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分不清敌人与朋友,必不是个革命分子。要分清敌人与朋友,却并不容易。中国革命三十年而成效甚小,并不是目的错,完全是策略错。所谓策略错,就是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我们要认识这重要的策略,要分辨那真正的敌友,不可不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阶级性、人数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作一个大概的分析。
中产阶级,如华资银行工商阶级、小地主、许多高等知识分子等都是这一类。这个阶级的欲望为欲达到大资产阶级的地位,然受外资打击军阀压迫不能发展。这个阶级对于民族革命乃取了矛盾的态度。即其受外资打击、军阀压迫感觉痛苦时,需要革命,赞成反帝国主义反军阀革命的运动。但因现在的革命运动,在国内有本国无产阶级的勇猛参加,在国外有国际无产阶级的积极援助,对于其欲达到大资产阶级地位的阶级的发展感觉到威胁时,又怀疑革命。这个阶级即所谓民族资产阶级,其政治主张为实现民族资产阶级—阶级统治的国家。有一个戴季陶的“真实信徒”(其自称如此)在北京《晨报》上发表议论说:“举起你的左手,打倒帝国主义!举起你的右手……”乃活画出这个阶级的矛盾惶遽状态。中国的中产阶级,以其本阶级为主体的“独立”革命思想,可以断定仅仅是个幻想。他们现在虽然还站在半反革命的地位,他们现在虽然还不是我们正面的敌人,但当他们感觉工农阶级的威胁日甚时,即为了工农阶级的利益迫他们让步稍多时(如农村中的减租运动、都市中的罢工运动),他们或他们的一部分(中产阶级右翼)一定会站在帝国主义一边,一定变为完全的反革命,一定会成为我们正面的敌人。
“半民族资产阶级”,这种人乃是中产阶级的右翼,只要国民运动的争斗加繁,这种人一定很快地跑入帝国主义军阀的队伍里。中产阶级的左翼,即与帝国主义军阀完全无缘者,此派在某种时候(如抵制外货潮流高涨时)颇有革命性。但其夙持之空虚的“和平”观念极不易破,而且对于所谓“赤化”时时怀着恐惧,故其对于革命极易妥协,不能持久。故中国的中产阶级,无论其右翼,或其左翼,都包含许多危险成分,断不能望其勇敢地跑上革命的路,跟着其余的阶级忠实地做革命事业,除开少数历史和环境都有特别情况的人。
(摘编自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材料二: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对“实事求是”这一传统术语予以马克思主义的阐释。毛泽东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
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主要着眼于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将其界定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根本原则和方法。
就基本概念而言,毛泽东关注的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实事”“求”与“是”具有丰富的含义。“实事”包括相互关联的两个要点。其一,“实事”包括“物”与“人”两个方面。考察“实事”既要目中有“物”,又要目中有“人”。例如,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着眼于“人”的“实事”的范例:“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其二,“实事”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例如,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一文中,毛泽东写道:“由于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的矛盾、国内矛盾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而产生的国际关系和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形成了目前形势的新的发展阶段。”很显然,这是从过程的角度所描述的“实事”。
在“实事”中所求之“是”,有理性和价值两个方面。从理性上看,“是”可称之为现象内在的实质。具体来说,这种实质意义上的“是”包含三个层次。其一,事物的特点和性质。如毛泽东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识:“他们同工人阶级对立,同时又同帝国主义对立。”一般说来,事物的性质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两重性的。其二,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如毛泽东谈到如何对待犯错误的同志时指出: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就是对立面的统一,对犯错误的同志第一是要斗争,要把错误思想彻底肃清;第二,还要帮助他,从善意出发帮助他改正错误,使他有一条出路。其三,具体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关于如何处理与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毛泽东指出:“在整个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历史时期内,我们要争取和团结民族资产阶级,使他们站在人民的方面,反对帝国主义。在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基本完成以后,在一定时期还要和他们保持联盟。”
(摘编自杨柳新《毛泽东“实事求是”话语的原创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革命历经三十年而所获甚少,是因为革命目的不明确、策略错误,即未能分辨真正的敌与友,以致无法动员全部抗敌力量。
B.《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为分辨真正的敌与友,对中产阶级的经济地位、阶级性、人数及其对革命的态度做了大概的分析。
C.“这个阶级对于民族革命乃取了矛盾的态度”,指中产阶级以本阶级利益为主体,其对革命的赞成与反对取决于其是否从中受益。
D.毛泽东对“实事求是”概念的转化与发展具有创新性,其聚焦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界定了科学正确的原则与方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文明中“求真务实”“知行合一”等优秀文化传统也都可看作“实事求是”在传统文化上的具体体现。
B.《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清晰而具体地解答了敌友问题,应把中产阶级的右翼当作我们的敌人,视左翼为真正的朋友。
C.由“实事求是”理论可知,看事情必须要看实质,“现象”难以作为行动的向导,抓住本质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
D.“物”和“人”是“实事”中相互关联的两个要点,这启示我们既要关注不断发展变化的“物”,也要关注与之相关的“人”。
3.下列选项最不能体现材料二“实事求是”所求之“是”的一项是(3分)
A.对敌方的分析形势严峻,但从客观存在和事物发展的规律出发,终可得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
B.对矛盾的认识“矛盾总是有的,目前只要大体过得去,可以求同存异,那些不同的将来再讲”。
C.对未来的预估——“要估计到光明的前景以坚定信心、鼓舞士气,也要估计到最坏的情况则备豫不虞,有备无患”。
D.对斗争策略的分析“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本本’保障了永久的胜利,只要遵守既定办法就无往而不胜利”。
4.材料一在论述时,多处使用括号,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5.关于“实事求是”如何“求”,毛泽东特别强调了调查研究法。请从“实事”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使用该方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眼前的大地
徐迅
心灵在冬天仿佛沉湎太久,当银杏树绿茸茸的细枝从窗子外伸到面前时,我心里暖融融的,竟一时说不出话来。
“你该到大地上去散散步!”带着遥远的亲人的嘱咐,我真的浑身跌进了春天。我知道,这刚染上绿的银杏不过是大地呈现的一角。窗外,已是阳光明媚,万物复苏。平原、山川、河流、树木……杂乱无章,实则又秩序井然地涌动,安详、平和、美丽得像一只硕大的器皿,默默地盛载着一切美和不美的事物,其中的生命像一条条小鱼,健康、活泼地跳动、扩张着。
大地,重复的寂静,无以言说。“三岁伢,走天边,走到胡子白艳艳,问问还有几多路,还有三万搭八千。”小时候,外婆曾教过我一首歌谣,它说明了大地没有尽头,更深深地培养了我的大地情结。无论是赤脚,还是穿着温暖的布鞋或锃亮的皮鞋,只要双脚一踏上大地,我都会感觉到大地的坚实和平稳,感觉到幸福的自由自在。有人认为,心灵比大地更为宽阔,但心灵的边边角角总会呈现于内心,甚至可以触摸。唯有大地的边边角角,人们纵然终其一生,也不可能全部收进视野里。说是走遍千山万水,但依然有一株草、一朵花陌生着,让人无法亲近。
大地一般都在早晨苏醒。没有人迹的时分,大地纯净如花。草叶上滚动着一夜喜悦或忧伤的泪珠,空气里氰氲着无色无香的地气和白雾。即便季节变换,大地露出一层浅霜或干脆就铺满一层白雪,也使人神清气爽,眼睛分外明亮,感受大地每一寸肌肤所展露出来的气息。特别是春天,远离城市的乡村,池塘里的白鹅、麻鸭活蹦乱跳,叫唤着,杏花红,菜花黄,桃花灼灼,黑瓦土墙,散落的水田像明镜一样透亮,人家屋顶上的袅袅炊烟,像是大地耸立的一只只温柔的耳朵。
第一个行走在大地上的人是幸福的。现在,我陡然明白了小时候我为什么总舍近求远地离家,跑到外婆家住上一夜,第二天又和一些同学从外婆家上学的原因——那是一个孩子对大地的好奇、天生的敬意以及本能。知道这一点,我感到欣喜。由于远,我在外婆家总是起得很早,随便吃点,就背起书包上学。那时,太阳常常没有出山,走在大地上,太阳露出红红的一点,大地上的一切事物也在一点点地显露:这里一树桃花,那里一树杏花;这里青草一片,那里果实累累……容易遇见的倒是一些早起驮着粪筐拾粪,或者挑一副沉重的担子匆匆赶路的人。他们没有闲心,脸上的表情紧张而满足。“一日之计在于晨。”在大地上,他们是最无奈也是最懂生活的人。那样的早晨,露珠在为他们润足,鲜花在为他们饯行——当然,在他们的行走中,我也渐渐体会到烈日、狂风、暴雨和寒雪。春种秋收,起早摸黑,他们一年四季地忙碌,贪婪地攫取大地该付给他们的起码的工钱,汗水布满了大地。但往往还是事与愿违,因为生活的繁荣与衰落,就像童话里的世界,几乎在一夜之间完成。无法主宰大地的他们,就像一个个世家弟子,身经没落却无能为力。但活着,还得为新的一年在大地上耕耘啊!诗人叶赛宁说:“在大地上我们只过一生!”可他们绝不是一个“过”字了得,他们在大地上永劫不复,劳作一生。
记得刚从县城到繁华的京城,有一天,我还在为一个叫“大地”的车站名,捧着地图册到处寻找,很想知道那个叫“大地”的地方是什么模样。当然,这仅仅是一种徒劳的寻找。它就如同“我们到大地上去散散步”一样,已经深刻地表明我们已不是一个与大地贴得很近的人了。很多的日子,我们干的是背叛大地的行径。我们这些现代文明的同谋者,用钢筋混凝土扩展各种建筑物,倾倒垃圾和污秽,我们霸占了鲜花和青草的生长空间,残害了鱼儿和鸟儿自由的生命……我们也很艰辛,艰辛地干着,拒绝大地的回声。这种代价,正如梭罗所说,花了一个人生命中最宝贵的一部分赚钱,为了在最不宝贵的一部分时间享受。远离大地追求幸福,幸福却在我们手中一天天地被碾碎。我们在大地上只过一生,是诗意的,也是无奈的,到底还是触及了哈姆菜特的那句千古名问:“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人只有一生,是报答大地,还是残酷地掠夺大地?
事实上,我是一个真正脱离大地很久的人了。由于左腿的骨折,我在床上躺了一个多月,以至于撑着拐杖才能在大地上蹒跚两步。当一个人不能真正行走时,他就感觉到了大地的遥不可及……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我和朋友走进一座樱花盛开的公园,但我的行走,亦如樱花的风中舞蹈。平生第一次与大地这么接触,我的内心泛起了难言的忧伤,觉得地上的一切都变得缥缈起来……
只是,我的骨头尚能恢复,可是大地的“骨头”能够痊愈吗?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以“银杏树绿茸茸的细枝”外伸写春天来临,自己的心情虽也“暖融融”,但说不出话来,是因为心灵还沉浸在冬天的压抑中。
B.文中着力描写了万物复苏之后的平原、山川、河流、树木等自然景象,它们看似杂乱,但其实秩序井然,体现了自然的和谐姿态。
C.“杏花红,菜花黄,桃花灼灼,黑瓦土墙,散落的水田像明镜一样透亮”一句运用表示颜色的词语,勾勒出一幅色泽鲜明的乡村自然画面。
D.作者以“大地伦理”的角度去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透露出其社会良知和责任担当,也由此增强了作品思想的穿透力。
7.关于文中“我”总舍近求远地到外婆家去上学这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体现了“我”自小就有着对大地好奇、喜爱的情结,内心感受到了一种幸福。
B.学校离外婆家远,但“我”在上学途中所看到的自然景观十分优美,令人欣喜。
C.路上的人表情紧张而满足,紧张体现了为生活忙碌,满足源于先别人而行的自豪感。
D.“露珠在为他们润足,鲜花在为他们饯行”运用拟人,写出了对早起之人的赞美。
8.文中多处采用了引用,请简要分析其效果。(4分)
9.文章结尾句“我的骨头尚能恢复,可是大地的‘骨头’能够痊愈吗?”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稹复上疏,以为:“理乱之始,必有萌象。开直言,广视听,理之萌也。甘谄谀,蔽近习,乱之象也。自古人主即位之初,必有敢言之士,人主苟受而赏之,则君子乐行其道,竞为忠说;小人亦贪得其利,不为回邪矣。如是则上下之志通幽远之情达欲无理得乎?苟拒而罪之,则君子卷怀括囊以保其身,小人阿意迎合以窃其位矣。如是,则十步之事,皆可欺也,欲无乱得乎?昔太宗初即政,孙伏伽以小事谏,太宗喜,厚赏之。故当是时,言事者惟患不深切,未尝以触忌讳为忧也。太宗岂好逆意而恶从欲哉?诚以顺适之快小,而危亡之祸大故也。陛下践作,今以周岁,未闻有受伏伽之赏者。臣等备位谏列,旷日弥年,不得召见,每就列位,屏气鞠躬,不敢仰视,又安暇议得失,献可否哉?供奉官尚尔,况疏远之臣乎!此盖群下因循之罪也。”因条奏请次对百官、复正牙奏事、禁非时贡献等十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材料二:
谏必有专官乎?古之明王,工瞽、庶人皆可进言于天子,故《周官》无谏职,以广听也。谏之有官,自汉设谏议大夫始。晋初立国,以傅玄、皇甫陶为之,唐之补阙拾遗,宋之司谏,皆放此而立也。谏有专官,而人臣之得进言于君仅矣。虽然,古今之时异,而广听之与慎听也,不得不殊;进言之迹同,而受益之与防邪也,亦各有道,未可以一概论也。
谏官专立,职专谏矣。然非专谏于其官,而禁外此者之谏也。不淫听于辨言,而不塞聪于偏听;苟得忠直知治者司其是非之正,则怀忠乐进者相感以兴。乃若听之之道,群言竞奏,而忠佞相殽,存乎君之辨之,不徒在言者也。谏者以谏君也。迩声色,殖货利,狎宦戚,通女谒,怠政事,废学问,崇佛老,侈宫室,私行游,媒威仪,若此者谏官任之。大小群臣下逮于庶人,苟有言焉,则固天子所宜侧席而听者也。即言之过,而固可无尤也。外此,人与政其亟矣。然而人之贤不肖,铨衡任之;政之因革,所司任之。虽君道之所必详,而清诸其源,则是非著而议论一;争于其流,则议论繁而朋党兴。贞邪利害,各从其私意,辨言邪说,将自此以起,固不可不慎防之。而广听适以召奸,尤明主所深惧也。
(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有删改)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如是A则B上下之志C通D幽远之情E达F欲G无H理得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阿,迎合、曲从,与成语“阿谀奉承”中的“阿”意思相同。
B.“厚赏之”与《离骚》“固前圣之所厚”两句中的“厚”意思不同。
C.盖,表推测,大概,与《孔雀东南飞并序》“枝枝相覆盖”中的“盖”用法不同。
D.迩,远,与《<论语>十二章》“迩之事父”中的“迩”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稹认为政治清明与祸乱危亡两种朝堂现象不是突然出现的,都有一定的迹象,前者君主广开言路,后者却闭目塞听。
B.元稹认为认真倾听并厚赏敢于直言进谏之士,既能鼓励有志之士勇敢践行理想,也能避免小人生事,实现政治的清明。
C.元稹将孙伏伽进谏小事获赏,而自己位列谏官却无法得到皇上召见的两种状况进行对比,剖析当时朝堂诤言进谏之难。
D.汉代以前,所有的人都可以向天子进谏,但自汉代设立了谏议大夫后,规定只有担任朝堂的专职谏官才能向君主进言。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当是时,言事者惟患不深切,未尝以触忌讳为忧也。(4分)
(2)苟得忠直知治者司其是非之正,则怀忠乐进者相感以兴。(4分)
14.两则材料对“广开言路”的看法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无相寺道中①
叶适
傍水人家柳十余,靠山亭子菊千株。
竹鸡露啄堪幽伴,芦菔风干②待岁除。
与仆抱樵趋绝涧,随僧寻磬礼精庐。
不知身外谁为主,更觉求名计转疏。
[注]①无相寺在温州泰顺县西北。这是叶适在往无相寺的山道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②风干:放在阴凉的地方让风吹干。③疏:疏导,开通。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以景起笔,中间继续描绘山水田园风光,尾联以理作结,层次分明。
B.颔联承首联而来,从环境清幽和生活简朴两方面来描写寺旁山民的生活。
C.末句写诗人由前面所见所闻引发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追逐。
D.本诗用词较朴素,不故作雕镂矫饰,通俗易懂,表现出闲淡平易的风格。
16.本诗是如何写“无相寺道中”之景的?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小明学成语时,老师说“学成语要结合文言文来学”“成语是文言文的活化石”。于是,他看到成语“源远流长”时,很快想到了魏征提到的“▲▲”。
(2)小刚久居国外的舅舅回国和亲友团聚时无限感慨,在聚会酒宴上,小刚的舅舅用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两句诗在祝酒词环节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依恋与怀念。
(3)“梦”以其独特的心理特征和艺术魅力,很早就进入文人的视野。唐宋诗词中,文人常常用“梦”来描写人生际遇或抒发人生感慨,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成都大运会不仅是一场全球青年的体育盛会,A。成都大运会开幕式上,灿烂的天府文化无处不在。“太阳神鸟”在主体育场上空熠熠生辉。作为在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文物,它不仅是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也是中国人自古以来昂扬向上、追求光明的精神象征。“神鸟”穿越时空翩然而至,围绕旋转的太阳为中心飞翔,12道旋转的齿状金芒渐次被点亮,开幕式不同寻常地数字“12”开始倒计时,“阳光灿烂”的大幕由此开端。火锅、川剧、芙蓉、熊猫……无处不在的四川元素就藏在开幕式的每一处惊喜和感动之中。
大运会B,参赛运动员都是各个国家和地区运动水平最高的大学生,他们是世界体坛的未来和希望。从“体操王子”“铁榔头”的横空出世,到“跳水皇后”郭晶晶的6金神话,再到刘翔的首个世界冠军,中国体坛的众多明星都是从大运会赛场脱颖而出的。体育赛场上运动健儿团结友爱、拼搏奋斗的矫健身姿,引领更多的青少年体验体育的魅力,享受运动的快乐,磨炼百折不挠的意志,为人生积蓄一往无前的强大精神力量。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小吕穿过葡萄丛,四边看。果园的地果然都浇了,到处都是湿湿的,一片清凉润泽、汪汪泱泱的水汽直透他的脏腑。似乎葡萄的叶子都更水灵、更绿了,葡萄枝蔓的皮色也更深了。小吕挺一挺胸脯,深深地吸了两口气,①走到一处老葡萄架下,小吕想坐一坐。一坐下,就想躺下。躺下来,看着头顶浓密的、鲜嫩清新的、半透明的绿叶。绿叶轻轻摇晃,变软,溶成一片,好像把小吕也溶到里面了。他眼皮一耷拉,②就睡着了。小吕头枕在一根暴出地面的老葡萄蔓上,满身绿影,睡得真沉,胸脯均匀地起伏着。葡萄,正在恣酣地,用力地从地里吸着水,经过皮层下的导管,一直输送到梢顶,输送到每一片伸张着的绿叶,和累累的、已经有指头顶大的淡绿色的果粒之中。——这时侯,不论割破葡萄枝蔓的任何一处,都可以看到有清清的白水流出来,嗒嗒地往下滴……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1.下列句子中的“可以”和“都可以看到有清清的白水流出来”中的“可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他白天上班,晚上兼职跑出租,实在是勤快得可以。
B.这两部书告诉我,在灰色的大海里也可以捞到珍珠。
C.他的学历不高,但他的作文写得还可以,值得一读。
D.你也粗心得可以,眼镜弄丢了,书包不知放哪儿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葡萄正在恣酣地、用力地从地里吸着水,经过皮层下的导管一直输送到梢顶、每一片伸张着的绿叶和淡绿色的果粒之中。”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新质生产力”是科创领域的热词,即以科技创新为主,摆脱传统增长路径,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论之一是“先立后破”:“立”,在先开路,有基础、有先导;“破”,在打破旧束缚,腾出新空间。立与破,对立而统一,每一次“立”,都是对前一次“破”的提升;每一次“破”,都为新的“立”寻觅惊喜。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
2.B
3.D
4.①引入解释。解释或强调相关信息,使所述概念或对象更具体,帮助读者更好理解文意。②适时举例。以恰当事例对所述内容进行补充说明,使文章内容更丰富,读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酌情给分)
5.①“实事”包含“物”与“人”两个要点,调查研究法可以从实际出发,全面具体地分析“物”与“人”的特点性质,从中求得“是”。②“实事”即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调查研究法可真实客观地还原该过程,找出其固有的规律性,从中求得“是”。(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酌情给分)
6.A
7.C
8.①文中引用了亲人的嘱咐、外婆的歌谣、叶赛宁和梭罗的名言以及哈姆莱特的那句千古名问等,表明了“我”的大地情结,强化了大地与人们的关系以及对人们侵害大地所付出代价的思考。②这些引用,增强了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语言表现力,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酌情给分)
9.①对比与反思。结尾句用作者自身的骨折和恢复来对比大地的“骨头”———生态环境,反思人类对大地的破坏,引发读者对环境保护的深刻思考。
②警示与呼吁。结尾句具有警示作用,提醒读者注意人类活动对大地的破坏,进一步强化了环保的主题。③情感与责任。结尾句作者不仅表达了对大地深厚的情感和敬意,还强调了人类对大地的责任。大地的“骨头”能否痊愈,取决于人类的行动和态度。作者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恢复和保护大地。
④无奈与希望。结尾句也透露出作者的无奈和忧虑。人类有能力恢复自身健康,但对于大地的“伤痕”,恢复的难度让人无奈。然而,结尾句也隐含了一丝希望,即只要人类改变行为,积极保护环境,大地的“骨头”或许仍有痊愈的可能。(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酌情给分)
10.ADF
11.D(
12.D
13.(1)所以在当时,谈论政事的人们唯恐讲得不够深挚切实,从来不曾有人担心触犯忌讳。(得分点:“患”“深切”“触”各1分,句意1分)
(2)假若得到忠诚正直且懂得治理国家的人才,任用其担当明辨是非曲直的职务,那么心怀忠诚、乐于进言的人便大受鼓舞,纷纷起来进言。(得分点:“苟”“司”“兴”各1分,句意1分)14.同:都强调“广开言路”的重要性,两则材料都认为开直言、广视听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1分)异:材料一侧重于开直言的实际效果,主要强调了开直言的正面效果和拒绝直言的负面效果,没有提及广听可能带来的风险;(1分)材料二则对谏官制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广听虽然可以纳谏,但也可能引发奸邪之言,强调了君主需要慎重辨别,避免因广听而召奸。(1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元稹再次上疏,他认为:“在政治修明与祸乱危亡的初期,肯定是有萌芽和迹象的。开通直言进谏的道路,拓广接受意见的范围,这是政治修明的萌芽。喜欢阿谀逢迎,被自己亲幸的人们蒙蔽,这是祸乱危亡的迹象。自古以来,在君主即位的初期,肯定会有敢于直言切谏的人士,如果人君接受这些人士的意见,从而奖赏他们,君子便愿意奉行他们的理想,争相表现出忠诚和正直;小人也贪图其中的利益,不做奸邪的事情了。如果能够做到这些,那么上下之志相通,幽深辽远之情畅达,即使不打算政治修明,能够办得到吗?如果君主抵制直言切谏的人士,从而惩罚他们,君子便会藏身隐退,缄口不言,但求明哲保身了,小人便会曲意迎合,从而窃居君子的地位了。像这个样子,要办的事情就是近在十步以内,也完全有可能做出欺上罔下的勾当来,想没有祸乱办得到吗?过去,太宗刚执政时,孙伏伽就一件小事进谏,太宗大喜,重重地奖赏了他。所以在当时,谈论政事的人们唯恐讲得不够深挚切实,从来不曾有人担心触犯忌讳。难道是太宗喜欢让人违背自己的意志而厌恶人们顺从自己的想法吗?这诚然因为顺心适意的快乐太渺小,而国家危亡的祸殃太重大。陛下登基,至今已满一年,没听说过有人受到孙伏伽那样的奖赏。我等在谏官行列中聊以充数,空费时日,不能够得到陛下的召见,每当站进朝班的行列位次之中,屏住呼吸,曲身行礼,连抬头看上一眼都没有胆量,又怎么会顾得上议论得失,诤言进谏呢?在皇帝周围供职的官员尚且如此,何况其他职位疏远的臣下呢!这恐怕是群臣因袭故习的缘故吧。”于是,他逐条上奏,请求实行依次召对百官、恢复正殿奏事、禁止临时进献贡物等十件事情。
材料二:
必须要设置专门的谏官吗?古代的贤明君主统治时期,乐师、平民百姓都可以向天子进言,因此《周官》中并没有提到谏官一职,其目的是为了广开言路。设立谏官,是从汉代设立谏议大夫一职开始的。西晋在建国之初,便任命傅玄、皇甫陶担任此职,唐朝的补阙拾遗、宋朝的司谏,都是仿效此制而专门设立的官职。设立了专职谏官,便形成了只有位居此专职的官员才能向君主进言的情形。尽管如此,古今时代有别,而君主广听谏言和慎听臣言的情形势必会有所不同;臣下进言的行迹相同,但君主直接受益与谨防奸邪也各有其方法,并不能一概而论。
专职谏官的设立,其职责是为了专司进谏。然而并非只有谏官才能进谏,而禁止除谏官以外的人有所谏言。不沉湎于听信巧伪之言,不闭目塞耳、偏听偏信;假若得到忠诚正直且懂得治理国家的人才,任用其担当明辨是非曲直的职务,那么心怀忠诚、乐于进言的人便大受鼓舞,纷纷起来进言。至于听取谏言之道,则臣下竞相进言,忠、奸之言相互混淆,这就需要君主来辨别其中的是非曲直,而不仅仅是进言者的问题了。进谏者的目的主要是劝谏君主。对于亲近声色,喜好敛财,宠信宦官外戚,纵容后宫干政,懈怠朝政,荒废学业,崇尚佛、老之说,奢侈宫室,私下游乐,轻慢君主威仪等行为,谏官都需要给予谏言制止,这是其职责所在。而上至大小官员下至庶民百姓,如果有所进言,则天子都应该虚心听取其意见。即使言过其实,也固然不可以过分苛责。否则,人事与政事就将会面临危局了。然而用人的贤良与否,都需要主管选拔官吏的官员认真考量与辨别后方可任命;政务的因袭与变革,都需要专职的官员和部门来进行思虑取舍。虽然为君之道必须详明具体,然而若能明晰其根本,追根溯源,则是非自然清楚显现,议论终定于一;若争论于细枝末节,则会使得议论繁杂混乱,致使朋党兴起。臣子忠奸有别、利害各异,各党派都从一己之私出发,他们巧言善辩,制造各种邪说,乱象将由此而起。所以,这种情形固然不可不慎重防范。而广开言路却正好致使奸邪小人乘虚而入,这尤其是贤明君主所深为忧虑恐惧的事情。
15.C
16.①全诗随着诗人登山的足迹展开,从山脚、山腰到山的深处,移步换景,将沿途的所见所闻依次呈现在读者面前。
②动静结合。柳荫掩映中露出屋宇,依水而筑,小亭位于菊花千丛,呈现出恬静安详的气氛;竹鸡露啄,山寺磬声悠扬,反衬环境的清幽。
③将人物的活动融入景色描绘之中,“与仆抱樵趋绝涧”一句体现了途中的艰难,写出攀登的艰辛,体现了人物的心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酌情给分)
17.(1)欲流之远者 必浚其泉源
(2)羁鸟恋口林 池鱼思故渊
(3)示例一: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示例二: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每空1分,多字、错字、漏字等均不得分)
18.A更是全球文化交流的舞台(盛会)B历来被誉为“体育明星的摇篮”(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19.修改示例:“神鸟”穿越时空翩然而至,围绕旋转的太阳飞翔,12道旋转的齿状金芒渐次被点亮,开幕式不同寻常地从数字“12”开始倒计时,“阳光灿烂”的大幕由此开启。(每处2分,共三处错误:第一处,句式杂糅,删除“为中心”;第二处,成分残缺,“数字”前加上“从”字;第三处,搭配不当,改“开端”为“开启”)
20.①心旷神怡②不知不觉(每处1分,意思对即可)
21.B( 与原句中的“可以”都表示“可能、能够”。A D 都表示“很、厉害”。C 表示“不坏、还好”)
22.①原句多用逗号,突出“葡萄”吸水的情态,以及输送水到梢顶、绿叶、果粒的经过,过程清晰,画面感强。
②多处停顿,语气舒缓,与全文柔美、温馨的意境吻合。
③用“累累的、已经有指头顶大的”修饰“果粒”,具体可感,激发读者联想丰收画面。
(每点1分,语意通畅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