,人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变动,就会用“声”表现出来。是谈音乐的产生,和儒家思想无关。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材料一,“‘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东汉班固)在儒家思想中,音乐的首要功能是教化。以清微淡远、平和雅正为意趣的古琴,被推为音乐中的典范。儒家认为琴乐能洗涤心灵,端正人心,禁止淫邪之念侵蚀内心”“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逍遥无为;道家音乐最理想、最崇高的境界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嵇康《琴赋》把古琴推崇为最适宜君子修身养性的器物”“古琴所追求的高雅淡泊境界,是操琴者平和闲适的内心与清静的外部环境合而为一之后‘心物相合、心琴合一’的一种艺术境界,体现了古人修身悟道的德行”,着重阐述古琴美学思想与中国儒家、道家思想的关系。

材料二,“‘琴者,禁也’,是儒家古琴美学的主流思想”“‘琴者,心也’,是道家古琴文化的主要命题”“黛玉道:‘琴者,禁也。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黛玉这番话集中体现了古琴文化内涵之一的正统琴道——儒家的‘乐教’思想,蕴涵了以乐成教的人文精神,以音乐的教化作用实现人生意义与人格完善的终极目标……《红楼梦》中黛玉谈琴除强调儒家‘中和之道’、君子之质的人格完善,又深得其邃地描述了道家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人格修炼”,主要以《红楼梦》的“黛玉论琴”为例,论述古琴是儒道两家“琴道”完美的融合,儒道互补,兼容并蓄。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句子含义的能力。

①结合“儒家认为琴乐能洗涤心灵,端正人心,禁止淫邪之念侵蚀内心”“儒家的‘乐教’思想,蕴涵了以乐成教的人文精神,以音乐的教化作用实现人生意义与人格完善的终极目标”可知,儒家重视琴乐的教化功能,认为琴乐可以正人心,止淫邪,涵养性情,教化民众。以音乐的教化作用实现人生意义与人格完善的终极目标。

②结合“道家崇尚自然……提倡音乐应追求自然之趣……夜深人静之时,却能弹出真正的天籁之音”“道家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人格修炼”可知,道家提倡琴乐应追求自然之趣,弹奏出“天籁之音”,重视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人格修炼。

③结合“儒道互补,兼容并蓄,承前代众琴家之长,共同化育为自成一家的‘淡和’的精神气象”“入世与出世,道德风范与艺术品格,古琴为儒道两家“琴道”的二元弥合构筑起更为和谐的支点”可知,古琴儒道互补,具有“淡和”的精神气象,入世与出世,为儒道两家“琴道”的二元弥合构筑起更为和谐的支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伤逝

——涓生的手记

鲁迅

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会馆里被遗忘在偏僻里的破屋是这样地寂静和空虚。时光过得真快,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已经满一年了,事情又这么不凑巧,我重来时,偏偏空着的又只有这一间屋。依然是这样的破窗,这样的窗外的半枯的槐树和老紫藤,这样的窗前的方桌,这样的败壁,这样的靠壁的板床。深夜中独自躺在床上,过去一年中的时光全被消灭,全未有过,我并没有曾经从这破屋子搬出,在吉兆胡同创立了满怀希望的小小的家庭。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这是我们交往了半年,又谈起她在这里的胞叔和在家的父亲时,她默想了一会之后,分明地、坚决地、沉静地说了出来的话。其时是我已经说尽了我的意见、我的身世、我的缺点,很少隐瞒;她也完全了解的了。这几句话震动了我的灵魂,此后许多天还在耳中发响,而且说不出的狂喜,知道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那样的无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

寻住所实在不是容易事,看了二十多处,这才得到可以暂且敷衍的处所,是吉兆胡同一所小屋里的两间南屋;主人是一个小官,自住着正屋和厢房。他只有夫人和一个不到周岁的女孩子,只要孩子不啼哭,是极其安闲幽静的。我们的家具很简单,但已经用去了我筹来的款子的大半;子君还卖掉了她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我拦阻她,还是定要卖,我也就不再坚持下去了;我知道不给她加入一点股份去,她是住不舒服的。

和她的叔叔,她早已闹开,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我也陆续和几个自以为忠告,其实是替我胆怯,或者竟是嫉妒的朋友绝了交。然而这倒很清静。

我的路铸定了,每星期中的六天,是由家到局,又由局到家。在局里使坐在办公桌前抄,抄,抄些公文和信件;在家里是和她相对,或帮她生白炉子,煮饭,蒸馒头。

我所预期的打击果然到来。双十节的前一晚,我呆坐着,她在洗碗。听到打门声,我去开门时,是局里的信差,交给我一张油印的纸条。我就有些料到了,到灯下去一看,果然,印着的就是:

奉局长谕史涓生毋庸到局办事

秘书处启十月九号

我很踌躇,不知道怎样措辞好,当停笔凝思的时候,转眼去一瞥她的脸,在昏暗的灯光下,又很见得凄然。我真不料这样微细的小事情,竟会给坚决的、无畏的子君以这么显著的变化。她近来实在变得很怯弱了,但也并不是今夜才开始的。

我和她闲谈,故意地引起我们的往事,提到文艺,涉及外国的文人及作品,如《娜拉》《海的女人》等,称赞娜拉的果决……也还是去年在会馆的破屋里讲过的那些话,但现在已经变成空虚,从我的嘴传入自己的耳中。

“是的。”她沉默了一会,说,“但是,……涓生,我觉得你近来很不一样了。可是的?你,——你老实告诉我。”

我觉得这似乎给了我当头一击,但也立即定了神,说出我的意见和主张来:“你要我老实说;是的,人是不该虚伪的。我老实说吧: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

她脸色陡然变成灰黄,死了似的;瞬间便又苏醒,眼里也发了稚气的闪闪的光泽。这眼光射向四处,正如孩子在饥渴中寻求着慈爱的母亲,但只在空中寻求,恐怖地回避着我的眼。

我们总算度过了极难忍受的冬天,这北京的冬天;就如蜻蜓落在恶作剧的坏孩子的手里一般,被系着细线,尽情玩弄,虐待,虽然幸而没有送掉性命,结果也还是躺在地上,只争着一个迟早之间。

然而觉得要来的事,却终于来到了。

这是冬春之交的事,风已没有这么冷,我也更久地在外面徘徊;待到回家,大概已经昏黑。

我照常没精打采地回来,一看见寓所的门,也照常更加丧气,使脚步放得更缓。

但终于走进自己的屋子里了,没有灯火;摸火柴点起来时,是异样的寂寞和空虚!

正在错愕中,官太太便到窗外来叫我出去。

“今天子君的父亲来到这里,将她接回去了。”她很简单地说。

这似乎又不是意料中的事,我便如脑后受了一击,无言地站着。

我的心觉得沉重。我为什么偏不忍耐几天,要这样急急地告诉她真话的呢?现在她知道,她以后所有的只是她父亲的烈日一般的严威和旁人的赛过冰霜的冷眼。此外便是虚空,负着虚空的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呵!而况这路的尽头,又不过是——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

我要离开吉兆胡同,不得已去拜访一个久不问候的世交。他是我伯父的幼年的同窗,大概因为衣服的破旧吧,一登门便很遭门房的白眼。好容易才相见,也还相识,但是很冷落。我们的往事,他全都知道了。

“自然,你也不能在这里了,”他听了我托他在别处觅事之后,冷冷地说,“但那里去呢?很难。——你那,什么呢,你的朋友吧,子君,你可知道,她死了。”

我惊得没有话。

“真的?”

“自然真的,我家的王升的家,就和她家同村。”

我知道他是不说谎话的;子君总不会再来的了,四周是广大的空虚,还有死的寂静。

初春的夜,还是那么长。长久的枯坐中记起上午在街头所见的葬礼,前面是纸人纸马,后面是唱歌一般的哭声。我现在已经知道他们的聪明了,这是多么轻松简洁的事。

然而子君的葬礼却又在我的眼前,是独自负着虚空的重担,在灰白的长路上前行,而又即刻消失在周围的严威和冷眼里了。

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之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

我活着,我总得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去,那第一步——却不过是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一九二五年十月二十一日毕

(节选自《彷徨》,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交代了小说写作的目的,与尾段相呼应,结构紧凑。

B. 小说采用心灵自剖的方式表现涓生的内心世界和感情变化,心理描写真实,性格鲜明,形神兼备。

C. 涓生拐弯抹角称扬娜拉的果决,是为了暗示子君应该“果决”地与他分离,凸显了对子君的不满。

D. “虚空”在文中多次出现,表明处处充斥着严威和冷眼的社会缺少温情与包容,是进步思想的坟墓。

7. 关于文本第二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说“我”仗着子君逃出这寂静和空虚,是因为“我”利用子君的死,离开了这里。

B. “寂静和空虚”一方面是因为破屋偏僻,另一方面是因为子君已去,只剩“我”一人。

C. “破窗”“半枯的槐树”“老紫藤”等意象,既反映了当时的环境,又暗含了“我”的心境。

D. “过去一年中的时光全被消灭,全未有过”反映了“我”身处过去的“家”的恍惚之感。

8.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只争着一个迟早之间”有什么含义?

9. 请分析小说为子君设置的死亡结局的妙处。

【答案】

6. C 7. A

8. ①在“我”告诉子君“我”不爱她后,子君选择离开只是时间问题。

②“我”和子君的分开也是迟早的事。

9. ①呼应开头的“悔恨和悲哀”,使小说结构严谨。

②丰富小说意蕴,子君由争取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新女性形象,到安于家务、平庸怯懦的家庭主妇形象,到最后无路可走,重返封建大家庭后死去的悲剧结局,引人深思爱情的本质,思考女性怎样才是真正的独立。

③深化了主题,反思女性解放。造成“子君们”悲剧命运的原因是社会制度的落后。子君的悲剧揭示出女性解放不应只停留在婚姻自主层面,而应该彻底打破传统枷锁,改革社会观念,变革社会制度,培养女性真正的独立自主的能力。

【解析】

【导语】本文通过涓生的手记,细致地刻画了主人公涓生和子君之间从相爱到离散的情感变化。涓生怀着对未来的希望,与子君共同组建家庭。然而,生活的现实与社会的压力逐渐磨灭了彼此的理想,导致感情破裂。小说通过环境描写和内心独白,展现了涓生深刻的悔恨与悲哀。子君的死亡结局不仅突出了社会对女性自主追求的无情压迫,也深化了涓生的内疚,构成了对时代背景的批判。通过这一悲剧,鲁迅表达了对社会冷漠无情的控诉和反思。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凸显了对子君的不满”错,涓生是觉得子君成为了自己的拖累,出于自私,想要把她像包袱一样地甩掉。

故选 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利用子君的死,离开了这里”错,原文为“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应是“我”对子君的爱使“我”摆脱了会馆的寂静和空虚,进而离开这里。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①“我老实说吧: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她脸色陡然变成灰黄……恐怖地回避着我的眼”,“我”告诉子君不再爱她了,子君呈现的绝望状态表明,没了爱,她迟早会离开的,可见“只争着一个迟早之间”是指,在“我”告诉子君“我”不爱她后,子君选择离开只是时间问题。

②后文有“觉得要来的事,却终于来到了”,呼应“迟早之间”,指子君离开,“我”和子君彻底分开。可见“只争着一个迟早之间”指“我”和子君的分开也是迟早的事。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结尾艺术效果能力。

①小说开头有“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而其原因就是子君被抛弃后回到娘家不久死去,交代了“悔恨和悲哀”的原因,使小说结构严谨。

②开始子君是一个争取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新女性形象,她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后来子君却延续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没有工作,安于家务,“生白炉子,煮饭,蒸馒头”,后来涓生告诉子君“我已经不爱你了!”子君绝望,爱的美梦宣告破碎。她缺乏真正的自我独立意识,终于被嫌弃,被抛弃,最终才会在失去丈夫的爱后无路可走,只能重返封建大家庭而最终抑郁死去。这引人深思爱情的本质是什么,思考女性怎样才是真正的独立,结尾丰富了小说的意蕴。

③子君所谓的解放,只是做到了婚姻自主,但实际生活不可能仅仅靠爱情。涓生后来的冷漠与抛弃,封建家庭中的严威和冷眼,都是压垮子君的稻草,所以“子君们”悲剧命运的原因是社会制度的落后。子君的悲剧揭示出女性解放不应只停留在婚姻自主层面,而应该彻底打破传统枷锁,改革社会观念,变革社会制度,培养女性真正的独立自主的能力。结尾深化了主题,反思女性解放。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耿恭字伯宗,少孤。慷慨多大略,有将帅才。永平十七年冬,骑都尉刘张出击车师,请恭为司马,与奉车都尉窦固破降之。乃以恭为戊己校尉,屯后王部金蒲城。恭至部,移檄乌孙,示汉威德。大昆弥已下皆欢喜,遣使献名马,愿遣子入侍。恭乃发使贪金帛,迎其侍子。

明年三月,北单于遣二万骑击车师,遂破杀后王安得,而攻金蒲城。恭乘城搏战,以毒药傅矢,因发强努射之。虏中矢者,视创皆沸,遂大惊。会天暴风雨,随雨击之,杀伤甚众。匈奴震怖,相谓曰:“汉兵神,真可畏也!”遂解去。

恭以疏勒城傍有涧水可固,五月,乃引兵据之。七月,匈奴复来攻恭,恭募先登数千人直驰之,胡骑散走。匈奴遂于城下拥绝涧水。恭于城中穿井十五丈不得水,吏士渴乏,笮马粪汁而饮之。恭仰叹曰:“闻昔贰师将军拔佩刀刺山,飞泉涌出;今汉德神明,岂有穷哉?”乃整衣服向井再拜,为吏士祷。有顷,水泉奔出。乃令吏士扬水以示虏。虏出不意,以为神明,遂引去。

会显宗崩,车师复畔,与匈奴共攻恭。恭厉士众击走之。数月,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恭与士推诚同死生,故皆无二心,而稍稍死亡,馀数十人。单于知恭已困,欲必降之。复遣使召恭曰:“若降者,当封为白屋王,妻以女子。”恭乃诱其使上城,手击杀之,虏官属望见,号哭而去。单于大怒,更益兵围恭,不能下。

先是,恭遣军吏范羌至敦煌迎兵士寒服,羌因随王蒙军俱出塞。羌固请迎恭,诸将不敢前,乃分兵二千人与羌,从山北迎恭,遇大雪丈馀,军仅能至。城中夜闻兵马声,以为虏来,大惊。羌乃遥呼曰:“我范羌也,汉遣军迎校尉耳。”城中皆称万岁。开门,共相持涕泣。明日,遂相随俱归。虏兵追之,且战且行。吏士素饥困,发疏勒时尚有二十六人,随路死殁,至玉门唯馀十三人。衣屦穿决,形容枯槁。中郎将邓众为恭已下洗沐易衣冠。及恭至洛阳,鲍昱奏恭节过苏武,宜蒙爵赏。于是拜为骑都尉。

论曰:余初读《苏武传》,感其茹毛穷海不为大汉羞后览耿恭疏勒之事喟然不觉涕之无从。嗟哉,义重于生,以至是乎!

(范晔《后汉书》)

材料二

耿恭以疏勒城傍有涧水可固,引兵据之。秋,七月,匈奴复来攻,拥绝涧水;恭于城中穿井十五丈,不得水,吏士渴乏,至笮马粪汁而饮之。恭身自率士挽笼,有顷,水泉奔出,众皆称万岁。乃令吏士扬水以示虏,虏出不意,以为神明,遂引去。

(司马光《资治通鉴》)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感其茹毛A穷海B不为大汉羞C后D览耿恭E疏勒之事F喟然G不觉H涕之无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乘,登上。与《登泰山记》中“自京师乘风雪”“乘”意义不同。

B. 再拜,指拜了两次,表示恭敬,与《孔雀东南飞》“府吏再拜还”中的“再拜”含义相同。

C. 妻,意动用法,与《赤壁赋》“侣鱼虾而友麋鹿”中的“侣”和“友”活用类型相同。

D. 论曰,如《史记》中“太史公曰”,《聊斋志异》的“异史氏曰”,这种手法,叫“论赞”,用于引出作者的议论。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耿恭为人慷慨,多有谋略,担任戊已校尉时,一到任就发布文告晓示乌孙,宣扬汉室威德。乌孙派使者向朝廷献名马,并愿派王子入侍皇帝。

B. 耿恭作战勇猛有智谋,据守疏勒城时,耿恭临危不乱,亲自出战,以毒药涂抹箭头,震慑敌军,得以解围。

C. 耿恭与士兵同生死共患难,于食尽粮绝之际,煮铠甲弓弩,吃皮革牛筋,士兵都无二心,以至于渐渐死亡,只剩下几十人。

D. 耿恭有气节、有节操,面对单于用名利美色诱降,他不为所动,还亲手击杀使者,鲍昱认为他的节操超过了苏武。

13. 把衬料中面械线的句子翻弹成现代汉语。

(1)会显宗崩,救兵不至,车师复畔,与匈奴共攻恭,恭厉士众击走之。

(2)衣屦穿决,形容枯槁。中郎将邓众为恭已下洗沐易衣冠。

14. 《后汉书》和《资治通鉴》都记载了耿恭掘井的故事,而撰史者取材的角度不同,请简要概括。

【答案】

10.BCF 11. C12. B

13. (1)恰逢明帝驾崩,救兵不到,车师国又背叛汉朝,与匈奴合兵进攻耿恭耿恭激励将士击退(或反击使敌人退却)了敌人。

(2)衣服鞋子都穿破了,身体瘦弱面色憔悴,中郎将邓众安排耿恭及部下等人洗浴更换衣帽。

14. ①《后汉书》侧重于描绘耿恭面对困境时的勇毅和对汉朝神明的信仰,通过祷告后井中涌水,侧重表现耿恭视为神明感应的化解危难。②《资治通鉴》则更注重叙述耿恭亲自带领士兵在井中挖掘,最终通过自身努力得到水源,突出其身先士卒、不屈不挠的精神。

【解析】

【导语】这篇文言文描述了东汉将领耿恭的英勇事迹,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华与坚定的爱国精神。文中细腻地描绘了耿恭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凭借智慧、勇敢及坚定信念,最终战胜匈奴的艰难历程。这种精神不仅体现了耿恭与士兵同生死、共患难的高尚品质,还使其与常人无二的情感生活跃然纸上。同时,文本对比了耿恭与苏武的忠贞,以突出其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历史价值。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对苏武茹毛饮血于北海之地而不使大汉朝蒙受羞辱的事迹非常感动。后来读到耿恭固守疏勒城的事迹,不禁叹息,不知道我的眼泪是从哪里来的。

“茹毛穷海”“不为大汉羞”作谓语,主语都是“其”,故应在BC处断开;

“耿恭疏勒之事”作“览”的宾语,“览耿恭疏勒之事”,可独立成句,故应在F处断开。

故选BC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及掌握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乘”,登上;/冒着。句意:耿恭登上城墙与敌人搏战。/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

B.正确。“再拜”,都指拜了两次,表示恭敬。句意:于是整理好衣服向着挖的井拜了两拜。/府吏拜了两次之后转身走回去。

C.“活用类型相同”错。“妻”,使动用法,使……为妻。/“侣”“友”都为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句意:配美女给你做妻子。/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

D.正确。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据守疏勒城时,耿恭临危不乱,亲自出战,以毒药涂抹箭头,震慑敌军,得以解围”错,依据第二段“恭乘城搏战,以毒药傅矢,因发强努射之。虏中矢者,视创皆沸,遂大惊。会天暴风雨,随雨击之,杀伤甚众。匈奴震怖,相谓曰:‘汉兵神,真可畏也!’遂解去”可知,耿恭临危不乱,亲自出战,以毒药涂抹箭头,震慑敌军,得以解围是在借涧水据守疏勒城之前。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会”,恰逢;“畔”,通“叛”,背叛;“厉”,激励;“走”,使动用法,击退、使……逃跑。

(2)“决”,破;“形容”,形体容貌;“洗沐”,洗浴;“易”,更换。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材料信息的能力。

①由原文“恭仰叹曰:‘闻昔贰师将军拔佩刀刺山,飞泉涌出;今汉德神明,岂有穷哉?’乃整衣服向井再拜,为吏士祷。有顷,水泉奔出”可知,《后汉书》侧重描绘耿恭在绝境时通过祈祷展示的神奇力量,化解危难,使敌人畏惧汉军的“神威”,凸显了耿恭面对困境时的勇毅和对汉朝神明的信仰,表现出耿恭的神勇和忠诚。

②由原文“恭身自率士挽笼,有顷,水泉奔出,众皆称万岁”可知,《资治通鉴》更注重叙述耿恭亲自带领士兵在井中挖掘,最终通过自身努力得到水源,理性地展示了耿恭的自救过程,强调耿恭实际的努力和毅力,突出其身先士卒、不屈不挠的精神,更符合其编年史的实录风格。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耿恭字伯宗,从小就死了父亲。他为人慷慨,多有远大的谋略,具备将帅的才能。永平十七年冬季,骑都尉刘张带兵去攻打车师国,请耿恭担任他的司马,与奉车都尉窦固一起打败了车师国并使他们投降。于是任命耿恭为戊己校尉,屯驻在车师国后王部的金蒲城。耿恭来到驻地,写了一封公文送到乌孙国,宣示大汉的威严和恩德。乌孙国王大昆弥以下的人都很高兴,派使者贡献名马,并派儿子到长安侍奉皇帝。耿恭就派使者携带着金银布帛,迎接其王子入侍汉朝皇帝。

第二年三月,匈奴北单于派遣两万骑兵攻打车师,终于打败并杀了车师后王安得,接着进攻金蒲城。耿恭登上城墙与敌人搏战,他用毒药涂在箭头上,于是拉开强弓射向匈奴。敌人中了箭的,察看伤口,流出的血都沸腾了,于是大惊。恰巧这时刮起了暴风,下起了大雨,耿恭趁着风雨反击匈奴,杀伤了很多敌人。匈奴人很震惊害怕,互相说:“汉朝的军队是神灵,实在是可怕啊!”就解围离去了。

耿恭认为疏勒城旁边有涧水,可以固守,就在五月带兵去占据了它。七月,匈奴又来攻打耿恭。耿恭募聚了数千勇士骑马向敌人直冲,敌人的骑兵四散逃走。匈奴就在城下断绝了涧水。耿恭在城内挖井到十五丈深仍然不见水,官吏士兵又渴又乏,只好榨马粪汁来喝。耿恭仰天叹息,说:“听说从前贰师将军拔出佩刀刺山,泉水就从刀眼里飞涌出来;如今大汉的恩德神圣高超,怎么会走投无路呢?”于是整理好衣服向着挖的井拜了两拜,替将士们祷告。过了一会儿,井里的泉水奔涌而出。耿恭就让将士们扬水给匈奴人看。匈奴人没有想到城内会有水,认为是神灵护佑,就带兵离去了。

正巧这时显宗皇帝逝世,车师国又背叛汉朝,与匈奴一起攻打耿恭。耿恭激励士卒打退了他们。过了几个月,城中粮食吃光了,穷困不堪,就煮铠甲弓弩,吃上面的皮革和弦筋。耿恭一向与将士们坦诚相待,同生共死,所以大家都无二心。但是人却不断地死去,只剩下几十人。匈奴单于探知耿恭已陷入困境,一心要招降他。就派人来诱降耿恭说:“如果投降的话,当封你为白屋王,并且配美女给你做妻子。”耿恭就诱骗匈奴使者上城,亲手砍死他。匈奴使者的手下人望见了,大声哭号着离开了。单于听说了大怒,进一步增兵包围耿恭,但未能攻下疏勒城。

先前,耿恭曾遣军吏范羌回敦煌领取军士寒衣,范羌于是随王蒙军队一起出塞。范羌坚决请求去营救耿恭,诸将不敢前进,于是只得分兵两千给范羌,范羌从天山北道去营救耿恭,遇大雪深一丈多,军队勉强到达疏勒城下。城中在夜里听到兵马声,以为匈奴来攻城,大惊。范羌于是远远地大呼:“我是范羌,朝廷派遣军队来营救校尉了。”城中人都呼万岁。开门,互相痛哭。第二天,耿恭等一起东归。敌兵追赶骚扰,汉军一边作战一边前行。耿恭的将士一直饥饿困顿,从疏勒出发时尚且有二十六人,一路上多有死者,到玉门关时,仅剩了十三人,衣服鞋子都穿破了,身体瘦弱面色憔悴,中郎将邓众安排耿恭及部下等人洗浴更换衣帽。耿恭回到洛阳,鲍昱上奏皇帝说耿恭的节义超过了苏武,应该赐予爵赏。于是朝廷任命耿恭为骑都尉。

评论说:我当初读《苏武传》,对苏武茹毛饮血于北海之地而不使大汉朝蒙受羞辱的事迹非常感动。后来读到耿恭固守疏勒城的事迹,不禁叹息,不知道我的眼泪是从哪里来的。唉,道义重于生命,竟然达到这种地步啊!

(范晔《后汉书》)

材料二:

耿恭因疏勒城边有溪流可以固守,便率军占据该城。秋季,七月,匈奴再次前来进攻,堵绝了溪流。耿恭在城中掘井十五丈,仍不出水。官兵焦渴困乏,甚至挤榨马粪汁来饮用。耿恭亲自带领士兵挖井运土,不久,泉水涌出,众人齐呼万岁。耿恭便命官兵在城上泼水给匈奴人看。匈奴人感到意外,以为有神明在帮助汉军,便撤走了。

(司马光《资治通鉴》)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刘评事永乐闲居见寄

李商隐

白社①幽闲君暂居,青云器业我全疏。

看②封谏草归鸾掖,尚贲衡门③待鹤书。

莲耸碧峰关路近,荷翻翠扇水堂虚。

自探典籍忘名利,欹枕时惊落蠹鱼④。

[注]①白社:借指隐士或隐士所居之处。②看:行看,不久。③贲,装饰;衡门,横木为门,指简陋的房屋。④蠹鱼:书蛀虫,书长时间不翻则生蠹。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为唱和之作,内容上兼写友人与自己两面,刘评事在永乐闲居只是暂时,诗人的境况则全然不同。

B. 刘评事的谏疏被鸾台采纳,不久后将荣升,而诗人却仍在等待朝廷征诏的鹤书,希望中也包含着失落。

C. 颈联照应诗题中的“闲居”,上句写友人在永乐望莲花峰可见,晋京之路已不远,用语生动而有情致。

D. 尾联写刘评事虽赴任在即却仍安于闲居生活,专心阅读典籍,以“忘名利”三字表达了对友人的赞赏。

16. 尾句“惊”字透露了诗人复杂而微妙的情感,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

15. D

16. ①诗的首联写自己“青云器业”“全疏”,尾联“忘名利”,表面上都写自己心里旷达无意于仕途;

②中间两联以祝福友人暗暗表现自己心中的失落;

③“惊”字表面是心惊于长时间不读书,实则震惊于自己与功名渐远,写出了内心悲凉与失落,点出了诗的主旨。

【解析】

【导语】李商隐的这首诗通过与刘评事的唱和,既讴歌友人的才能与前程,也袒露出自身高卧白社、未得施展抱负的惆怅。诗人以景托情,描绘了隐居生活的清闲与思乡情怀,尾句的“惊”字微露出诗人心绪不宁、渴望功名的复杂情感。诗中夹杂对名利的淡泊,但也难掩真实的失落,情感丰富而细腻。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错误,尾联是诗人自述。尾联描绘了诗人独自在书斋中欹枕读书的场景,周围只有书籍和偶尔惊起的蠹鱼,这种寂静的环境暗示了诗人的孤独。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①诗的首联中“青云器业我全疏”,平步青云的才能学问我却是一窍不通完全生疏,写自己“青云器业”“全疏”;尾联“自探典籍忘名利”每日里我独自翻检典籍已把名利置之度外。诗句表面上都写自己心里旷达无意于仕途;

②中间两联写友人不久的将来就可升任诔官回到鸾台,而今就是在等待朝廷的诏书;所居之处离京华之路已不太远,去后的荷池庭院将寥落空虚。诗句劝慰祝愿友人得以升迁,暗中表现自己心中的失落;

③尾联说自己已经完全忘却名利,每日惟有倚枕读书自乐,显然是自我排解之词,其心中难言之痛隐然见于言外。“惊”字表面是心惊于长时间不读书,揭示其虽试图通过读书消磨时光,但内心深处对于时光逝去仍保持敏感,表现出对理想未实现的惋惜与不甘,写出了内心悲凉与失落,点出了诗的主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宾至》中用“百年粗粝腐儒餐”和“不嫌野外无供给”表达了待客用餐的粗简,而在《客至》中有相似语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回望自己的年轻岁月,陆游在《书愤》中回味了当年“_________________”的豪情壮志,刘克庄在《贺新郎》中回忆了“_________________”的军旅生活。

(3)《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改革家变法决心的一种体现。

(4)宇宙已经存在了138亿年,而个体人类一生不过匆匆百年;如果太阳系的直径相当于从北京到上海,地球只是一粒直径0.37毫米的尘埃,人的存在更微不足道。古今同理,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出同样的人生理解。

(5)古代诗人经常在诗的上下句中以对比的手法来表达批判讽刺之意,如唐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如此。

【答案】 ①. 盘飧市远无兼味 ②. 樽酒家贫只旧醅 ③. 中原北望气如山 ④. 少时棋柝曾联句 ⑤. 度义而后动 ⑥.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⑦. 寄蜉蝣于天地 ⑧. 渺沧海之一粟 ⑨. 战士军前半死生 ⑩. 美人帐下犹歌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飧、兼、樽、醅、柝、蜉蝣、渺、沧、粟、贱。

四、语言文字运用(14分)

(一)课内文言基础知识(本题共2小题,6分)

1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盘庚之迁 顷襄王怒而迁之

B. 何不改此度 竞周容以为度

C. 厚币委质事楚 如土委地

D. 功在不舍 舍之!吾不忍其觳觫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迁”,迁移/放逐。句意:盘庚迁都的时候。/顷襄王非常生气,就放逐了屈原。

B.“度”,都指法度、准则。句意:为什么不改变现行的法度。/竞相把迎合讨好奉为法度。

C.“委”,呈献/散落,卸落。句意: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像泥土一样散落在地面上。

D.“舍”,停止、止息/释放。句意:成功在于不停止。/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

故选B。

19. 下列各句中通假字的判断和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不入以离尤兮 离:同“罹”,遭受

B.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同“凭”,凭借

C.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同“弆”,收藏

D.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同“供”,供给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通假字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自己进仕朝廷却不被接纳,反而遭受指责。

B.错误。“冯”,同“凭”,乘。句意:浩浩荡荡好像乘风凌空而行。

C.正确句意:挖掘野鼠和采集植物果实来吃。

D.正确。句意:秦国的外交使者往来,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物资。

故选B。

(二)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4分)

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是不是经常做这样的梦:自己正在走楼梯或在走路,突然一脚踩空,然后身体猛地一抽就惊醒了。这是为什么呢?有这样的说法:因为你不动了,大脑就想试探一下你是不是死了。还有种说法:没事儿,长个儿呢!其实,这是“临睡肌抽跃症”,就是在你刚刚入睡,一种无意识的肌肉抽搐伴随着踏空感突然导致你惊醒的正常生理状态。

关于入睡抽动有很多解释,最被认可的观点是:此现象是大脑在工作中出现的小失误。睡觉时全身肌肉放松,① ,大脑就开始胡思乱想:他在干什么?为什么不回我信息?肌肉这么放松是不是在下落呀?糟了,我也会跟着摔死啊!害怕出事故的大脑就会调动运动系统保护自己,从而产生肌肉抽搐。 ② ,还需要进一步证实。

还有种更有趣的说法。远古时,原始人常会遭到猛兽袭击,于是他们学鸟在树上睡觉。可是经常会有人因没有抓紧树而在睡觉时被摔死;而另一部分人很幸运 ,掉下去的时候没有被摔死,但落下了经常梦到自己掉下去的后遗症。经过一代一代,这种后遗症被基因记录下来。当然这也只是推测。

其实睡觉时偶尔抽抽一下就停很正常,不用过分担心。但如果频繁发作,可能是精神压力太大或缺钙了,一定要注意休息。如果已经影响到了你的睡眠和生活,建议去医院看一下。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①因为反馈信号缺失了 ②但这也是个假说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后面“大脑就开始胡思乱想……”等信息,可知此处是解释大脑胡思乱想的原因的,“他在干什么?为什么不回我信息?肌肉这么放松是不是在下落呀”说明大脑接收不到身体反馈的信息,所以会胡思乱想,故补写内容是“因为反馈信号缺失了”。

第二空,根据后面说的“还需要进一步证实”可知,此处是说前面关于入睡抽动最被认可的观点也只是一种假说,故补写内容是“但这也是个假说”。

(三)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4分)

2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孤寂的海上的灯塔挽救了许多船只的沉没,任何航行的船只都可以得到那灯光的指引。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着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都得到了它的帮助。

再回溯到远古的年代去。古希腊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炬照亮了每夜泅过海峡而来的利安得尔的眼睛。有一个夜晚暴风雨把火炬弄灭了,让那个勇敢的情人溺死在海里。但是熊熊的火光至今还隐约地亮在我们的眼前,似乎那火炬并没有跟着殉情的古美人永沉海底。

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我自然也是如此。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我想起了另一位友人的故事:他满怀难治的伤痛和必死之心,投到江南的一条河里。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看见一点灯光,模糊中还听见一阵喧闹,后来便失去了知觉。醒过来时他发觉自己躺在一个陌生人的家中,桌上一盏油灯,眼前几张诚恳、亲切的脸。“这人间毕竟还有温暖。”他感激地想着,从此他改变了生活态度。绝望没有了,悲观消失了,他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

文中画波浪线的破折号和括号都有解释说明的作用,但互换不妥。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

【答案】①破折号解释的内容属于正文,朗读需读出。它与后文“光驱散了我心灵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内容相承,对前文“这些光”的意义进行阐述,不能改为括号,否则与后文脱节。

②括号部分是对“叫喊”内容的补充说明,不属于正文,没有它不影响句意完整,不必读出。且“听见一声叫喊”与后两句构成结构相似的组句,描述连续的一串动作,如果用破折号,衔接不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①破折号后的“一点光,一点热”是对前面“恩泽”的具体解释,破折号引出的解释说明是正文的一部分,朗读需读出。它与后文“光驱散了我心灵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内容相承,对前文“这些光”的意义进行阐述,不能改为括号,否则与后文脱节。如果将破折号和括号互换,对于“恩泽”的解释就会显得突兀,变成一种插入式的补充,破坏了对“恩泽”内容自然延伸解释的效果。

②括号部分是对“叫喊”内容的补充说明,这是一种插入式的说明,是为了更生动地还原当时的场景。不属于正文,没有它不影响句意完整,不必读出。且“听见一声叫喊”与后两句构成结构相似的组句,描述连续的一串动作,如果用破折号,衔接不畅。对于“叫喊”的内容,用破折号来表示就会使句子结构和节奏变得奇怪,好像“救人啊”是对“叫喊”这个词本身的一种概念性解释,而不是具体内容的补充,不符合原句想要表达的生动场景的意图。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知道分子是知识的搬运工,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包装别人的东西,能在不同的语境里进行知识的交换,但无法像真正的知识分子那样进行系统性地开创新知识生产。当ChatGPT变得更智能,知识搬运工的时代将逐渐落幕,知识分子的独有特质将得到进一步彰显。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本卷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先将“知道分子”与“知识分子”进行了对比,说明了二者的不同:知道分子能够理解和传达他人的知识,甚至重新组合知识,属于体力型的,重复性的,没有创造性的工作;而知识分子具备创造和生产新知识的能力,他们的特质是创新、研究和思考,属于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后一句与时代结合,说明在当前人工智能背景下,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如ChatGPT这样的智能系统能够更高效地处理和传递信息,导致知识搬运工的角色可能减少,知识分子的创新的独特价值将更加凸显。因而综合来看材料启示我们要注意创新思维的培养,重视创造性工作。

写作时学生要抓住三个方面的意思及其间的关系:人工智能的发展背景,知道分子与知识分子之间的消长关系,知识创新作用的突显。可以从创新的概念入手,论述创新思维、创造工作的重要性,比如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推动科技和社会进步、增强竞争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等。然后探讨创新思维培养的方法,比如用“求异”的思维去看待和思考事物、有意识从常规思维的反向去思考问题、用发散性的思维看待和分析问题等。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培养创新思维。写作过程中,可以选取典型事例增强说服力,要注意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同时语言流畅、生动,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观点。

立意:

1.变“搬运”为“创新”,提升竞争力。

2.智能时代创新未来。

3.做新时代的知识分子,创新路上,砥砺前行。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