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校拼命开设公务员专业,考公从大一就开始卷,什么信号?

2024-08-31 来源:桦拓教育网

作者 | 剑书 曾灿奎

智谷趋势出品 | ID:zgtrend

越来越多的高校,正在开设一个很多人闻所未闻的专业:公务员微专业。

其中,不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大学等211名校,总数已至少增加到13所,遍布大江南北。江西财经大学在该专业的招生简章中赫然写着:

“宇宙的尽头是编制,编制的尽头是公务员”。

不寻常的信号从大学校园里传来,折射着时代潮水涌动的方向,引人深思。

近日,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宣布,启动”公务员能力与素养“微专业首次招生,课程包括申论写作、公务员面试技巧与沟通等。

黄冈,这个让无数学子听了虎躯一震的名字,也加入了“吃螃蟹”的行列。

不数不知道,2024年,足足有9所高校加入了开设“公务员专业”的行列!总数增加到至少13所。

这里头,不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大学等211高校,也有湖北大学、黑龙江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扬州大学等知名一本院校。

盘点这些课程,就会发现几乎涵盖了公务员考试所涉及的方方面面:

不仅包括行政能力测试基础、申论概论、结构化面试,甚至还包括公职人员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公务沟通与礼仪、公文写作训练,乃至——公务交流中的微表情识读与管理,令人叹为观止。别的不说,掌握了“微表情识读”技术,恐怕领会上级意图都能快三分。

这些“公务员”微专业,总学分从9.5到24分不等,一开始是1年制,如今黄冈师范学院明确为2年制。报名大学生的门槛,最低降到了大学一年级。

湖南工程学院2024“公务员能力与素养”微专业招生简章

也就是说,一支浩浩荡荡的考公预备军,可能最早从大一年级开始,就展开了“军备竞赛”,实在是太卷了。

如果你在“上岸”之战碰上了他们,打不过也情有可原,毕竟人家是“科班”出身。

为什么有了相关课程、校外培训资源,还嫌不够,高校要拼命下场开设“公务员专业?

为什么连名校都在“职校化”,纷纷下场培训“预备公务员”,不惜丢掉了象牙塔的矜持身段?

这件事,信号不简单。

最早“吃螃蟹”,开设“公务员微专业”的是黑龙江大学。

2020年,黑龙江大学发布的培养方案显示,这一专业被命名为“公务员知识与技能”,由政府管理学院开设,学制1年,旨在为计划进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工作的学生奠定知识基础与技能保障。

其课程设置,可以看作“公务员”微专业的1.0版本,基本上与公务员考试的课程对应。

此后,江汉大学于2022年跟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大学与2023年开设,逐渐蔓延到全国高校。

这些“公务员微专业”,名称各异,开在不同的学院,有商学院、法学院、历史文化学院、人文学院等,最多的是开在公共管理学院。

其课程设置,也逐渐演变得越来越周全、繁复。

比如,湖南工程学院就设立了“公务沟通与礼仪”课程,内容细致入微,甚至包括公务交流中的微表情识读与管理。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设置了“智慧政府与大数据治理”课程。

西南大学,则设置不少诸如世界文化史、中国文化史、创新哲学导论等文化基础课程,希望学生能打好基础、全面发展,可谓用心良苦。

西南大学“公务员微专业”课程设置

部分高校如扬州大学,甚至还引入了多样化校外资源,形成“校内导师+校外机构”的协同培养方案,组成“全博士”教学团,堪称全方位备战,力争“大幅度提升各专业学生考录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成功概率”。

这份诚意,不知道会引来多少考公人的羡慕嫉妒恨,恐怕每个扬州大学的“预备公务员”,看了都要感谢母校的栽培之恩:

(来源:扬州大学官网)

相较于校外考公培训机构动辄上万的高昂费用,这些高校的“公务员微专业”,每个学分只要100元,可以说是“白菜价”。

(来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官网)

学生们的反响,也相当热烈。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副院长方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公务员微专业”在校内广受欢迎,学生报名踊跃。

为了尽可能地满足学生需求,部分高校干脆放开了年级与专业限制,面向全校所有专业、所有年级的学生广泛招生,主打一个雨露均沾。

像黄冈师范学院,其他微专业都只招30-60人,“公务员微专业”的招生人数直接定为“不限”,也可见需求之旺盛。

高校纷纷下场,学生疯狂报名,这股招生热的背后,是哪一只“无形之手”在推动?

“宇宙的尽头是编制,编制的尽头是公务员”。

这句本是网友调侃的玩笑话,如今却被江西财经大学郑重其事地写进了2024“公务员微专业”的招生简章里,本身就足以说明问题。

近几年,“考公热”是一浪高过一浪。

2024年国考,报名人数首次突破300万,而招录岗位仅有3.96万个,平均约77人竞争一岗位。

回顾过去10年,分界线极为明显:2022年。

从2015年到2021年,国考报名人数都在140万-170万的区间起伏,但到了2022年,就从157万直接飙升到212.3万,1年涨幅高达35.2%。

随后,一年一个台阶,直接“三级跳”,今年更是冲破了300万大关。

300多万人的队伍里,既有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也有二战三战的“国考老兵”,甚至还有国企在编的人在继续追求“进步”……

这阵势,难怪有网友直呼:“上岸要趁早,年年都是最好的一年”!

公考培训机构的火爆,也能说明一二。

行业巨头粉笔的2024年中报显示,其共录得营收16.3亿,实现净利润2.8亿,同比增长高达240.9%!经调整净利润3.49亿元,同比增长21.2%。

半年赚的,已经超过2022一整年,业绩相当耀眼。

与之相关联的是,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近年来也在不断刷新纪录。2021年高校毕业生为909万人,2022年1076万人,2023年1158万人。

202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历史新高的1187万人。

据猎聘调研数据,今年“毕业首选考公考编”的学生比例高达23%,这意味着,平均每5个大学生里,就有1个在准备考公考编。

为什么考公的人越来越多?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青年研究》最近的一篇文章认为,这跟“功绩社会”强调优胜劣汰,忽视个人特点,突出适者生存,忽视个体差异,用单一较为模板化的评价体系来规训学生有关:

学校强调升学率,社会重视高学历,家庭欢迎“乖孩子”,工作要考“铁饭碗”,这种相对唯一的导向客观上禁锢了大学生的自由发展。

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无数大学生因此“随大流”,汇入考公大潮。

从高校的角度来说,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悬在头上的一把刀,则是逐年递减的毕业去向落实率(包含直接就业、考研深造、灵活就业等)。

智谷趋势观察今年新增“公务员微专业”的5所高校发现,除了湖北大学之外,其他学校的本科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均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

2023年,扬州大学,本科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85.17%,比2021年下降了11.32%;

东北石油大学,本科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79.1%,比2021年下降了10.68%;

江西财经大学,本科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88.03%,比2021年下降了5.76%;

东北林业大学,本科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78.32%,比2021年下降了2.48%;

……

(以上数据整理自各高校官网)

这背后“就业难”的学生,每个学校可能都是成百上千人。

难怪高校操碎了心,想出设立“公务员微专业”这样的办法,无非也是想当好“摆渡人”,助力学生“上岸”。

可以预见的是,开设“公务员微专业”这条赛道上,加入的高校,很可能会越来越多。

毕竟,面临“就业难”考验的,绝不只有上述几所高校。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研究报告》的研究数据显示,找不到工作,越来越普遍。2021年,中国本科生平均毕业去向落实率仅为76.5%,从2015年以来逐渐下降。

在这样的局势下,势必会有越来越多的高校,被卷入到“公务员微专业”的比拼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微专业”比起时间长、任务重的辅修专业,相对更灵活轻巧,目前学分不超过24分。

此外,“微专业”是学校在本科专业目录外自主设置的,并不会被授予学士学位。这也意味着,学校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可以进行整体规划与精准培养。

从这个角度看,“公务员微专业”似乎满足了学生就业需求的同时,也回应了社会的期待。

不过,也有不少网友认为,大学的责任是引领社会发展,而非成为一个应试人才的“制造厂”“培训班”。

否则,除了开设“公务员微专业”,是不是还要开考研专业、进大厂专业、出国专业?大学教育,毕竟不同于职业技能培训。

当然,在泰山压顶的就业压力面前,恐怕也不能简单地批评大学设置“公务员微专业”是“急功近利”。其中的一些课程,如西南大学纳入的文化史等课程,对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就业竞争力,客观上也有一定的帮助,无可厚非。

只不过,考公“上岸”的压力,从校外蔓延到了校内,从毕业季传递到了大一、大二,对于无数刚刚迈入大学校园的同学们来说,无法不感受到沉重的压抑感。

有一位留言的网友说:小时候不懂范进中举,现在懂了。

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塑造的明朝故事,算起来大约是1500年前后的情景。今年的考公,当然不同于历史上的科举,但不少学子,想必还在重复着范进的心路历程。

狂热的考公大潮,何时才能降温?这可能是未来一段时间,我们观察中国社会的关键指标之一。

显示全文